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世。(二)世尊演说的教理,本称为法(达摩),就是教法的意思。教法以丝或线连贯之,就是Sutra,中土译经时,认为译Sutra为彩或线,不够郑重,所以译为经。

  这样译,当然与中国文化有关。我国历来学者,把经字看的相当尊重,凡是圣人所说的话,或经圣人所删定的典籍,都称为经。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皆是。

  (5)关于八大人觉经

  民国初年,大学者梁启超研究佛教,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曾说:“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自力而非他力,是兼善而非独善,是入世而非厌世。”基于“智信”的原则,我们信佛,不能含糊笼统的信,要清楚明白的信。因此,我们要讲“八大人觉经”,就先把此经的版本作一番研究。

  《八大人觉经》,有多种不同版本,有的版本在八大人觉经之上,冠以“佛说”二字,有的则没有。例如《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七九经,经名是《佛说八大人觉经》,而我国早期的藏经—由宋代碛砂藏到清初龙藏,都没有“佛说”二字。但民国初年,上海频伽精舍刊印的《频伽藏》,加上了“佛说”二字。而频伽藏是以日本的缩本藏经为蓝本刊印的,所以这“佛说”二字,是日本人加上去的。本来,日本早期的藏经,于此经题前,也没有佛说二字,据四十多年前、在台湾创办“台湾印经处”的朱镜宙老居士考证,日本早期刊印的《天海藏》,所列印的八大人觉经,就没有“佛说”的字样。到明治十九年(一八八六),以《天海藏》缩印的藏经—俗称《缩藏》,这时就加上了“佛说”二字。后来,明治三十八年(一九0五)刊印的《卍字藏》也加上了佛说二字,以至于后来的《大正藏》也有这两个字。

  本来,经前面有没有佛说二字,并不重要。有很多佛经,前面都没有佛说二字。例如《阿含部》的经,大部分没有加此二字;般若部的经也没有此二字。常见的大经,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宝积经》等等,前面都没有加此二字。

  事实上,佛经并不全是佛陀亲说的,佛经中载称,佛法由五种人所说,即:佛说、佛弟子说、诸天说、神鬼说、仙人说。只要为三法印所印证、契理契机的,都可称为经。是故经题前面有无冠以“佛说”二字,无关重要。

  但是,这本八大人觉经,现时流通的版本上,全名却是《佛说八大人觉经》。经名虽然标明佛说,事实上这本经却不是佛陀所说,因为它只是一本经抄—从其他佛经中抄录出精粹的句子,集辑成书的。这就像早期的《四十二章经》一样,是从其他经中抄辑而成的。不过《四十二章经》,是中土人士自汉译的《法句经》中抄录出来,内容显得凌乱。而《八大人觉经》是天竺圣贤自佛经中抄录,文字结构较为整齐而已。

  或者有人说:“你竟敢否定佛所说的经,未免太大胆了吧?”不、我不敢随便乱说话,这是有证据可查的。日本早期的《天海藏》,于《八大人觉经》的经题下,注有:“西土圣贤集,今依旧录,仍附于此。”的字样,由此可知此经是印度人抄录的。再者,我国明末四大师之一的蕅益大师(智旭),在其所撰的《阅藏知津》中,把本经列入“西土撰述”部分,足以证明此经并非佛说。

  但是,此经虽然不是佛说,但并不能否定其价值。佛经中本来有“四依”之说,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九所称:“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这本经虽是抄录,但每字每句,皆从三藏十二部法要中流出,有如佛亲口所说,因此,我们仍尊重如佛所说,故而注释讲解。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八日撰稿

  【第三讲】循八大人觉经走向正觉—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1)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古人解经,先要分科立分。分科就是一部经的纲要。凡是佛经,不论经文长短,一般分为三大科—即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序分,第二部分称正宗分,第三部分称流通分。此分科立分的方法,始自东晋道安法师。当时有人批评他这种分法,说他:“割裂佛经,罪过无边。”后来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亲光菩萨的《佛地经论》,论中亦具有三分,此三分称作: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至此,国人始信道安的“弥天高判”,后代就一致遵行了。

  但是亦有经文,以结构不同,而分为四分者—于正宗分及流通分之间加上总结分的,这本八大人觉经就是如此科分。

  本经的经文,分做以下四分,即是:

  一、序分:自“为佛弟子”起,至“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止。

  二、正宗分:自“第一觉悟”起,至“第八……毕竟大乐”止。

  三、总结分:自“如此八事”起,至“修心圣道”止。

  四、流通分:自“若佛弟子”起,至“常住快乐”止。

  本经总结分称:“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如此八事是那八事呢?就是“正宗分”中所说的八件事。这八件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所从而觉悟的。

