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

  ├受蕴

  五蕴┼想蕴—非色—名—心识活动—心法

  ├行蕴

  └识蕴

  五蕴中的识蕴,是“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而色、受、想、行、四蕴,则为“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有此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而后才有所谓宇宙与人生。

  (3)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四蕴又是什么呢?兹分诠如下:

  受蕴:受蕴,指生命体身心的感受。佛经上把感受分为生理上的感受,和心理上的感受。前者三受,即苦受、乐受、舍受;后者是忧受、喜受。在佛经上称,生理上的受和前五识相应,心理上的受和第六识相应。

  想蕴:想蕴是“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这是心识的意象(概念)作用,当心缘外境时,想心所即辨别种种境界,安立名称言说—也就是摄取表象,形成语言概念的精神活动。

  行蕴:行是造作的意思,这是心识功能之一“思心所”的作用,特别是关于意志决断方面的心理趋向。行虽然包括著心、口、意三方面的造作,但一切行为以意为主,故“思心所”的思有三种,即一者审虑思、二者决定思、三者动发胜思。即前二种思是意业—思心所的考虑和决定,动发胜思是身、语业,即考虑、决定后,将要付诸行动。

  识蕴:识蕴的作用是:“于所缘境了别为性”,即生起一切认识活动的精神主体。这在早期小乘佛教时代,谓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具了解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的作用。大乘佛教的唯识宗建立第七、第八两识,以第七末那识为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以第八阿赖耶识储藏诸法种子,为宇宙人生的本源。

  (4)生灭变异的因缘所生法

  在佛经中,把宇宙间一切的物质现象和心识活动,都称之为“法”,所以佛经中常用色法、心法、宇宙万法等名词。法是什么?佛经上说,“法谓轨持”,轨与规通,有法则或规律的意思。法之一字,以其范围不同,含义亦异。广义的法,通于一切,举凡世间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妄的、事物其物的、道理其理的,皆可称之为法,如宇宙万法。一般的法,指佛陀的言教,佛陀所说的教示称之为法,如佛法。狭义的法,指的是缘起,如《杂阿含经》曰:“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缘起”。

  缘起,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是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又称因缘起,意谓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起,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生起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这就叫做“诸法因缘生”。既是众多因素条件和合生起之法,在其存在的过程中,因素条件难免不发生变化。所以,因缘和合之法,本身具有“生住异灭”四相,它不断的发生变化。基于此一原则,则宇宙之间,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而人生过程中,由于主观的心识、和客观的环境不断的变化,所以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此谓之“缘起性空”。即众多因缘和合生起之法,其本身无实体,无自性—无固定之性,故说其“性”空。

  因缘所生之法,有其纵向和横向两种关涉对待的关系。自纵向关系来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自横向关系—自时间某一点来观察事物,就有了彼此对待的关系。例如以棉花纺成纱,棉纱织成布,棉布缝成衣等等,这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棉花、棉纱、棉布均没有其自性(固定之性),随著因缘而变异,这其中即含蕴著「无常”;若以制成衣服这一点横向来看,要具备棉布、针线、钮扣、尺剪、缝衣机等种种材料、工具、技术、人工,而后始有衣服的完成。既然是众多因素条件完成的衣服,这其中何尝有衣服的自体(体与性等)?这也即含蕴著「无我”(法无我)。此所以“缘起性空”,惟性空始能缘起。

  (5)宇宙人生真象

  本经经文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基于“因缘所生法”,本身具有生住异灭的特性,不能永恒存在的原则来看,世间无常与国土危脆,无宁是必然的后果。古人俗谚云:“世间无不亡之国,无不破之家。”翻开二十四史来看,历代王朝,周代享国最久,也不过八百年。八百年,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不过是一弹指而已。秦始皇妄想享国万世,根本违反了宇宙万法运行的法则,所以二世即亡,这是自无常来说。至于国土危脆,风灾、豪雨与地震,随时随地发生,以目前科学技术,能抗拒得了天然灾变吗?连预测都测不准,能说不是国土危脆吗?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四大五蕴,本来就是因缘和合之法。由四大和合而有种种物质现象,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个圆颅方趾的我。而四大五蕴,本身即在生住异灭、变化无常之中。我们怎能期待四大常住,而五阴(即五蕴)中有一个真实、永恒、主宰的我呢?经文谓:“生灭变异,虚幻无主”。万法生住异灭,端视因缘。因缘具足,生起存在;因缘散离,变异坏灭。

