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代,大约在西元一一0年至一八0年之间。
《高僧传》上,说安世高是“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说他自幼以孝行见称,志业聪敏,刻意好学。他通达外国典籍,天文地理,以及医方异术,并且还通达鸟语。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一群燕子啾啾而鸣,他对同伴说:“燕子说,待会将有人给我们送食物来。”顷之果然。所以他俊异的名声,早已传遍西域。安息国是个佛教国家,早在西元前两百余年,印度阿育王在位时代,派遣了多批传教师到国外传道,佛教就由印度经阿富汗斯坦传至波斯。所以安世高自幼信奉佛教,在家学佛,奉持戒律,丝毫不苟。他长大之后,父王薨逝,他继位为王。但他体认到“深惟苦空,厌离行器。”于服孝期满后,让国与叔,而毅然出家修道。世高出家后,博览经藏,精通内典,游方弘化,遍历诸国。后来于东汉桓帝初年,到了东汉国都洛阳。这时大约是西元的一四七或一四八年。
世高自幼机敏颖悟,才智过人,到洛阳未久,就通达中国语文。于是他:“宣译众经,改胡为汉。”他所译的经,主要的有《五十校计经》,《七处三观经》,《安般守意经》,《阿毗昙五法经》等,当然也包括这部《八大人觉经》,据东晋释道安編著《众经目录》上说,世高译出的经典共有三十五部。到隋代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漫无简别的列出了一百七十多种—他把佚名译者的经本,全列到安世高的名下了。现在《大正藏》中列名世高所译的经为五十五部,五十九卷,是否全是世高所译,就很难辨别了。
于此附带说明,汉、魏、两晋时代,译经师译经,并不是拿著梵文本的贝叶经对照,再译出汉文来。早期译经,没有经本,全是背诵。因为“外国法师师徒相传,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见《分别功德论》所载)。因此,经文全是背诵的。像《高僧传》称安世高“讽持禅经”,称支娄迦谶“讽诵群经”,称鸠摩罗什“从事受经,日诵千偈”,由此可见那时学经,只是口诵,并非目读。所以那时译经,也只是“宣译”—以口诵梵经,由助手执笔写出梵音文字,再由主译者依梵本口宣为汉文。当然到了后来,梵文经本大量输入,译经的情形就不一样了。
(4)经文内容
八大人觉经,连经题在内,全部三百八十五字。经文序分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由此可知,这本经是要随时诵念的。因此,我们先将全部经文敬录如下,以便随时诵念: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糩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5)经文提要
每一本佛经,都有其重点,例如《般若心经》的重点,是强调“般若”—无分别智的妙用,否定一切差别观,而说万法空性的妙理。而本经—这本《八大人觉经》的重点,是在于循八条觉悟之道,“速登正觉,永断生死。”
佛陀四十五年游行教化,其最大的目的,即在于众生“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所以《法华经》曰:“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大事,无非是生死大事。此一大事,也就是本经的重点。
本经经文全部三百七十二字,但提到生死二字的,却有七处之多。如第一觉悟中的:“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中的:“生死疲劳,由贪欲起”;第五觉知中的:“第五觉知,愚痴生死”;第八觉知中的:“生死炽然,苦恼无量”,以至于流通分中:“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令诸众生,觉生死苦”,到最后的:“速登正觉,永断生死”。永断生死,就是寂灭,就是涅槃。因此,我们于后面讲到经文时,要特别注意此点。
一九九四年九月廿一日撰稿
【第四讲】佛教的宇宙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1)四大与五蕴
自古以来,讲解过八大人觉经的大德不计其数。古人讲经,有其一定规范,即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逐句逐字讲解。如“世间无常”一句,何者为世,何者为间,何者为无常,讲解得详尽万分。据书中记载,隋代的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讲了三个月。在我们现代工商业社会,分秒必争的时代,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我们于每一讲中,以其内容概要,加上一个主题,八个题目讲完,对佛法整体有一概略的认识—八大人觉经,本来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概括著宇宙人生各项主题。
本讲的经文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就此世间二字,来探讨佛教的宇宙观。
佛经上所称的世间,亦称世界,又称宇宙。《淮南子》曰:“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佛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这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至于间,有间隔的意思,与界同。《名义集》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至于时间与空间,在佛经上说这是“分位假立”之法—是名言施设之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
照现代科学上的解释,空间来自物质,凡属物质,即有质碍与形体。有了物质的存在,才有时间的观念。具有质碍性的物质的形体,有长乘阔乘高,即所谓三度空间,加上时间成为四度空间,我人即生活于四度空间—时间与空间之中。
照佛经上说,世间有两种,一种是“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一种是“有情世间”—就是生命世界。有情,指有情识的生命体而言,通常以人类为代表。而器世间是有情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人于此探讨,所谓器世间—即物质世界,其物质又是由何而来呢?佛经上说,物质是“四大”和合而来的。四大又是什么呢?四大,是印度古代哲人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分类方法。印度古代,把造成物质的元素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类,称做四大。以其能构成各种物质,所以称为“能造四大”。其实、地水火风四者,说的不是土地、水、火、风四种实物,说的是这四种物性—如地以坚实为性,水以湿润为性,火以炎热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中国古代哲人也有类似的分类方法,即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如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木性四方扩张,金性凝聚集中,而土性平坦不顷。
世间万物,大至星球,小至微尘,以至于山河大地,房舍器物,皆具此坚暖湿动四性,换言之,此“能造四大”,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
四大,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而有情世间又是如何构成的呢?佛经上告诉我们,有情世间是由“五蕴”—即五类因素和合而成的。
(2)五蕴世间
五蕴是什么?《大乘五蕴论》开章明义的说:“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薄伽梵,是梵语音译,又称薄伽婆,意译曰世尊。五蕴的蕴,梵语塞犍陀,是覆盖的意思,意指此五者能覆盖我人的真如性体,所以称蕴。五蕴是新译,旧译曰五阴,在《阿含经》就称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亦有译为五聚的,聚是积聚的意思,谓积此五聚,以成就我人的身心。其实简单的说,我们称此五者为五种或五类也未尝不可。那就是,积聚许多同一系列的物质现象或心识活动,把它们归纳成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及心理活动,可以归纳五类,那就是色、受、想、行、识。
佛教的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许多种因素积聚结合而成的,有情—包括人在内,一切有情识的生命体,这亦称为众生—是由五蕴结合而成的,而物质世界,就是五蕴中的色蕴。所以五蕴构成了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生命界和物质界,这二者,合称之为五蕴世间。
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大乘五蕴论》解释五蕴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云何想蕴,谓于境取种种像。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持。”
以上这一段论文,充满了佛学术语,必须加以语译及诠解。其实“色蕴”二字,是泛指一般物质现象,即所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包括著我人的肉体—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和与五根相对的五境—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界,其实也就是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
而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我人的精神作用—此又称作心识活动。此精神作用又称为“名”,合物质现象而称为“名色”。名色就是五蕴,而五蕴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此五蕴,分为“色”、“心”、二法,如下表所示:
┌色蕴—色—物—物质现象—色法…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