  本经正宗分所称的八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蕅益大师在其所撰辑的《阅藏知津》一书中,把这八种觉悟真理途径,提纲挈领的列举出来,即是:

  (一)无常无我觉—世间无常、五阴无我。

  (二)常修少欲觉—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三)知足守道觉—常念知足、安贫守道。

  (四)常行精进觉—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五)多闻智慧觉—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六)布施平等觉—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七)出家梵行觉—志愿出家,守道清白。

  (八)大心普济觉—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古人讲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仪规,在经文科分上也有一定的形式。依照天台宗释经的规范,有所谓“五重玄义”,即以五条规范,提纲挈领,提示纲要,以发挥经中的要义。这五条规范是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我们这种“佛学讲座”,只能说是通俗演讲,不能叫做讲经,所以我们并没有遵照正规讲经的程序来讲,不过经题总要加以解释,下面就先由经题讲起。

  (2)解释经题

  经题,是一本经的题目。自来讲经的顺序,是先讲全经“纲要”,次则“正释”经文。正释分三部分,先释经题,次释译人,末释正文。现在我们也照此顺序,先自解释经题开始。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本经,经题多冠以“佛说”二字,但本经不是佛说,所以我们在此把“佛说”二字省略,直接从经题讲起。本经的经题是“八大人觉经”,现在分释如下:

  (一)八:八是数字,指本经正宗分,自第一觉悟:世间无常……渐离生死起,至第八觉悟:生死炽然……毕竟大乐止,其数共为八条,故云为八。也即指的是,八种追寻真理(觉悟)的方法。

  (二)大人:大是小的相对,人是我辈圆颅方趾、身心和合生命体的总称。大人二字,解释不一,照字面解说,与小儿相对的成年人称大人;或者一般人对父母尊长的称呼,称大人;大人也是古代官府的称呼,如清朝四品官以上称大人。《左传注》曰:“大人,公卿大夫也。”。

  而儒家以君子为大人,反之则为小人。如《大学》一书,解释为大人之学。《论语》一书中的句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以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等等。此外,大人亦为对有德者之称。如《论语、季氏篇》:“畏大人”。注曰:“大人,圣人也。”

  如果说,大人是有德之人、是圣人,就和本经中所称的大人相近了。本经中所称的大人,乃是专指佛菩萨而言的,观经文:“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可知。

  佛是天人师,众生父,证悟宇宙诸法实相,号称法王,当然是大人;菩萨号称法王子,荷担如来家业,绍隆佛种,生补佛位,所以与佛同称大人。是以本经所称的大人,乃是专指佛菩萨而言。

  (三)觉:觉是对迷说的,因为世人迷昧颠倒,佛陀才说此觉悟法门。如果没有迷昧颠倒的众生,佛陀就不说此法门了。关于觉的意义,见本文第一讲。

  (四)经:经的意义,见本文第二讲,此处不赘。

  本经经题“八大人觉经”五字,若详加分析,其中有通有别。如“八大人觉”四字,只是别名,不通于其他的经。而最后的“经”字,则为通名,别的经可以通用故。

  经题之下,还有一行字,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后汉,对前汉而言。前汉就是刘邦所建立的皇朝,建都长安,所以又称西汉;后汉,是“光武中兴”的汉朝,建都洛阳,所以又称东汉。至于“沙门”二字,是梵文Sramana的音译,意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

  至于安世高三字,是译经人的名字。见下节所释。

  (3)翻译此经的安世高:

  佛陀住世时,游化四十五年,他只是“说法”,并未“著书”。因为那个时候印度没有书写的工具。直到佛陀灭度后四百年,在西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印度才有了贝叶经的出现—把经文写在处理过的树叶上。

  公元世纪开始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传说东汉明帝永平末年,天竺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在洛阳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是最早在中国译经的外国沙门。但近代学者考证,四十二章经不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那只是一本“经抄”。因此,最早在中国翻译佛经的人,就是本经的翻译者安世高了—当然,八大人觉经不是安世高唯一的译作,也不是他最早的译作,而是他的译作之一。

  在现代流通的《八大人觉经》经文首页,于经题之下,标明“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于此我们来介绍这位译经大师。安世高,名清,字世高,他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安息国是古代的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称安息国建国时代,为自西元前二四七年、至西元二二四年。安世高在世的年…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