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P6

  ..续本文上一页后来因为他做了官而废除了持戒。戊午年,他进京城去觐见皇上,途中他乘的船,停泊在芜湖的时候;他的魂魄就被鬼卒引到了阴间。见到一位冥王坐在大殿上,旁边则有两位判官坐在冥王的左右两侧。冥王叫他的名字,并且斥责他说道:“王璧如,你的寿命应该只能活到丙辰年的八月,所以还能够延到今天,都是因为你斋戒功德的力量所致。你为何要放弃斋戒呢?”冥王说完了,就命令手下拿簿册过来给王璧如看。王璧如看见他的名字下面的年月时间都有记录,但是到了丙辰年的八月就空白了。他看完之后,就向冥王叩头说:“我在官场上,持斋戒有些不太方便,所以也就放弃了斋戒,这实在也是不得已的啊!”冥王说:“你说的固然有些道理,奈何你的阳寿已经尽了啊!”说完了,就下令驱他入地狱,这时候就有许多面目狰狞的恶鬼过来,露出一副要绑他捉他的样子。此时坐在冥王左侧的判官就向冥王请示说:“不妨取王璧如破戒以后的事来查考一下。”没多久,狱卒就抬来了两大箱的档案,都是王璧如担任新凎县县令任内的案卷。凡是他写过的一封信、一纸公文、和平日随手写下的小纸条统统都在;而且都有气腾上来,有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都不一样。冥王就命令狱卒把它们分类,相同的捡在一处;先检黑色和青色的放在一起,其次再检白色的聚在一处,再检赤色的聚在一起。这时候聚成青色的就隐没不见了,黑色的则缩小成筷子一样,而赤色的那些则独独地赫然显明;王璧如在旁边看见赤色明显的那堆资料,原来是他所刻的金刚经、好生篇,都在那里。狱卒检聚完毕,冥王的声音口气就稍微的缓和下来,并向左边的判官说道:“嗯!他还知道积德,还有活的理由;那么就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驱,让他活命吧!”说罢就命令狱卒挖掉他的双眼,放置在大殿的柱子上,目光还是炯炯的照耀四方。此时王璧如想到:“我的眼睛已经被挖掉了,怎样还能够再看东西呢?”就在这转念之间,忽然就昏暗了,宫殿判官狱卒,也全都不见了。后来觉得有人拍著他的背说:“王璧如快走啊!快走啊!”没一会儿,他就摔了一跤惊醒了;第二天,双眼就瞎了,于是他就弃家修道去了。后来修行开悟,双眼因而复明;于是王璧如就遍游云栖博山之门,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又再活了十二年。

  【再析】

  看了王璧如的经历,要知道人除了是圣贤之外,每天没有不犯过失的;而能够挽回造化,所依靠的就是在能改过啊!否则前因既然已是太差,后来造的恶业又不断的增加;纵然是多福报多儿子,到了那一息不来的时候,万般都带不去啊!惟有自己所造的业跟随自己;此时只见到阎王查算的辛苦,家产可能带得去吗?儿女可能替得了你吗?大家要仔细的想想啊!

  故事二:

  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而又喜欢布施,但是他到了三十五岁的那年,忽然生了病,病情还突然的转危;而且自己还说出了曾经到过阴间,遇到了几位老友向他问道:“恩公!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啊?”老友们就为他礼拜求教一位冥官,冥官说:“符仲信这个人本来是饥寒的命,因为他的心喜好布施救济别人,所以能够白手起家;寿命本来可以活到五十九岁,但是因为他不烧香,早晨晚起床的缘故,福报寿命到今天已经削尽了。”老友们说:“这两件事只不过是小的过失而已,怎么会如此的严重呢?”冥官说:“不烧香,就有不恭敬天地的心;晚起床,就有多淫的念头,怎么可以说是小过失呢?”大家听了,颇为惊奇的看著符仲信说道:“厚德像符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这两件事而削减了寿命,那么一般人又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的放纵自己呢?”没多久,符仲信就死了。

  【结语】

  要知道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寿命,而冥冥之中被夺除的也是寿命;所以太上才谆谆的教诲这些道理,就是要警惕世人,要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有一念的错误,这样才能够享受五福中最前面的一福长寿啊!太上对于世人实在是太慈悲了啊!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解释】

  这些大的小的罪过恶业的事情,有几百种之多,凡是想求长生的人,必须先要避免这些罪过恶业啊!

