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P6

  ..續本文上一頁後來因爲他做了官而廢除了持戒。戊午年,他進京城去觐見皇上,途中他乘的船,停泊在蕪湖的時候;他的魂魄就被鬼卒引到了陰間。見到一位冥王坐在大殿上,旁邊則有兩位判官坐在冥王的左右兩側。冥王叫他的名字,並且斥責他說道:“王璧如,你的壽命應該只能活到丙辰年的八月,所以還能夠延到今天,都是因爲你齋戒功德的力量所致。你爲何要放棄齋戒呢?”冥王說完了,就命令手下拿簿冊過來給王璧如看。王璧如看見他的名字下面的年月時間都有記錄,但是到了丙辰年的八月就空白了。他看完之後,就向冥王叩頭說:“我在官場上,持齋戒有些不太方便,所以也就放棄了齋戒,這實在也是不得已的啊!”冥王說:“你說的固然有些道理,奈何你的陽壽已經盡了啊!”說完了,就下令驅他入地獄,這時候就有許多面目猙獰的惡鬼過來,露出一副要綁他捉他的樣子。此時坐在冥王左側的判官就向冥王請示說:“不妨取王璧如破戒以後的事來查考一下。”沒多久,獄卒就擡來了兩大箱的檔案,都是王璧如擔任新凎縣縣令任內的案卷。凡是他寫過的一封信、一紙公文、和平日隨手寫下的小紙條統統都在;而且都有氣騰上來,有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都不一樣。冥王就命令獄卒把它們分類,相同的撿在一處;先檢黑色和青色的放在一起,其次再檢白色的聚在一處,再檢赤色的聚在一起。這時候聚成青色的就隱沒不見了,黑色的則縮小成筷子一樣,而赤色的那些則獨獨地赫然顯明;王璧如在旁邊看見赤色明顯的那堆資料,原來是他所刻的金剛經、好生篇,都在那裏。獄卒檢聚完畢,冥王的聲音口氣就稍微的緩和下來,並向左邊的判官說道:“嗯!他還知道積德,還有活的理由;那麼就損壞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驅,讓他活命吧!”說罷就命令獄卒挖掉他的雙眼,放置在大殿的柱子上,目光還是炯炯的照耀四方。此時王璧如想到:“我的眼睛已經被挖掉了,怎樣還能夠再看東西呢?”就在這轉念之間,忽然就昏暗了,宮殿判官獄卒,也全都不見了。後來覺得有人拍著他的背說:“王璧如快走啊!快走啊!”沒一會兒,他就摔了一跤驚醒了;第二天,雙眼就瞎了,于是他就棄家修道去了。後來修行開悟,雙眼因而複明;于是王璧如就遍遊雲棲博山之門,真參實證,兼行大悲忏法,又再活了十二年。

  【再析】

  看了王璧如的經曆,要知道人除了是聖賢之外,每天沒有不犯過失的;而能夠挽回造化,所依靠的就是在能改過啊!否則前因既然已是太差,後來造的惡業又不斷的增加;縱然是多福報多兒子,到了那一息不來的時候,萬般都帶不去啊!惟有自己所造的業跟隨自己;此時只見到閻王查算的辛苦,家産可能帶得去嗎?兒女可能替得了你嗎?大家要仔細的想想啊!

  故事二:

  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而又喜歡布施,但是他到了叁十五歲的那年,忽然生了病,病情還突然的轉危;而且自己還說出了曾經到過陰間,遇到了幾位老友向他問道:“恩公!你怎麼會到這裏來啊?”老友們就爲他禮拜求教一位冥官,冥官說:“符仲信這個人本來是饑寒的命,因爲他的心喜好布施救濟別人,所以能夠白手起家;壽命本來可以活到五十九歲,但是因爲他不燒香,早晨晚起床的緣故,福報壽命到今天已經削盡了。”老友們說:“這兩件事只不過是小的過失而已,怎麼會如此的嚴重呢?”冥官說:“不燒香,就有不恭敬天地的心;晚起床,就有多淫的念頭,怎麼可以說是小過失呢?”大家聽了,頗爲驚奇的看著符仲信說道:“厚德像符公這樣的人,尚且因爲這兩件事而削減了壽命,那麼一般人又怎麼可以隨隨便便的放縱自己呢?”沒多久,符仲信就死了。

  【結語】

  要知道人生最難得的就是壽命,而冥冥之中被奪除的也是壽命;所以太上才諄諄的教誨這些道理,就是要警惕世人,要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有一念的錯誤,這樣才能夠享受五福中最前面的一福長壽啊!太上對于世人實在是太慈悲了啊!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解釋】

  這些大的小的罪過惡業的事情,有幾百種之多,凡是想求長生的人,必須先要避免這些罪過惡業啊!

