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世。(二)世尊演說的教理,本稱爲法(達摩),就是教法的意思。教法以絲或線連貫之,就是Sutra,中土譯經時,認爲譯Sutra爲彩或線,不夠鄭重,所以譯爲經。

  這樣譯,當然與中國文化有關。我國曆來學者,把經字看的相當尊重,凡是聖人所說的話,或經聖人所刪定的典籍,都稱爲經。如儒家的四書五經、十叁經等皆是。

  (5)關于八大人覺經

  民國初年,大學者梁啓超研究佛教,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曾說:“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自力而非他力,是兼善而非獨善,是入世而非厭世。”基于“智信”的原則,我們信佛,不能含糊籠統的信,要清楚明白的信。因此,我們要講“八大人覺經”,就先把此經的版本作一番研究。

  《八大人覺經》,有多種不同版本,有的版本在八大人覺經之上,冠以“佛說”二字,有的則沒有。例如《大正藏》第十七冊七七九經,經名是《佛說八大人覺經》,而我國早期的藏經—由宋代碛砂藏到清初龍藏,都沒有“佛說”二字。但民國初年,上海頻伽精舍刊印的《頻伽藏》,加上了“佛說”二字。而頻伽藏是以日本的縮本藏經爲藍本刊印的,所以這“佛說”二字,是日本人加上去的。本來,日本早期的藏經,于此經題前,也沒有佛說二字,據四十多年前、在臺灣創辦“臺灣印經處”的朱鏡宙老居士考證,日本早期刊印的《天海藏》,所列印的八大人覺經,就沒有“佛說”的字樣。到明治十九年(一八八六),以《天海藏》縮印的藏經—俗稱《縮藏》,這時就加上了“佛說”二字。後來,明治叁十八年(一九0五)刊印的《卍字藏》也加上了佛說二字,以至于後來的《大正藏》也有這兩個字。

  本來,經前面有沒有佛說二字,並不重要。有很多佛經,前面都沒有佛說二字。例如《阿含部》的經,大部分沒有加此二字;般若部的經也沒有此二字。常見的大經,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寶積經》等等,前面都沒有加此二字。

  事實上,佛經並不全是佛陀親說的,佛經中載稱,佛法由五種人所說,即:佛說、佛弟子說、諸天說、神鬼說、仙人說。只要爲叁法印所印證、契理契機的,都可稱爲經。是故經題前面有無冠以“佛說”二字,無關重要。

  但是,這本八大人覺經,現時流通的版本上,全名卻是《佛說八大人覺經》。經名雖然標明佛說,事實上這本經卻不是佛陀所說,因爲它只是一本經抄—從其他佛經中抄錄出精粹的句子,集輯成書的。這就像早期的《四十二章經》一樣,是從其他經中抄輯而成的。不過《四十二章經》,是中土人士自漢譯的《法句經》中抄錄出來,內容顯得淩亂。而《八大人覺經》是天竺聖賢自佛經中抄錄,文字結構較爲整齊而已。

  或者有人說:“你竟敢否定佛所說的經,未免太大膽了吧?”不、我不敢隨便亂說話,這是有證據可查的。日本早期的《天海藏》,于《八大人覺經》的經題下,注有:“西土聖賢集,今依舊錄,仍附于此。”的字樣,由此可知此經是印度人抄錄的。再者,我國明末四大師之一的蕅益大師(智旭),在其所撰的《閱藏知津》中,把本經列入“西土撰述”部分,足以證明此經並非佛說。

  但是,此經雖然不是佛說,但並不能否定其價值。佛經中本來有“四依”之說,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九所稱:“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這本經雖是抄錄,但每字每句,皆從叁藏十二部法要中流出,有如佛親口所說,因此,我們仍尊重如佛所說,故而注釋講解。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八日撰稿

  【第叁講】循八大人覺經走向正覺—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1)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古人解經,先要分科立分。分科就是一部經的綱要。凡是佛經,不論經文長短,一般分爲叁大科—即分爲叁部分,第一部分稱序分,第二部分稱正宗分,第叁部分稱流通分。此分科立分的方法,始自東晉道安法師。當時有人批評他這種分法,說他:“割裂佛經,罪過無邊。”後來到了唐代,玄奘法師譯出親光菩薩的《佛地經論》,論中亦具有叁分,此叁分稱作: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叁,依教奉行分。至此,國人始信道安的“彌天高判”,後代就一致遵行了。

  但是亦有經文,以結構不同,而分爲四分者—于正宗分及流通分之間加上總結分的,這本八大人覺經就是如此科分。

  本經的經文,分做以下四分,即是:

  一、序分:自“爲佛弟子”起,至“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止。

  二、正宗分:自“第一覺悟”起,至“第八……畢竟大樂”止。

  叁、總結分:自“如此八事”起,至“修心聖道”止。

  四、流通分:自“若佛弟子”起,至“常住快樂”止。

  本經總結分稱:“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如此八事是那八事呢?就是“正宗分”中所說的八件事。這八件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所從而覺悟的。