  【分析】

  这是太上教人先从避免犯过做起,这里所讲的几百件,就是篇中所列举的,从“非义而动”,到“死亦及之”的所有过恶。前面说的夺寿,是教人知道有所警惕;现在又说长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勇于改过行善;虽然是小小的过失,也不敢犯,就必定会得到长生的善报了。

  尤其是学道的人,都是以积善、培养自己的道德为根本的行持。在儒家来讲,称为四端百行;在佛门,则称为六度万行;在道家来说,就是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积善避恶的说法。然而想要积善改过,则莫先于体会至高的妙道;若是想要体会至高无上的妙道,则莫若明夫本心;因为心是道的本体,而道则是心的作用。人若是能够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然现前;无为之用,自然成就;不须假藉任何的功夫,就能够顿超彼岸。这若不是修到了心镜朗然,神珠廓彻的功夫,怎么能够使得诸想顿离,纤毫都不被染著;而心源自在,决定无生呢?所以明心体道的修行人,不会以身体而牵累其本性,不会因为外面的境界而乱了自己的真心,能够在随机应物的当中,自然就会存有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无上至真的妙道啊!而现在求长生的人,只是徒然依恃著藏精伏气、炼药烧丹的方法,便说是真仙可遇,他们不知这些都是外道,心外求法啊!

  故事:

  有位名叫杨正见的女仙人,她修持的功夫,再没多久就可以登真了。但是上帝责怪她小时候,她的父母正在准备钱缴税,杨正见看到了,就私下选了税钱中特别圆特别好的二文钱藏了起来,这就叫作隐藏官物啊!所以上帝就下令,贬谪杨正见再留在人间一年。紫虚元君与茅君,共同在清虚宫里校对勘定天下真仙得失的事情;一下子被刷下来的真仙就有四十七人之多;刷下来之后,又再次的重审,仅有两人得以通过而重新上榜啊!这是因为他们怀著淫欲的心来修持上真的事,这就不能不没有过失了啊!私藏二文钱是很小的过失,而仙人的修持,又在功过互相较量后,尚且被如此严厉的谴责,更何况是那些任意随便不知道避免犯过的人呢!

  【附注】

  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训中,有详细的论述改过的方法,相当的精辟;若想更进一步了解效法了凡的人,请参阅研读净空法师演述的了凡四训讲记,又名修福积德造命法,此处则从略不录。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分析】

  这一节,一直到当立三百善,则是太上列举行善招福的大纲,先教人众善奉行,即可以招来福报。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样,顺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荆刺险阻,即非道。本篇中从“不履邪径”,一直到“与人不追悔”,都是道,也就是行善。从“非义而动”,到“杀龟打蛇”,都是非道,也就是作恶。而“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这两个“则”字,最是吃紧著力;因为是非只在当念的分辨,而进退则必须要即时的决定;在这个紧要的关键处,一定要下斩钉截铁的手段,不能够有一丝毫犹豫不决的心念啊!如果念头一转,就会再堕入了魔关;所以必须要时时的省察,事事都得要谨慎小心;例如家人不顺自己的意思,会生烦恼吗?过著安居饱暖的生活,会生淫欲心吗?家中的收入不多,会想法子去赚钱吗?一同修行的伴侣离开了,会生昏沉退惰吗?诸如此类都是,都足以退失道心,而入于非理,所以不可以轻忽啊!

  而此处所谓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道”。在我们的日用生活中,或是说话、或是沉默、或动、或静,都无处不是道啊!只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来就会十分的勇猛精进了。古德说:“大道不离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内观经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因为道的本体,人人本来就具足了;虽然是沉溺在万种的物欲之中,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那么其中的真是真非,自然就丝毫的也瞒昧不住啊!这就是所谓的“天理不息的本体”;如果能够扩大而使它充满,那么纵然经过了一万劫、一千生,也不会堕落了;所以人若是能够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圣,也是不难啊!这是真话!

  故事一:

  从前有位农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有人谈起老虎伤人的事情,大家听了都感到非常的震惊;惟独这位农夫的脸色大变,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老虎会伤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听到了老虎伤人,所以只是一惊而已。而这位农夫亲身受到了被老虎咬伤过的痛苦,所以才会脸色大变心有余悸啊!

  【再析】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就是人对于逆天理、拂人心、荆棘险巇,所谓非道的事情还会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啊!若是他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就决定不会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故事二:

  后汉的大儒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耕种,管宁有次锄到了一块黄金,连看都不看它一眼;而华歆却拿起黄金,把它丢到一边去。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居住;辽东的公孙度对管宁非常的礼遇;管宁没有接受,就住到山上;当时有很多人跟著管宁上山。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管宁的田;管宁就把牛牵到了荒野看牧,牛的主人知道了这件事,感到非常的惭愧,并向管宁道歉。渐渐的管宁住的地方,人愈来愈多;于是管宁就开始讲学,教化当地的人明礼义知廉耻;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就不跟他见面。管宁的教化,不久就风行了整个辽东,…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