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無節製。二十七、爲衆人所厭惡,大家都不喜歡見到他。二十八、被家族之中重要的親屬和世間的善知識們所共擯棄。二十九、做了不善的事情。叁十、舍棄了善法。叁十一、不爲有智慧的人所信任,就是因爲酒後放逸的緣故。叁十二、遠離了涅槃。叁十叁、種下了癡狂的惡因。叁十四、身壞命終之後,墮入了叁惡道,乃至地獄中。叁十五、若是得而爲人,精神時常狂亂。酒醉之後,就會有像上面所說這樣種種的過失發生,所以不能飲酒啊!
故事一:
福建有一位姓劉的讀書人,平時一向都是律己甚嚴,他的學生很多;平日他在教誨學生的時候,都會告訴學生一定要戒色;有一天,他喝醉了,竟與朋友在爭奪妓女;醒了之後,大感後悔;羞愧再見到學生,因此,就閉門靜思叁天,搜集了許多古今受到酒害的事例,做爲自己的警惕,並且稱之爲“百悔經”。又有一位浙江的讀書人葉某,非常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有一天酒醉之後,卻與弟弟爭吵,互相的對罵,父親出來調解勸說的時候,他竟然當著父親的面,說出了一兩句不敬的話;早晨酒醒之後,妻子就告訴他醉後的情形;他聽了之後,悔恨欲絕,就急忙到父親的房前,叩頭哭泣,跪著等候向父親謝罪;父親的怒氣方才得以消除。
【再析】
唉!這兩位讀書人的本性,都是非常的純厚,尚且不免在酒醉之後行爲放肆;若是素行放蕩邪僻的人,酒醉之後,就更不知道會放肆囂張到什麼程度了啊!酒名禍泉,這是真話!
故事二:
宋朝的吳育,擔任樞密使;當時陳執中被免除宰相的職位,就推舉吳育代替自己當宰相;吳育因爲陪侍皇帝飲宴,喝醉酒睡著了;但吳育卻突然的拍床,並且大聲的呼叫隨從;皇上因此而發怒,就把他貶官,降爲西京留臺。又郭贽擔任參政的時候,有一次,皇帝有事召他,他卻酒氣沖天,熏到了皇帝,因此被貶官,調到了南京。
故事叁:
酒後失言,每每常會得到大禍。從前江蘇無錫縣有一位名士,年紀很輕,才華又高;有一次,他在酒醉之後,當面揭發別人閨房的醜事;而那位被他當面羞辱的人,卻是坦然的笑著說:“他喝醉了,說的是醉話啊!”露出一副毫不計較的樣子。在座的人看到了,都非常佩服這位受辱人的心量;但是在場有位老成之人,等到受辱的人走了以後,就跟同桌喝酒的人說道:“像剛才這樣的被人羞辱,會生氣則是正常現象;不生氣反而笑的人,那就令人莫測高深了啊!”這事過了半年之後,那位年輕多才的名士,竟然被人暗中謀害了;因此大家都懷疑,操刀殺他的人,就是從前曾經被他當面羞辱過的人。
【再析】
唉!酒禍居然會如此的嚴重!若是因爲喝醉而跌到河裏,掉到坑裏,跌破了頭臉,遺失了財物,泄露了機密,觸犯了鬼神;這種種的罪過災殃,都是酒闖的禍啊!人還能不戒嗎?
故事四:
宋朝的學士蘇易簡,有一次,因爲喝了太多的酒而口鼻出血,感發疾病,就這樣的過世了。又王全爲殿中丞,也是因爲大醉之後,肚臍裂開而死。
【再析】
須知酒爲狂藥,若是長期大量的滲入人體,很少人能夠不生病的;酒毒發的早,則病得比較淺,酒毒發的遲,則病得就深了,未有不致于死的啊!所以曆觀古今能夠享有長壽的人,都是不喜歡飲酒的人;爲什麼有的人竟然以先人遺留給他有用的身體,付托在醉生夢死與酒爲伍的生活中啊!
