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甯崇高道德的影響而移風易俗。管甯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有關道德方面的事,絕口不談世間的俗事。公孫度覺得管甯十分的賢能,就一直待在遼東卅七年。後來奉到朝廷的命令,乘船過海返回京城;這時候海上的風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船夫都呼天忏罪,希望老天救命!管甯這時正襟危坐說道:“我管甯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一次早晨沒戴帽子,叁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我一生所犯的過失,必定就只是這些了!”與管甯同行的其他船只都沈沒了,只有管甯坐的船沒沈;到了京師,朝廷要授給管甯大中大夫的官職,管甯沒有接受;華歆則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讓給管甯做,管甯卻也是向華歆懇辭。
管甯活到了八十四歲才去世,他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已經穿了;因爲管甯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
有的親戚鄰居們,因爲窮困而家中缺米,管甯則必定會分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管甯遇到了爲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的道理;遇到了爲人弟子的,必定跟他說悌的道理;遇到爲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的道理。管甯的容貌,不但恭敬,而且言語柔順,能夠因著事情而導人向善,所以能夠感化無數的人啊!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解釋】
凡是不正經的地方,例如賭場、妓院、舞廳、鴉片煙館等,都要視爲邪徑,決定是退避不去。就是在陰暗的房間,別人所看不見聽不到的處所,也就是善惡才分的界限;都能夠正心誠意,絲毫都不願意欺騙人。
【分析】
這兩句是從避過中抽出來最緊要的來勸誡人,也是做善人的開始。不履邪徑,就是從心源上打點得堂堂正正;雖然是一絲毫的邪路,所關系的甚是微小;但是到了此處,也是斷然的不走,那麼大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不欺暗室,就是從心源上打掃得光光明明;雖然是在屋子裏面最隱密,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也是斷然的不肯茍且行事;那麼明顯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能夠如此,然後積功累德,做種種的善事,就可以一以貫之了!
要知道福以酬德,若是稍微有些求福的心,就是邪徑啊!所以應當爲子孫造福,而不應當爲子孫求福。而謹守家規,崇尚儉樸,訓耕讀書,廣積陰德,這些就是爲子孫造福。而擴大田宅,締結姻緣,爭什一、賣功名,這就是替子孫求福。要知道造福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恬淡,但是能夠使子孫長遠;而求福表面上雖然很熱鬧,卻是使子孫的福報縮短了!
而名以賓實,也就是名實要相副。若是稍微有些市之之心,也就是沽名釣譽打知名度的心,就是邪徑啊!所以應當要爲此生惜名,不應當爲此生市名。而勤習詩書,崇尚氣節,謹慎取與,注重威儀,這就是惜名啊!兢相標榜,力邀權貴,骛矯激、習樸棱,這就是市名啊!所以惜名的人顯得甯靜而吉祥;而市名的人,就顯得躁進而笨拙了!
故事一:
明朝有位楊煮,他是江蘇吳縣人,官做到了尚書;有一天晚上作夢,夢到自己在一個園林之中遊覽,順手就摘下了樹上的兩顆李子來吃;醒了之後,自己就痛責自己說:“這是因爲我平時對于義和利,認識不夠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夢到了偷吃人家園子裏種的李子啊!”並且楊煮爲了此事懲罰自己,幾天都不吃飯。
故事二:
從前有位八歲的沙門叫妙顔,他已經證得了阿羅漢的神通。有一次飛行進入王宮,王後想要抱他;妙顔就跟王後說:“不可以抱我,王後不應該靠近出家人的身體。”王後就說:“你和我的小兒子一樣小,讓我抱抱你,又有什麼不可以呢?”妙顔回答說:“現在我們就以感情來作比喻,就像王後剛才所講的,但是感情往往都是從微小而起,就好像星星之火能夠燒掉萬裏寬廣的原野;又譬如涓滴之水,能夠貫穿泰山一般高的石頭。凡是事情,都是由漸漸的開始,從小慢慢的增多,從小漸漸的變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會遠離避開嫌疑的,這就是所謂的防微杜漸啊!”
故事叁:
漢朝的楊震,爲東萊太守,有一次路過轄內的屬縣,縣令王密,是他所推舉的人才;到了晚上,王密就帶著黃金來拜訪楊震,王密說道:“黑夜之中,沒有人會知道這件事。”王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可以說是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之後,感到非常的慚愧。後來楊震的官,升到了叁公。
故事四:
何澄是位醫術高明的醫生,他有位孫姓的病人,病了很久都沒好;曾經召請何澄到家看病,看了好幾次。他的妻子就跟何澄秘密說道:“我的丈夫病了很久,家中的財物也都快要典當光了;我願意用身體來償還所欠的藥錢。”何澄聽了之後,就嚴肅的對她說:“孫夫人爲何要說這種的話呢?但請你安心,不要憂慮,我一定會盡力醫治孫先生的。如果我趁這個機會汙辱了你,這樣不但使我永遠淪爲了小人,夫人也因此而失去了偉大的節操;縱然我們能夠避免旁人的責備,但是要知道,天譴卻是難逃啊!”後來何澄有天晚上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到了一個很大的官署,有位天神對他說:“何澄,你行醫救人有功德,而且能夠在別人艱難危急中,不亂人家的婦女;上帝因此而賜你一個官職,和五萬貫的錢。”何澄作了此夢,沒多久,東宮太子有病,到處在求訪高明的醫生,結果找到了何澄;何澄僅開了一帖藥,太子的病就好了。因此太子就賞賜了何澄一個官位,和五萬貫的錢,居然夢中所夢到的一模一樣啊!
