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财,大则“举事”,可说是史不绝书。现在呢?社会进步了,没有人再用老办法“聚众造反”了,但披上佛教的外衣,邪说惑众,既可敛财,又可出名。君不见,真佛宗、无上师的弟子遍天下,使人感到何以世间邪正不分的人如此之多?

  (5)正法、正见、正信

  其实所谓邪信,事实上就是迷信,世间太多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把命运交给神坛、交给乩童,交给通灵者,交给占卜决疑的术士。这全是迷信,全是十分可笑、而又十分可悲的迷信。我再度强调说明,我们宁可不信,而不要见什么信什么,成为邪信或迷信。信仰、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要有所抉择的正信。

  正信,是在正见的抉择下,信仰正法。正法是什么,正法就是释迦牟尼的教法。释迦牟尼的基本教理,只是“缘起”。佛陀说:“缘起甚深,无信云何解?”所以佛陀把缘起法重新予以组织,以“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向世人宣达。事实上,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所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缘生观等等,全是缘起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全是建立在缘起的理论基础上。以后发展出来的各种宗派,各种理论,说常说断,说空说有,都不出缘起的范围。

  我们平常说“信佛”、“信佛教”,说到佛,我们就想到大雄宝殿的佛像;说到佛教,我们就想到寺院、和尚,钟声梵呗。事实上,我们把对象弄错了。我们信佛,是信佛陀的“觉悟之法”,信佛教,信的是佛的言教(言教仍然是法—觉悟之法)。佛陀要我们信他所说的正法,没有要我们信他自己。佛要我们“以己为洲,以法为洲。”没有要我们依赖他本人。此即所谓“依法不依人”。佛在涅槃前,告诉侍者阿难说:“能受法,能行法,斯乃名曰供养如来。”我们如何报佛恩?是接受他说的法,并且能实行他的法。并不是专门焚香供花,顶礼祷告。

  如果那位同修不信,认为我所说的“离经叛道”,我且引出经典为证。《金刚经》有偈子曰: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怎么样才能见到如来?又有偈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究竟是什么呢?如来即是法性、是真理,即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阿含经》谓:“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撰稿

  【第二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1)唯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读佛经时,常读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如《金刚经》云:“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又如《般若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现在探讨,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作何解释?

  原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语,是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音译。如果意译的话,“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藐”译为正等,“三菩提”译为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

  人世间,亘古以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人。因为他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为佛陀。佛弟子中也有许多人证得涅槃—证得阿罗汉极果的,但那只是自觉,而不是觉行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古代注经家给佛陀下的定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称为佛陀。而阿罗汉自觉而不觉他,觉行不圆满,所以不称佛陀。

  我们这个讲座命名为“正觉之道”,意思是循著《八大人觉经》的修行方法,向无上正等正觉的终极目标前进—当然,我们还是刚刚起步。

  凡是学佛的人,莫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佛教教主,是:“天人师、众生父。”本来不必在此多加介绍。但是我们有些同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一代圣哲、人间伟大的教化师,误认为是玄奇莫测的神、是全知全能的造物主。这就把佛陀的身分认错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重新介绍佛陀,以认清佛陀的真面目。

  (2)正确的认识佛陀

  佛陀,是释迦牟尼佛陀的略称。释迦牟尼不是佛陀的名字,而是佛陀的称号—释迦族的圣者。佛陀的家族姓乔达摩Gotama(早期译为瞿昙),他幼年名叫悉达多。他于西元前五百多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国。

  西元前五百多年,是我国春秋时代,那时诸国林立,互相征伐,人民非常痛苦。印度也是如此,单单恒河中游一地,就有十六大国,和许多小国。迦毗罗卫是北印度雪山南麓的一个小国,它不在十六大国之列,它是恒河北岸强国拘萨罗国的属国。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中年得子,命名悉达多。因此,悉达多生来就具有王储身份,他是一位王太子。悉达多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他出生后第七天就逝世了,悉达多太子自小由他姨母兼继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也许是幼年丧母的关系,太子就自幼养成沉思冥想的性格。

  太子十多岁时,净饭王带他到郊外巡视,他看到田中农夫,裸背赤体的在烈日下耕作。老牛拖著犁奋力前进,还要遭受鞭打;田中犁出的小虫蚯蚓,为鸟雀竞相啄食。一幅活生生的生存竞争图,使太子看得触目惊心,深感人生是大苦聚,因而生起出家修道之想。净饭王怕太子出家遁世,乃为他娶了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妃。并为他在宫苑中造下了冬天住的暖殿,夏天住的凉殿,和春秋住的中殿。苑中广造池台,栽种花木,并以许多宫娥彩女随侍。净饭王无非想以人间的宫室犬马之乐,声色歌舞之娱,来羁绊太子,使他不要有出家的念头。然而,人生生老病死的苦恼,在太子心中昼思夜想,不得解决。在他二十九岁之年,耶输陀罗为他生下儿子—小王子罗侯罗之后,太子终于离开王宫,出家修道去了。