  本經正宗分所稱的八件事,究竟是什麼事呢?蕅益大師在其所撰輯的《閱藏知津》一書中,把這八種覺悟真理途徑,提綱挈領的列舉出來,即是:

  (一)無常無我覺—世間無常、五陰無我。

  (二)常修少欲覺—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叁)知足守道覺—常念知足、安貧守道。

  (四)常行精進覺—破煩惱惡,摧伏四魔。

  (五)多聞智慧覺—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六)布施平等覺—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七)出家梵行覺—志願出家,守道清白。

  (八)大心普濟覺—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古人講經,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儀規,在經文科分上也有一定的形式。依照天臺宗釋經的規範,有所謂“五重玄義”,即以五條規範,提綱挈領,提示綱要,以發揮經中的要義。這五條規範是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我們這種“佛學講座”,只能說是通俗演講,不能叫做講經,所以我們並沒有遵照正規講經的程序來講,不過經題總要加以解釋,下面就先由經題講起。

  (2)解釋經題

  經題,是一本經的題目。自來講經的順序,是先講全經“綱要”,次則“正釋”經文。正釋分叁部分,先釋經題,次釋譯人,末釋正文。現在我們也照此順序,先自解釋經題開始。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本經,經題多冠以“佛說”二字,但本經不是佛說,所以我們在此把“佛說”二字省略,直接從經題講起。本經的經題是“八大人覺經”,現在分釋如下:

  (一)八:八是數字,指本經正宗分,自第一覺悟:世間無常……漸離生死起,至第八覺悟:生死熾然……畢竟大樂止,其數共爲八條,故雲爲八。也即指的是,八種追尋真理(覺悟)的方法。

  (二)大人:大是小的相對,人是我輩圓顱方趾、身心和合生命體的總稱。大人二字,解釋不一,照字面解說,與小兒相對的成年人稱大人;或者一般人對父母尊長的稱呼,稱大人;大人也是古代官府的稱呼,如清朝四品官以上稱大人。《左傳注》曰:“大人,公卿大夫也。”。

  而儒家以君子爲大人,反之則爲小人。如《大學》一書,解釋爲大人之學。《論語》一書中的句子:“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以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以利”等等。此外,大人亦爲對有德者之稱。如《論語、季氏篇》:“畏大人”。注曰:“大人,聖人也。”

  如果說,大人是有德之人、是聖人,就和本經中所稱的大人相近了。本經中所稱的大人,乃是專指佛菩薩而言的,觀經文:“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可知。

  佛是天人師,衆生父,證悟宇宙諸法實相,號稱法王,當然是大人;菩薩號稱法王子,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種,生補佛位,所以與佛同稱大人。是以本經所稱的大人,乃是專指佛菩薩而言。

  (叁)覺:覺是對迷說的,因爲世人迷昧顛倒,佛陀才說此覺悟法門。如果沒有迷昧顛倒的衆生,佛陀就不說此法門了。關于覺的意義,見本文第一講。

  (四)經:經的意義,見本文第二講,此處不贅。

  本經經題“八大人覺經”五字,若詳加分析,其中有通有別。如“八大人覺”四字,只是別名,不通于其他的經。而最後的“經”字,則爲通名,別的經可以通用故。

  經題之下,還有一行字,是:“後漢沙門安世高譯”。後漢,對前漢而言。前漢就是劉邦所建立的皇朝,建都長安,所以又稱西漢;後漢,是“光武中興”的漢朝,建都洛陽,所以又稱東漢。至于“沙門”二字,是梵文Sramana的音譯,意譯爲“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意思。《阿含經》雲:“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禦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至于安世高叁字,是譯經人的名字。見下節所釋。

  (3)翻譯此經的安世高:

  佛陀住世時,遊化四十五年,他只是“說法”,並未“著書”。因爲那個時候印度沒有書寫的工具。直到佛陀滅度後四百年,在西元前一世紀的時候,印度才有了貝葉經的出現—把經文寫在處理過的樹葉上。

  公元世紀開始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傳說東漢明帝永平末年,天竺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在洛陽白馬寺譯出了“四十二章經”,是最早在中國譯經的外國沙門。但近代學者考證,四十二章經不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那只是一本“經抄”。因此,最早在中國翻譯佛經的人,就是本經的翻譯者安世高了—當然,八大人覺經不是安世高唯一的譯作,也不是他最早的譯作,而是他的譯作之一。

  在現代流通的《八大人覺經》經文首頁,于經題之下,標明“後漢沙門安世高譯”。于此我們來介紹這位譯經大師。安世高,名清,字世高,他不是中國人,他是安息國人。安息國是古代的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稱安息國建國時代,爲自西元前二四七年、至西元二二四年。安世高在世的年…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