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的身上,則尤爲可憐。即使是愚人不能夠報仇,但是冥冥之中,自然會有代爲報仇的人啊!在愚人來說,並沒有受到損害,而我卻先受到了損害啊!
【再析】
袁氏世範說:“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購買財産的人家,應當知道這個道理。況且人之賣産,或是因爲缺食,或是因爲負債,或是因爲疾病死亡、婚嫁爭訟;因爲需要百千之費,所以才賣百千之産。而買産之人,務須從寬從厚,就給他所賣之産的價值;雖然他在轉手之後,錢就沒了;但也足以了卻他一樁事情啊!然而爲富不仁的人,卻是專門喜歡使用詭計騙人,明明知道對方有急用,卻是表面上裝出一副拒買的樣子,而暗地裏卻是想要買,于是就重重的殺價;而在買賣成交之後,又拖拖拉拉不肯一次付清;或是用米谷他物,以高價來抵償給他;或是約定期限,而零星的付給他;而賣出産業的人,隨即就消耗散盡了,而又不能了卻他的一件事情;而往返的取索,人力的浪費,又已經居其泰半;買産的富人,正在私下的沾沾自喜,以爲自己用了好計謀;卻不知道天道好還,有的是報在他本人的身上,有的則會禍延子孫;而人卻多是迷而不悟,這又是爲什麼呢?”
貪婪無厭。
【解釋】
貪得無厭而不知足。
【分析】
以口取物叫做婪,就是形容人的貪心,就如同口對食物一樣,永遠都沒有厭止,沒有窮極啊!老子說:“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知足的人,就是貧賤也很快樂;不知足的人,就是富貴也很憂愁,世人的貪求,等到了數滿的時候,終會歸于消耗散盡的啊!這個道理固然不必再說,而且還會落下一場的災禍和罪孽,則更是難以了結了啊!
故事一:
唐朝代宗皇帝的時候,中書侍郎元載(也就是當時的宰相),縱容他的幾個兒子替人關說,收受賄賂;京師及地方都受到了影響,而開始排擠忠良,進用貪贓枉法的小人;而元載家中,奢侈豪華的享受,就連皇宮都比不上啊!皇帝曾經提醒他要注意收斂些,但是他依舊不改;後來皇帝發怒,就下诏將元載收押起來,並且賜死;而元載的妻子,也被賜死;並且還抄他家,沒收他的家産;抄到沒收的鍾乳,就有五百兩之多,皇帝就下诏,分別賜給了中書、門下臺省的官員們;而得到的胡椒,竟有八百石之多;其他的物品,也是多得難以計算啊!
【嘉言】
鄭瑄說:“自古以來,位居宰相的人,何曾死于饑寒;而每每卻死于財貨,也真是令人可笑啊!”
故事二:
明朝天順年間,浙江嘉興人李銘,得到了一個寶壺;富人曹瑗就用二十石的米,要跟他交換寶壺,李銘不肯答應;就再拿去給吳汝輝看,吳汝輝就出價一百石的米,李銘方才答應准備成交;但是劉祝卻建議李銘說:“我有一個計策,可以使你獲得大利;你若是把寶壺投獻給鎮守張太監,向他謀求取得同意,將嘉興一郡的鹽鈔交給你來經營管理,那麼你就可以獲取百倍的利益啊!”李銘于是答應了,劉祝就幫忙他牽線找關系,辦成了這件事情;計算總共得到叁千多兩銀子的利益,劉祝就分給李銘叁分之一;李銘領了鹽鈔後就乘船回家,在船過江的時候,卻翻了船,結果鹽鈔全都弄濕毀壞了。此時嘉興太守楊繼宗,正在派人急迫的追捕鹽鈔;結果李銘被捕下獄,死在獄中;而劉祝則變賣了所有的財産,來償還鹽鈔的損失。
【再析】
古話說:“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計。”人爲什麼會有這種貪得無厭之求呢?難道是在爲自己的子孫算計嗎?卻不知道俗話講:“子孫不如我,要錢做甚麼?子孫強如我,要錢做甚麼?”
