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P12

  ..续本文上一页而无节制。二十七、为众人所厌恶,大家都不喜欢见到他。二十八、被家族之中重要的亲属和世间的善知识们所共摈弃。二十九、做了不善的事情。三十、舍弃了善法。三十一、不为有智慧的人所信任,就是因为酒后放逸的缘故。三十二、远离了涅槃。三十三、种下了痴狂的恶因。三十四、身坏命终之后,堕入了三恶道,乃至地狱中。三十五、若是得而为人,精神时常狂乱。酒醉之后,就会有像上面所说这样种种的过失发生,所以不能饮酒啊!

  故事一:

  福建有一位姓刘的读书人,平时一向都是律己甚严,他的学生很多;平日他在教诲学生的时候,都会告诉学生一定要戒色;有一天,他喝醉了,竟与朋友在争夺妓女;醒了之后,大感后悔;羞愧再见到学生,因此,就闭门静思三天,搜集了许多古今受到酒害的事例,做为自己的警惕,并且称之为“百悔经”。又有一位浙江的读书人叶某,非常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一天酒醉之后,却与弟弟争吵,互相的对骂,父亲出来调解劝说的时候,他竟然当著父亲的面,说出了一两句不敬的话;早晨酒醒之后,妻子就告诉他醉后的情形;他听了之后,悔恨欲绝,就急忙到父亲的房前,叩头哭泣,跪著等候向父亲谢罪;父亲的怒气方才得以消除。

  【再析】

  唉!这两位读书人的本性,都是非常的纯厚,尚且不免在酒醉之后行为放肆;若是素行放荡邪僻的人,酒醉之后,就更不知道会放肆嚣张到什么程度了啊!酒名祸泉,这是真话!

  故事二:

  宋朝的吴育,担任枢密使;当时陈执中被免除宰相的职位,就推举吴育代替自己当宰相;吴育因为陪侍皇帝饮宴,喝醉酒睡著了;但吴育却突然的拍床,并且大声的呼叫随从;皇上因此而发怒,就把他贬官,降为西京留台。又郭贽担任参政的时候,有一次,皇帝有事召他,他却酒气冲天,熏到了皇帝,因此被贬官,调到了南京。

  故事三:

  酒后失言,每每常会得到大祸。从前江苏无锡县有一位名士,年纪很轻,才华又高;有一次,他在酒醉之后,当面揭发别人闺房的丑事;而那位被他当面羞辱的人,却是坦然的笑著说:“他喝醉了,说的是醉话啊!”露出一副毫不计较的样子。在座的人看到了,都非常佩服这位受辱人的心量;但是在场有位老成之人,等到受辱的人走了以后,就跟同桌喝酒的人说道:“像刚才这样的被人羞辱,会生气则是正常现象;不生气反而笑的人,那就令人莫测高深了啊!”这事过了半年之后,那位年轻多才的名士,竟然被人暗中谋害了;因此大家都怀疑,操刀杀他的人,就是从前曾经被他当面羞辱过的人。

  【再析】

  唉!酒祸居然会如此的严重!若是因为喝醉而跌到河里,掉到坑里,跌破了头脸,遗失了财物,泄露了机密,触犯了鬼神;这种种的罪过灾殃,都是酒闯的祸啊!人还能不戒吗?

  故事四:

  宋朝的学士苏易简,有一次,因为喝了太多的酒而口鼻出血,感发疾病,就这样的过世了。又王全为殿中丞,也是因为大醉之后,肚脐裂开而死。

  【再析】

  须知酒为狂药,若是长期大量的渗入人体,很少人能够不生病的;酒毒发的早,则病得比较浅,酒毒发的迟,则病得就深了,未有不致于死的啊!所以历观古今能够享有长寿的人,都是不喜欢饮酒的人;为什么有的人竟然以先人遗留给他有用的身体,付托在醉生梦死与酒为伍的生活中啊!

  故事五:

  浦江郑氏人家的家规说道:“子孙的年龄,未满卅岁的,酒不许入唇;壮年的人,虽然准许饮少量的酒;但是耽溺酗酒,和酒后喧闹的人,则必定要加以鞭打处罚。招待宾客,最重要的是要诚恳,不要勉强客人喝酒;家中的妇女,不许与客人共同饮酒;但是年龄超过了五十岁以上,就姑且从其便了。”这些规定,可以作为居家的参考。

  【嘉言】

  古人说:“酒是一种触媒,若是接触到好事,就会成就了好事;若是接触到坏事,就会成就了坏事。酒也是一种造作善恶的因缘,若是造作善的因缘,就会成就了善事;若是造作恶的因缘,就会成就了恶事;对酒而言,酒的本身不能够决定人的是非善恶,而是人自己决定是非善恶的啊!”所以节省两个字,对酒来讲,怎么可以省略呢?

  骨肉忿争。

  【解释】

  父子兄弟骨肉至亲,在忿怒的争吵。

  【分析】

  唐朝的张公艺,九代同堂住在一起,靠得只是一个忍字;而忿怒争吵,就是因为不能够忍的缘故;父子兄弟骨肉之间,若是执著道理,便会伤到感情,而伤到了感情,也就不是道理了啊!所以骨肉之间,怎么可以随便的忿怒争吵呢?然而忿怒争吵的起源,多是出于妇人在居间挑拨;因为妇人心不公平,常常怀著嫉妒,又她所谓的公公、婆婆、叔叔、伯伯、和妯娌之间的同辈,也都是因缘假合之下,不得已才勉强称呼的;原来就不是属于自然的天伦之情,所以才会轻易的割爱,且容易发生忿怒争吵的情形;只要经过两次的传话,就会积怨成恨了;家庭之中,因此而变故丛生,所滋生的事端,更是多的不胜枚举;惟有天伦笃厚高明又有远大见识的人,才能够明察秋毫,不听信妇人的谗言;自然家庭之中,就会和和气气,相处融洽,怎么可能会有骨肉之间,忿怒争吵的事情发生呢?