  【分析】

  這是太上教人先從避免犯過做起,這裏所講的幾百件,就是篇中所列舉的,從“非義而動”,到“死亦及之”的所有過惡。前面說的奪壽,是教人知道有所警惕;現在又說長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勇于改過行善;雖然是小小的過失,也不敢犯,就必定會得到長生的善報了。

  尤其是學道的人,都是以積善、培養自己的道德爲根本的行持。在儒家來講,稱爲四端百行;在佛門,則稱爲六度萬行;在道家來說,就是叁千功、八百行。這些都是積善避惡的說法。然而想要積善改過,則莫先于體會至高的妙道;若是想要體會至高無上的妙道,則莫若明夫本心;因爲心是道的本體,而道則是心的作用。人若是能夠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然現前;無爲之用,自然成就;不須假藉任何的功夫,就能夠頓超彼岸。這若不是修到了心鏡朗然,神珠廓徹的功夫,怎麼能夠使得諸想頓離,纖毫都不被染著;而心源自在,決定無生呢?所以明心體道的修行人,不會以身體而牽累其本性,不會因爲外面的境界而亂了自己的真心,能夠在隨機應物的當中,自然就會存有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無上至真的妙道啊!而現在求長生的人,只是徒然依恃著藏精伏氣、煉藥燒丹的方法,便說是真仙可遇,他們不知這些都是外道,心外求法啊!

  故事:

  有位名叫楊正見的女仙人,她修持的功夫,再沒多久就可以登真了。但是上帝責怪她小時候,她的父母正在准備錢繳稅,楊正見看到了,就私下選了稅錢中特別圓特別好的二文錢藏了起來,這就叫作隱藏官物啊!所以上帝就下令,貶谪楊正見再留在人間一年。紫虛元君與茅君,共同在清虛宮裏校對勘定天下真仙得失的事情;一下子被刷下來的真仙就有四十七人之多;刷下來之後,又再次的重審,僅有兩人得以通過而重新上榜啊!這是因爲他們懷著淫欲的心來修持上真的事,這就不能不沒有過失了啊!私藏二文錢是很小的過失,而仙人的修持,又在功過互相較量後,尚且被如此嚴厲的譴責,更何況是那些任意隨便不知道避免犯過的人呢!

  【附注】

  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訓中,有詳細的論述改過的方法,相當的精辟;若想更進一步了解效法了凡的人,請參閱研讀淨空法師演述的了凡四訓講記,又名修福積德造命法,此處則從略不錄。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解釋】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進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分析】

  這一節,一直到當立叁百善,則是太上列舉行善招福的大綱,先教人衆善奉行,即可以招來福報。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樣,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荊刺險阻,即非道。本篇中從“不履邪徑”,一直到“與人不追悔”,都是道,也就是行善。從“非義而動”,到“殺龜打蛇”,都是非道,也就是作惡。而“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這兩個“則”字,最是吃緊著力;因爲是非只在當念的分辨,而進退則必須要即時的決定;在這個緊要的關鍵處,一定要下斬釘截鐵的手段,不能夠有一絲毫猶豫不決的心念啊!如果念頭一轉,就會再墮入了魔關;所以必須要時時的省察,事事都得要謹慎小心;例如家人不順自己的意思,會生煩惱嗎?過著安居飽暖的生活,會生淫欲心嗎?家中的收入不多,會想法子去賺錢嗎?一同修行的伴侶離開了,會生昏沈退惰嗎?諸如此類都是,都足以退失道心,而入于非理,所以不可以輕忽啊!

  而此處所謂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道”。在我們的日用生活中,或是說話、或是沈默、或動、或靜,都無處不是道啊!只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來就會十分的勇猛精進了。古德說:“大道不離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內觀經說:“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華嚴經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因爲道的本體,人人本來就具足了;雖然是沈溺在萬種的物欲之中,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那麼其中的真是真非,自然就絲毫的也瞞昧不住啊!這就是所謂的“天理不息的本體”;如果能夠擴大而使它充滿,那麼縱然經過了一萬劫、一千生,也不會墮落了;所以人若是能夠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聖,也是不難啊!這是真話!

  故事一:

  從前有位農夫曾經被老虎咬傷過,有人談起老虎傷人的事情,大家聽了都感到非常的震驚;惟獨這位農夫的臉色大變,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老虎會傷人,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沒有親身經曆過的人,聽到了老虎傷人,所以只是一驚而已。而這位農夫親身受到了被老虎咬傷過的痛苦,所以才會臉色大變心有余悸啊!

  【再析】

  根據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就是人對于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巇,所謂非道的事情還會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啊!若是他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就決定不會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故事二:

  後漢的大儒管甯,曾與華歆一齊鋤地耕種,管甯有次鋤到了一塊黃金,連看都不看它一眼;而華歆卻拿起黃金,把它丟到一邊去。當時正逢亂世,管甯就避亂到遼東居住;遼東的公孫度對管甯非常的禮遇;管甯沒有接受,就住到山上;當時有很多人跟著管甯上山。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管甯的田;管甯就把牛牽到了荒野看牧,牛的主人知道了這件事,感到非常的慚愧,並向管甯道歉。漸漸的管甯住的地方,人愈來愈多;于是管甯就開始講學,教化當地的人明禮義知廉恥;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甯就不跟他見面。管甯的教化,不久就風行了整個遼東,…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