漢朝的疏廣曾說:“我豈是老糊塗了,不爲子孫打算呢?我有舊田廬,子孫只要勤耕種,就能足以供衣食;若爲子孫增贏余,是教子孫存怠惰;賢而多錢財,則會損其志;愚而多錢財,更增多過失;而且富者衆之怨,我既然沒有什麼學問以教子孫,就不希望增加子孫的過失,而使子孫成爲衆人怨恨的目標啊!”由此觀之,司馬溫公積金不如積德的家訓,我們怎麼可以不熟背而力行呢?
咒詛求直。
【解釋】
在神明前告狀、發誓或詛咒,求神馬上證明他的道理是對的。
【分析】
向神明咒詛發誓,不一定要形諸文字奏牍;凡是與人忿怒爭吵的時候,妄自的呼喚召請神明,就都算是咒詛啊!按照咒誓章說:“凡是一個人在咒詛的時候,則周圍的人,也多會詛咒他,而一切凶惡之鬼,也就得以乘虛而入行其禍害了;若不是誠心的忏悔,恭請天神降臨解除的話,那就不是那麼容易能夠斷除咒詛的禍害了。”所以怎麼可以咒詛呢?
故事:
明朝萬曆初年,西華的裏役王著,與繳納賦稅的人家,在爲所積欠稅錢數目的多寡而爭執時;王著就向城隍發誓說:自己是對的;當天晚上他就睡在揚善寺;半夜忽然聽到喝斥開道的聲音,就起床查看,見到一位官員,站在火炬下面;戴著頭巾,穿著紅衣,旁邊還有許多的衛士擁護著;官員大聲的命令,二位壯士就拿著刀走向王著;這時候,王著立刻拿起了茶幾上的墨硯向壯士丟擲;但卻被壯士手中的刀給刺中,口頰都流著血,寺裏的僧人被驚醒;而起身探視,卻是不見一人,這才知道剛才王著見到的官員其實就是城隍爺啊!第二天早上,王著就穿著囚犯的服裝,到城隍廟向城隍爺謝罪認錯;看到廟中的神像,就跟昨晚夢中所見相同,而在城隍右邊的那位拿刀的侍衛,身上竟然還有墨汁的痕迹呢!過了一個月,王著口頰上的刀傷才痊愈,但是刀痕卻是很明顯。
【再析】
要知道事情和道理,本來就是有曲有直的,道理若是直的,則社會上的輿論就很難將它泯滅;日子久了之後,自然就會明白,何苦去跟別人計較呢?道理若是曲的,自己反省起來,都會覺得不對,怎麼還敢對神明咒詛責怪別人呢?況且凡事都應當要依循著道理去做,安分守己才是;一旦向神明咒詛,則會被鬼神厭惡,而且必定會遭到天譴,所以能不戒慎小心嗎?
