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

  ├受蘊

  五蘊┼想蘊—非色—名—心識活動—心法

  ├行蘊

  └識蘊

  五蘊中的識蘊,是“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而色、受、想、行、四蘊,則爲“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有此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而後才有所謂宇宙與人生。

  (3)受想行識

  色蘊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四蘊又是什麼呢?茲分诠如下:

  受蘊:受蘊,指生命體身心的感受。佛經上把感受分爲生理上的感受,和心理上的感受。前者叁受,即苦受、樂受、舍受;後者是憂受、喜受。在佛經上稱,生理上的受和前五識相應,心理上的受和第六識相應。

  想蘊:想蘊是“謂于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這是心識的意象(概念)作用,當心緣外境時,想心所即辨別種種境界,安立名稱言說—也就是攝取表象,形成語言概念的精神活動。

  行蘊:行是造作的意思,這是心識功能之一“思心所”的作用,特別是關于意志決斷方面的心理趨向。行雖然包括著心、口、意叁方面的造作,但一切行爲以意爲主,故“思心所”的思有叁種,即一者審慮思、二者決定思、叁者動發勝思。即前二種思是意業—思心所的考慮和決定,動發勝思是身、語業,即考慮、決定後,將要付諸行動。

  識蘊:識蘊的作用是:“于所緣境了別爲性”,即生起一切認識活動的精神主體。這在早期小乘佛教時代,謂識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具了解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的作用。大乘佛教的唯識宗建立第七、第八兩識,以第七末那識爲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以第八阿賴耶識儲藏諸法種子,爲宇宙人生的本源。

  (4)生滅變異的因緣所生法

  在佛經中,把宇宙間一切的物質現象和心識活動,都稱之爲“法”,所以佛經中常用色法、心法、宇宙萬法等名詞。法是什麼?佛經上說,“法謂軌持”,軌與規通,有法則或規律的意思。法之一字,以其範圍不同,含義亦異。廣義的法,通于一切,舉凡世間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真實的、虛妄的、事物其物的、道理其理的,皆可稱之爲法,如宇宙萬法。一般的法,指佛陀的言教,佛陀所說的教示稱之爲法,如佛法。狹義的法,指的是緣起,如《雜阿含經》曰:“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緣起”。

  緣起,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真理,是佛教的基本理論。緣起又稱因緣起,意謂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生起,都不是單獨的、孤立的生起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條件集合而成。這就叫做“諸法因緣生”。既是衆多因素條件和合生起之法,在其存在的過程中,因素條件難免不發生變化。所以,因緣和合之法,本身具有“生住異滅”四相,它不斷的發生變化。基于此一原則,則宇宙之間,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而人生過程中,由于主觀的心識、和客觀的環境不斷的變化,所以萬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此謂之“緣起性空”。即衆多因緣和合生起之法,其本身無實體,無自性—無固定之性,故說其“性”空。

  因緣所生之法,有其縱向和橫向兩種關涉對待的關系。自縱向關系來說,是前因後果的關系;自橫向關系—自時間某一點來觀察事物,就有了彼此對待的關系。例如以棉花紡成紗,棉紗織成布,棉布縫成衣等等,這是前因後果的關系,棉花、棉紗、棉布均沒有其自性(固定之性),隨著因緣而變異,這其中即含蘊著「無常”;若以製成衣服這一點橫向來看,要具備棉布、針線、鈕扣、尺剪、縫衣機等種種材料、工具、技術、人工,而後始有衣服的完成。既然是衆多因素條件完成的衣服,這其中何嘗有衣服的自體(體與性等)?這也即含蘊著「無我”(法無我)。此所以“緣起性空”,惟性空始能緣起。