  至于“心是恶源,形为罪薮”,是说我人心识之中,有著与生俱来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和忿、恨、嫉、恼、覆、悭等二十种随烦恼。这种种烦恼之火,每日间在我人心头燃烧,使我人迷惑颠倒,造作种种身口意之恶业。而种种恶业,无不由心造作出来,譬如手之操刀杀人,口之出言骂人,必先有杀人骂人之心,而后始有身、口之行动,故《佛遗教经》曰:“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心头烦恼之火,甚于毒蛇,猛兽。烦恼如何燃烧,造作了什么恶业,我想诸位打开电视、报纸,无数活生生的事例展现在我人眼前,就不必在这里一一细说了。

  如果说:“心是恶源”,亦不尽然。我人心识中固然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但相对的也有十一个善心所。起惑造业的固然是我们的心识,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又何尝不是这一颗心识?《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曰:“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画好画坏、画美画丑,全在我们一念之间。

  本段经文的末了,说的是“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意思是说,我们“常于昼夜,至心诵念。”由“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以至于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不仅止是诵念,而是要观照、察看、反省、修持,如此,就可以逐渐脱离生死苦海。

  一九八九年十月廿九日撰稿

  【第五讲】人生是大苦聚—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1)人生是大苦聚

  在《八大人觉经》三百多字的经文中,有“四大苦空”,“多欲为苦”,“贫苦多怨”,“苦恼无量”,以及“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等句子。苦字之出现,有五处之多,由此可知,苦之一字在本经中的重要性,亦可进而推知,苦字在佛教法义中的分量。佛教的基本教理“四圣谛”,把“苦谛”放在第一位。小乘佛教标志的“四法印”,也把“诸受皆苦”也列为法印之一,所以小乘佛教的教义,可以说以苦为出发点。而佛经也屡屡提示我们,“人生是一大苦聚”。

  说到人生是大苦聚,有一小故事可资证明。据说早年间,某人穷途末路,无以为生,他剃光头发,偷得一袭僧衣穿在身上,冒充出家人向农家化缘。他到了一家门口,这家只有一对孤苦无依的老夫妇,正在为生计烦恼。看见出家人来到门前,忙请他入内,并恳请师父开示。

  可怜这个假和尚没念过佛经,那里懂得什么开示?但经不得老夫妇一再恳请,急得假和尚满头大汗,最后只说得出两个字:“苦啊!”他本是为自己的处境叫苦,没想到那老夫妇忙不迭的接口说:

  “对、对,师父,是苦啊!”那假和尚饥肠辘辘,没想到骗一口饭吃也是这么不容易,不觉叹了口气道:“难哪!”

  那对老夫妇竟然跪下叩头说:

  “师父,你真是活神仙,都给你说对了,真是又苦又难哪。”

  由此可见,这苦和难,是娑婆众生共有的感受。

  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为何以苦作为人生的判断?因为苦是人生的真象。《佛地经》上说:“逼恼身心名苦。”无可否认的,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受不尽的身心逼恼。此种逼恼,不仅是来自外在的环境,同时亦来自我人的内心,我人内心的种种欲望和烦恼,全是苦所生的根源。

  (2)三苦与八苦

  在佛经中,关于苦的名目很多。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等不同说法,二苦之说出自《大智度论》,谓内苦及外苦;三苦之说出自《俱舍论》,是苦苦、坏苦、行苦;四苦之说出自《大乘义章》,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苦之说出自《五苦章句经》,于生老病死四苦之外,再加上胎狱之苦;八苦之说出自《大涅槃经》,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十苦之说出自《释氏要览》,而《瑜伽师地论》更将苦分析为十九种,名目繁多,不再一一细述。于此仅将最常提到的三苦、八苦分述如下。兹先说三苦。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是依苦的性质而区分的。苦苦是吾人生理上的苦,也就是一般说的痛苦,如生病时肉体上的痛苦,受外伤时肉体上的痛苦,以至于鞭挞棒击时肉体的痛苦。《大乘义章》卷三上说,饥饿、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的苦,谓之苦苦。此为与前五识相应的苦。也就是三受中的苦受。

  坏苦:坏苦是吾人心理上的苦,也就是乐境消逝或坏灭所引起的苦。契经上说,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为苦。如亲人死亡、钱财损失、名誉受损等精神上所引起的痛苦。此为与第六识相应之苦,也就是五受中的忧受。

  行苦:行苦是因缘和合或离散,因而使种种现象迁流变异的苦,这是一种微细不易察觉的苦。行苦的行,就三法印中诸行无常的行,这在汉译经典中被解释为“造作”。也就是说,凡是因缘造作之法(有为法),其本身没有“自性”—即是没有定性。它受因缘聚散的影响而有生灭变异。基…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