故事五:
浦江鄭氏人家的家規說道:“子孫的年齡,未滿卅歲的,酒不許入唇;壯年的人,雖然准許飲少量的酒;但是耽溺酗酒,和酒後喧鬧的人,則必定要加以鞭打處罰。招待賓客,最重要的是要誠懇,不要勉強客人喝酒;家中的婦女,不許與客人共同飲酒;但是年齡超過了五十歲以上,就姑且從其便了。”這些規定,可以作爲居家的參考。
【嘉言】
古人說:“酒是一種觸媒,若是接觸到好事,就會成就了好事;若是接觸到壞事,就會成就了壞事。酒也是一種造作善惡的因緣,若是造作善的因緣,就會成就了善事;若是造作惡的因緣,就會成就了惡事;對酒而言,酒的本身不能夠決定人的是非善惡,而是人自己決定是非善惡的啊!”所以節省兩個字,對酒來講,怎麼可以省略呢?
骨肉忿爭。
【解釋】
父子兄弟骨肉至親,在忿怒的爭吵。
【分析】
唐朝的張公藝,九代同堂住在一起,靠得只是一個忍字;而忿怒爭吵,就是因爲不能夠忍的緣故;父子兄弟骨肉之間,若是執著道理,便會傷到感情,而傷到了感情,也就不是道理了啊!所以骨肉之間,怎麼可以隨便的忿怒爭吵呢?然而忿怒爭吵的起源,多是出于婦人在居間挑撥;因爲婦人心不公平,常常懷著嫉妒,又她所謂的公公、婆婆、叔叔、伯伯、和妯娌之間的同輩,也都是因緣假合之下,不得已才勉強稱呼的;原來就不是屬于自然的天倫之情,所以才會輕易的割愛,且容易發生忿怒爭吵的情形;只要經過兩次的傳話,就會積怨成恨了;家庭之中,因此而變故叢生,所滋生的事端,更是多的不勝枚舉;惟有天倫笃厚高明又有遠大見識的人,才能夠明察秋毫,不聽信婦人的讒言;自然家庭之中,就會和和氣氣,相處融洽,怎麼可能會有骨肉之間,忿怒爭吵的事情發生呢?
故事:
明朝浦江鄭濂,他的家人,已經有兩百年都不離開老家,遷移到別的地方居住;大家都稱呼他所居住的裏,叫做義門;當時的太守,還送了一塊匾額表揚他家說:“天下第一家。”明太祖即位之後,就召鄭濂到京城,並且問他說:“你家開夥的時候,有多少人吃飯啊?”鄭濂回答說:“有一千零幾個人。”太祖說:“果然真是天下第一家啊!”當時馬皇後在屏風後面聽到了,就跟太祖說:“陛下之有天下,是以一個人舉事而成功的;今天鄭濂他家竟然有一千多人,若是舉事起來的話,豈不是更容易就得到天下了嗎?”太祖聽了馬皇後的這句話,著實的吃了一驚,就再問鄭濂說:“你是用什麼方法,而使親族和睦的相處呢?”鄭濂就很巧妙的回答道:“我沒有別的方法,就只有不聽老婆的話而已!”太祖聽了不覺得大笑起來。當時河南正好進貢香梨入宮,太祖因此賜給鄭濂兩枚香梨;鄭濂就用雙手把香梨舉在頭上,走出了宮廷,于是太祖就命人跟蹤監視;鄭濂回家之後,就召集了族人,向皇宮所在的方向叩首謝恩;並且還用了兩大缸的水,把香梨打碎之後,放入缸內;因此全族的人,每個人都吃到太祖所賜的香梨。太祖聽到這件事情,非常的高興;後來有人揭發鄭家與權臣串通,想要謀反,太祖就說:“鄭家沒有這種人,而是別人誣告鄭家啊!”後來太祖又下诏,命令鄭家挑選年齡超過卅歲以上的子弟到京城,朝廷並且還授以官職;鄭家的宗長鄭渶,來京到皇宮謝恩,太祖還親自到達奉天門,親筆寫下了“孝義家”叁個大字賜給他;而且還蓋上了玉玺的大印呢!