積德累功。
【解釋】
積德就要像積錢一樣,漸漸的積,就漸漸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築牆一樣,漸漸的築,就漸漸的高了。
【分析】
德若是不去積,德就不會崇高;功若是不去累,功就不會增大;如果能夠像農夫盼望秋收一樣的認真,能夠像商人想賺大錢一樣的努力;今天積了一德,明天又積了一德;今天累了一功,明天又累了一功,就是想要修成神仙,也不是件難事啊!而修成天仙,要行一千叁百條的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而修成地仙,要行叁百條的善事,每天行一件,只要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只怕人不能發心去做,或是做到了一半,就中途而廢啊!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進心、堅永心;不要因爲吝啬錢財而中止,不要因爲怕人譏笑而懷疑,不要習慣于安逸而不能夠奮發,不要被私欲所牽絆而影響了果決,不要因爲事大而怕難,不要因爲善小而忽略;不要以事情忙爲理由而推诿,不要爲了矜惜自己的名節而不救患難;總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間斷、勿鹵莽、勿圖報、勿務名。凡是遇到了一切的善事,都要歡喜的去做,委曲的成就,這樣才是真正的積德累功啊!
故事一:
紫虛元君說:“從前有位傅先生,從小就喜歡學道,他進入到焦山的石室之中。過了叁年,忽然遇到了太極真人,給他一個木頭鑽子,要他用這個木鑽,去鑿穿一個很大的石頭。並且還提醒他說:“你若是用木鑽鑿穿了這塊大石頭,我就會來度你。”傅先生就不停的鑽,一直鑽了四十七年,大石頭忽然就穿透了,而太極真人果然就來度他。”要知道積功累德,雖然不在于鑽石頭,而是借著它來說明:人就是怕不去做,或是做了一半就中途停止!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傅先生鑽石頭,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啊!
故事二:
宋朝的時候,鎮江有位太守名叫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都不曾間斷過;有人向他請教,葛繁就說:“我並沒什麼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別人的事情而已。”因而就用手指著座椅間的踏板說道:“如果這個踏板放的不正,就會碰傷人的腳;所以我就將它擺正;別人口渴了,我就請他喝杯水,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啊!從宰相到乞丐,也都能夠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恒,行之長久,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故事叁:
焦公,是東京人,因爲焦家叁代以來都是缺嫡子,(也就是元配所生的兒子)于是他就到各地經商,到處訪求高明之人,向他們求問其中的因果。後來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僧人,這位老僧就告訴他說:“沒有兒子的原因有叁種。第一是祖宗和自己都沒有積功累德。第二是夫妻的年命,恐怕有犯了禁忌。第叁是自己不保養精神,妻妾有血寒的毛病。”焦公就說:“積功累德,夫妻的年命,都可以受持;但是血寒的毛病,有什麼方法可以治呢?”老僧說:“這個不難,你只要先積功累德,然後再調養身體,叁年以後,到五臺山來,我會傳授異方給你。”焦公從此以後,就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這樣的積功累德過了叁年,就迳自前往五臺山去拜訪那位老僧。但是沒有遇到老僧,卻忽然見到一位行童,手裏拿著一卷書,就向焦公說道:“老和尚教我傳話給你,你積功累德叁年圓滿之後,就回家合藥,至誠恭敬服下,必定會有富貴的子孫,隨著你的心念而降生在你家中。”後來焦公果然就生了焦員外。但是焦員外生的兒子就不肖,焦員外悔恨自己爲何損德到如此的地步,也就迳自前往五臺山;見到了行童,行童就說:“老和尚教我傳話給你,說你何必來問呢?但只要依照你父親焦公的所行,認真的積功累德,那麼家中的子孫,就是愚笨的,自然也會變爲賢能;貧窮的,也會變成富有了。”焦員外說:“貧窮的,後來變成了富有,這自然是他的命;但是愚笨,是他的天性本來如此,這是無法改變的啊!你怎麼說愚笨的,能夠使他變爲賢能呢?”行童說:“從前後周燕山的窦禹鈞,生有五個兒子,初生的時候,都是健康不佳,而且還形體不全;後來因位窦燕山至誠的積功累德,五個孩子都變好了,而且全都考取了功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焦員外聽了之後,就向行童道謝返回家去,拼命的積功累德,而且深信不疑;二十年後,兒子不但有了好幾個,而且個個都是貴子啊!
【再析】
現在的人都知道窦燕山有五個兒子,都相繼的富貴榮顯。怎麼知道他這五個孩子初生的時候,都患有重病或是殘廢,後來全都是靠了窦燕山拼命至誠的積功累行,才能…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