  悉达多太子离开迦毗罗卫城,曾在恒河南北岸访问过不少的哲学家、宗教家—在佛经上称之为“六师外道”、“六十二见”等宗教学术界人士,但对“究竟解脱”的问题,仍然得不到答案。最后,他到尼连禅河畔的苦行林中,自行参究。在他出家的第六年,他在一株菩提树下静坐思维,他发誓曰:“我道不成,要终不起”。终于在某一日早晨,面对满天繁星,思想豁然贯通,证悟了真理。这在佛经上称作“睹明星而证道”,悉达多太子由此成为佛陀Buddha觉者,就是真理的证悟者。

  证道后的佛陀,有如中国孔子周游列国似的,游行于恒河两岸大小各国,宣示他证悟的真理,以教化众生。无数人皈依于他,成为他的弟子—有的随他出家修道,有的仍维持著在家生活,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游化四十五年,在他八十岁的时候,于最后一次游化途中,因为吃了一个弟子供养含有野菇的午餐,引起食物中毒,在恒河北岸、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中逝世,这在佛经上称做“大般涅槃”摩诃般涅槃那。就是“圆寂”或“灭度”的意思。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对释迦牟尼佛陀有下列几点认识:

  (一)佛陀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他有邦族姓氏,父母妻子。他是世人公认的“四大圣哲”之一,他不是像有些书中所说、是“太阳神的化身”。

  (二)佛陀是由凡人经修持而证道—成佛的。佛陀和我们一样,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有饮食男女的生活(这是指出家以前,出家后断男女之欲,但仍需饮食)。但他由凡入圣,为我们做一个典范。我们也可经修持而自我超越,由凡入圣。

  (三)佛陀有如我国的孔子,他是一代圣哲,是世间伟大的教化师。佛陀不是神,不是造物主—不是上帝。

  (3)佛经的结集

  释尊涅槃后,上座弟子大迦叶,为恐“如来甚深妙法成灰烬”,他发起“结集”,集合了五百名上座比丘,会集一处,把释尊说过的言教,一段一段的背诵出来。当时印度没有书写的工具,佛经全是这样口口相传的传下来。据说,这次结集是由大迦叶担任主持人,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这是有佛经(背诵出来的佛经)之始。而所谓“经藏”的经,是指由释尊说过的言教而言。

  结集不仅是一次,在佛陀涅槃后当年结过集,叫做“五百结集”;在佛陀灭度后一百一十年—西元前三七零年前后,又结过一次集,叫做“毗舍离结集”;在佛陀灭度后两百三十多年—印度阿育王在位时代,有过第三次结集,在这次结集时有了“论藏”,就是解释经典,或就经典文字发挥其义者的文字。不过这三次结集都是背诵的,没有文字记录—因为贝叶经是西元前八十多年才问世的。到西元后一百年前后,印度迦腻色迦王在位时,又有过一次第四次结集。这一次有了文字记录,据说是镂刻在赤铜片上。

  佛教在西元世纪之初传到中国,由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是佛经翻译的时代。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就有了手抄本的大藏经出现。以后历代均有增益,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西元九八三年),就有了雕刻版的大藏经。以后各朝均有修订刻印,使中国大藏经累积到为数万卷。不过老实说,上万卷大藏经只是一大堆资料,使用的时候还要善加选择。并且、卷帙过多,异说纷纭,反而使研究者有无所适从之感。

  (4)对于“经藏”二字的探讨

  大藏经的藏字,是梵语毗荼迦Pitaka的意译,毗荼迦一字的意义,是指竹箧一类的东西,可装盛花果者。佛陀灭度后,弟子结集,结出经、律、论三箧,我国译经,易以较雅驯的文字,称曰三藏。此三藏卷帙浩繁,故又称为大藏经。

  至于经藏这个“经”字,是梵语修多罗的意译。梵语Sutra,音译修多罗(也有译为修姤跣、苏怛罗,素怛缆的),意译为契经、正经、或贯经。经(修多罗)的名称,有下列三种解释:即(一)修多罗原本是婆罗门教的用语,后来为佛教所吸收使用,这个字在梵文中的原意,是“丝”、“线”、“条”的意思,丝或线能贯穿珠子或花束,可以不令散失。引申出来的意思,把佛说的法贯穿起来,使不散失,以流传后…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