嗜酒悖亂。
【解釋】
嗜好飲酒而常醉,違背情理而亂性。
【分析】
酒能亂性,如果一個人嗜酒成性,那麼他所遭受的損害就非常的大啊!看到了前人對于勸誡飲酒所作的酒诰,就知道古人的顧慮,非常的深遠;看到了酒頌,就知道古人的寄情,意境之高深。就如禮上所稱的一爵之獻,賓客和主人,相互的交拜,目的就是在預防酒後失禮。世人嗜好飲酒,而又沒有節製,于是就形骸顛倒,禮法喪亂,座上叫罵,醉臥街道,違法犯上,久而久之,就會喪心失德;而使得讀書人敗壞名聲,做官的人失掉官職,農夫荒廢了田地,商人喪失了資産,嚴重的甚至會喪命亡家,這豈不令人痛心嗎?宋朝的範魯公(質)教誡兒子說道:“戒爾勿崇飲,狂藥非佳味;能使謹厚性,化作凶頑類。”曹月川說:“養性勿貪昏性水,成家宜戒破家湯。”而且一切的淫亂之源,多是起因于酒;所以四戒之中,以酒爲第一戒啊!(小學绀珠儆戒類裏面稱:酒、味、美色、高臺坡池爲四戒)
酒醉的人,善念都不見了,而惡念卻是熾然的勃發;清醒時絕不敢做的事情,也絕不敢說的話,在醉的時候,就全都敢做敢說了;所以飲酒而能夠節製的人,就稱酒爲太和湯,或是忘情友;而飲酒不能夠節製的人,就應視酒爲柔魔,或是甘毒了。
酒乃是淫欲的薪火,放縱喝酒而不會放縱淫欲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啊!當心火正在熾盛,淫欲怒發的時候,都很難加以防止了;何況是縱酒之後,豈不是更加重了他的心火啊!而在酒醉飯飽之後行房,會使得五髒反覆,因此而得病不小啊!對此尤其應該要痛懲才是;更有人因爲酒醉宣染淫穢之事,因此而受辱喪命,這時候就是要後悔,也是來不及了啊!
世間最可笑的事情,莫過于在酒筵上爭勝負了。我們爲人處世,每件事情最好都要懂得退讓才好;況且是朋友之間偶爾的歡敘,行酒令、互猜拳,這只不過是一時的意興罷了;勝了也不足以光榮,敗了也不足以恥辱啊!輸了也沒有損失,贏了也沒有得到什麼啊!正如同下棋的專家所說:“勝利了,固然是值得高興,而失敗了,也是值得可喜啊!”有的喝酒的人,不懂得這種道理,糊裏糊塗的,一定要爭到勝利才肯停止;以至于弄到了不醉不休,這種人真是笨到家了!又有的人,自誇酒量很大,以爲別人都比不上自己,這樣才是豪舉;而不知道自己的道德文章、科第功名,正是樣樣多不及別人啊!而卻偏偏以自己的酒量大來誇示別人,這不是錯的太離譜了嗎?更有一種人,自誇酒政嚴明,而且頗爲得意;卻沒想到酒是用來合歡聯絡情誼的,應該是隨著個人的酒量適可而止,何苦一定要去勉強別人多喝,以至傷害到身體的健康呢?俗話說:“苛政猛于虎。”我則說:“酒政苛,也是一樣的猛于虎啊!”如果在筵席之間,有這種人,就要趕快的回避他啊!
在大智度論中,列出了飲酒有卅五種的過失:一、現世的財物空虛耗盡。因爲酒醉之後,心沒有節度限製而花費無度的緣故。二、産生衆病的根源。叁、打鬥诤訟的根本。四、全身赤裸,就如同牛馬一樣沒有羞恥心。五、醉後跳舞罵座,惡名在外,令人討厭嫌棄,不尊敬他。六、蒙蔽了智慧。七、應該得到的東西而卻得不到;已經得到的東西,而又遺失了。八、匿事全都說了出來。醒了之後,則又追悔。九、種種的事業因而荒廢做不成功。十、醉酒爲憂愁的根本。因爲醉中造了許多的過失,醒了之後,則又覺得慚愧憂愁。十一、身體變得軟弱無力。十二、身體的健康臉上氣色都變得很差。十叁、不知道要尊敬父親。十四、不知道要尊敬母親。十五、不知道要尊敬沙門。十六、不知道要尊敬婆羅門。十七、不知道要尊敬伯叔及尊長。都是因爲醉了以後,精神恍惚,無法分辨的緣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尊敬法。二十、不尊敬僧。二十一、與惡人結黨鬧事。二十二、疏遠賢明善良的人。二十叁、變成破戒的人。二十四、沒有慚愧之心。二十五、喜怒哀樂愛惡等六種感情,沒有辦法控製。二十六、放縱色欲…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