  故事:

  明朝浦江郑濂,他的家人,已经有两百年都不离开老家,迁移到别的地方居住;大家都称呼他所居住的里,叫做义门;当时的太守,还送了一块匾额表扬他家说:“天下第一家。”明太祖即位之后,就召郑濂到京城,并且问他说:“你家开伙的时候,有多少人吃饭啊?”郑濂回答说:“有一千零几个人。”太祖说:“果然真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马皇后在屏风后面听到了,就跟太祖说:“陛下之有天下,是以一个人举事而成功的;今天郑濂他家竟然有一千多人,若是举事起来的话,岂不是更容易就得到天下了吗?”太祖听了马皇后的这句话,著实的吃了一惊,就再问郑濂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而使亲族和睦的相处呢?”郑濂就很巧妙的回答道:“我没有别的方法,就只有不听老婆的话而已!”太祖听了不觉得大笑起来。当时河南正好进贡香梨入宫,太祖因此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就用双手把香梨举在头上,走出了宫廷,于是太祖就命人跟踪监视;郑濂回家之后,就召集了族人,向皇宫所在的方向叩首谢恩;并且还用了两大缸的水,把香梨打碎之后,放入缸内;因此全族的人,每个人都吃到太祖所赐的香梨。太祖听到这件事情,非常的高兴;后来有人揭发郑家与权臣串通,想要谋反,太祖就说:“郑家没有这种人,而是别人诬告郑家啊!”后来太祖又下诏,命令郑家挑选年龄超过卅岁以上的子弟到京城,朝廷并且还授以官职;郑家的宗长郑渶,来京到皇宫谢恩,太祖还亲自到达奉天门,亲笔写下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赐给他;而且还盖上了玉玺的大印呢!

  男不忠良。

  【解释】

  男的不忠厚善良。

  【分析】

  尽己谓之忠,方正称为良;人是万物之灵,而人又是以男子为尊贵;既然得到这个男子灵贵的身体,而却奸佞不忠,不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险僻不良,不能够方正的做人;这样不但是辜负了己灵,更是辜负了上苍啊!

  故事: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在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年龄稍长之后,就挺身自立;昼夜用功读书,静坐默思;这样经过了六年的时间,就精通了六经;在廿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担任河中的地方首长;他为官公正廉明,治家有条不紊,善于恩威并用;对于布施济贫救苦种种的善事,更是不遗余力;因此范仲淹不但能够名振一时,而且又为百世所景仰;所以“男子”二字,对范先生而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啊!

  女不柔顺。

  【解释】

  女的不温柔和顺。

  【分析】

  礼记曰:“男子率领女子,女子跟从男子。”又说:“女子年幼,跟从父兄;出嫁之后,跟从丈夫;丈夫死后,跟从儿子。”颜氏家训说:“妇人的责任,只是主持家中的饮食与服饰的礼节;如果女子具有聪明才智,则只应当辅佐丈夫,帮助丈夫的不足;若是凌驾在丈夫之上,干预外面的事情,便如同早晨鸣叫的牝鸡,长舌多嘴的鸱鸮;家道之所以不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啊!”

  故事:

  宋朝程□的夫人侯氏,极其谦和柔顺,虽然是很小的事情,必定要向丈夫禀告之后才去做;她治理家庭很有方法;决不打骂奴婢;孩子们或对奴婢有所诃责,她一定会告诫孩子说:“人的贵贱,虽然有所差别,但是人格却是一样的尊贵啊!”程□发怒的时候,她一定会在旁好言相劝,让丈夫能够息怒释怀,心情变好;惟有孩子犯错,则不会替他们掩饰,她常说:“孩子所以不肖,都是母亲在袒护掩饰,以至于孩子犯的过失,父亲都不知道啊!”后来她的两个儿子,程颐、程颢,都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儒,地位非常的显贵;而且死了之后,还能够享有配享孔庙的尊荣。

  【嘉言】

  紫霞造福诀说道:“凡是女子修善,和男子并没有两样;但是女子没有其他的事情,若能够做到三从四德,才算是位好女子;如果有善行,不若劝父母丈夫去做比较好;所以父母有三件的善事,则妇女就分有一件;丈夫有两件的善事,则妻子就分有一件;若是经过妻子预先思量而劝化的,就与丈夫的功德一样了。若是能将妇女劝化为善,这种的功德比起妇女自己为善要更加的珍贵;姊妹妯娌之间,若有善行,彼此要互相的赞叹,这个功德也是可以相等的;最重要的是发欢喜心一同行善,不能够生妒忌心啊!妇人若是能够做到孝敬和顺,相夫教子,尽了自己的本分;再加以深信因果,吃素念佛;则现生自然就会身心安乐,子孙昌盛;临终一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妇人只可以在家潜修,不应该向外面奔驰;这样就不会耽误自己宝贵的时光,也可以避免引起别人的非议。又例如子孙有病,祈神祭祷保佑,动辄花费不少的金钱;何不自己平日就行善放生,自然就会得到神明的保佑;所以说闺门之内,自然就能够修善…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