男不忠良。
【解釋】
男的不忠厚善良。
【分析】
盡己謂之忠,方正稱爲良;人是萬物之靈,而人又是以男子爲尊貴;既然得到這個男子靈貴的身體,而卻奸佞不忠,不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險僻不良,不能夠方正的做人;這樣不但是辜負了己靈,更是辜負了上蒼啊!
故事:
宋朝的範文正公(範仲淹)在兩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年齡稍長之後,就挺身自立;晝夜用功讀書,靜坐默思;這樣經過了六年的時間,就精通了六經;在廿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擔任河中的地方首長;他爲官公正廉明,治家有條不紊,善于恩威並用;對于布施濟貧救苦種種的善事,更是不遺余力;因此範仲淹不但能夠名振一時,而且又爲百世所景仰;所以“男子”二字,對範先生而言,可以說是當之無愧啊!
女不柔順。
【解釋】
女的不溫柔和順。
【分析】
禮記曰:“男子率領女子,女子跟從男子。”又說:“女子年幼,跟從父兄;出嫁之後,跟從丈夫;丈夫死後,跟從兒子。”顔氏家訓說:“婦人的責任,只是主持家中的飲食與服飾的禮節;如果女子具有聰明才智,則只應當輔佐丈夫,幫助丈夫的不足;若是淩駕在丈夫之上,幹預外面的事情,便如同早晨鳴叫的牝雞,長舌多嘴的鸱鸮;家道之所以不振,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啊!”
故事:
宋朝程□的夫人侯氏,極其謙和柔順,雖然是很小的事情,必定要向丈夫禀告之後才去做;她治理家庭很有方法;決不打罵奴婢;孩子們或對奴婢有所诃責,她一定會告誡孩子說:“人的貴賤,雖然有所差別,但是人格卻是一樣的尊貴啊!”程□發怒的時候,她一定會在旁好言相勸,讓丈夫能夠息怒釋懷,心情變好;惟有孩子犯錯,則不會替他們掩飾,她常說:“孩子所以不肖,都是母親在袒護掩飾,以至于孩子犯的過失,父親都不知道啊!”後來她的兩個兒子,程頤、程颢,都成爲宋朝有名的大儒,地位非常的顯貴;而且死了之後,還能夠享有配享孔廟的尊榮。
【嘉言】
紫霞造福訣說道:“凡是女子修善,和男子並沒有兩樣;但是女子沒有其他的事情,若能夠做到叁從四德,才算是位好女子;如果有善行,不若勸父母丈夫去做比較好;所以父母有叁件的善事,則婦女就分有一件;丈夫有兩件的善事,則妻子就分有一件;若是經過妻子預先思量而勸化的,就與丈夫的功德一樣了。若是能將婦女勸化爲善,這種的功德比起婦女自己爲善要更加的珍貴;姊妹妯娌之間,若有善行,彼此要互相的贊歎,這個功德也是可以相等的;最重要的是發歡喜心一同行善,不能夠生妒忌心啊!婦人若是能夠做到孝敬和順,相夫教子,盡了自己的本分;再加以深信因果,吃素念佛;則現生自然就會身心安樂,子孫昌盛;臨終一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婦人只可以在家潛修,不應該向外面奔馳;這樣就不會耽誤自己寶貴的時光,也可以避免引起別人的非議。又例如子孫有病,祈神祭禱保佑,動辄花費不少的金錢;何不自己平日就行善放生,自然就會得到神明的保佑;所以說閨門之內,自然就能夠修善…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