  (5)宇宙人生真象

  本經經文稱,“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基于“因緣所生法”,本身具有生住異滅的特性,不能永恒存在的原則來看,世間無常與國土危脆,無甯是必然的後果。古人俗諺雲:“世間無不亡之國,無不破之家。”翻開二十四史來看,曆代王朝,周代享國最久,也不過八百年。八百年,在無始無終的時間中,不過是一彈指而已。秦始皇妄想享國萬世,根本違反了宇宙萬法運行的法則,所以二世即亡,這是自無常來說。至于國土危脆,風災、豪雨與地震,隨時隨地發生,以目前科學技術,能抗拒得了天然災變嗎?連預測都測不准,能說不是國土危脆嗎?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四大五蘊,本來就是因緣和合之法。由四大和合而有種種物質現象,由五蘊和合而成一個圓顱方趾的我。而四大五蘊,本身即在生住異滅、變化無常之中。我們怎能期待四大常住,而五陰(即五蘊)中有一個真實、永恒、主宰的我呢?經文謂:“生滅變異,虛幻無主”。萬法生住異滅,端視因緣。因緣具足,生起存在;因緣散離,變異壞滅。

  至于“心是惡源,形爲罪薮”,是說我人心識之中,有著與生俱來的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和忿、恨、嫉、惱、覆、悭等二十種隨煩惱。這種種煩惱之火,每日間在我人心頭燃燒,使我人迷惑顛倒,造作種種身口意之惡業。而種種惡業,無不由心造作出來,譬如手之操刀殺人,口之出言罵人,必先有殺人罵人之心,而後始有身、口之行動,故《佛遺教經》曰:“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心頭煩惱之火,甚于毒蛇,猛獸。煩惱如何燃燒,造作了什麼惡業,我想諸位打開電視、報紙,無數活生生的事例展現在我人眼前,就不必在這裏一一細說了。

  如果說:“心是惡源”,亦不盡然。我人心識中固然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但相對的也有十一個善心所。起惑造業的固然是我們的心識,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又何嘗不是這一顆心識?《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曰:“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畫好畫壞、畫美畫醜,全在我們一念之間。

  本段經文的末了,說的是“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意思是說,我們“常于晝夜,至心誦念。”由“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以至于到“心是惡源,形爲罪薮。”不僅止是誦念,而是要觀照、察看、反省、修持,如此,就可以逐漸脫離生死苦海。

  一九八九年十月廿九日撰稿

  【第五講】人生是大苦聚—多欲爲苦、生死疲勞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1)人生是大苦聚

  在《八大人覺經》叁百多字的經文中,有“四大苦空”,“多欲爲苦”,“貧苦多怨”,“苦惱無量”,以及“願代衆生,受無量苦”等句子。苦字之出現,有五處之多,由此可知,苦之一字在本經中的重要性,亦可進而推知,苦字在佛教法義中的分量。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聖谛”,把“苦谛”放在第一位。小乘佛教標志的“四法印”,也把“諸受皆苦”也列爲法印之一,所以小乘佛教的教義,可以說以苦爲出發點。而佛經也屢屢提示我們,“人生是一大苦聚”。

  說到人生是大苦聚,有一小故事可資證明。據說早年間,某人窮途末路,無以爲生,他剃光頭發,偷得一襲僧衣穿在身上,冒充出家人向農家化緣。他到了一家門口,這家只有一對孤苦無依的老夫婦,正在爲生計煩惱。看見出家人來到門前,忙請他入內,並懇請師父開示。

  可憐這個假和尚沒念過佛經,那裏懂得什麼開示?但經不得老夫婦一再懇請,急得假和尚滿頭大汗,最後只說得出兩個字:“苦啊!”他本是爲自己的處境叫苦,沒想到那老夫婦忙不疊的接口說:

  “對、對,師父,是苦啊!”那假和尚饑腸辘辘,沒想到騙一口飯吃也是這麼不容易,不覺歎了口氣道:“難哪!”

  那對老夫婦竟然跪下叩頭說:

  “師父,你真是活神仙,都給你說對了,真是又苦又難哪。”

  由此可見,這苦和難,是娑婆衆生共有的感受。

  釋迦牟尼佛陀的教法,爲何以苦作爲人生的判斷?因爲苦是人生的真象。《佛地經》上說:“逼惱身心名苦。”無可否認的,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受不盡的身心逼惱。此種逼惱,不僅是來自外在的環境,同時亦來自我人的內心,我人內心的種種欲望和煩惱,全是苦所生的根源。

  (2)叁苦與八苦

  在佛經中,關于苦的名目很多。有二苦、叁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等不同說法,二苦之說出自《大智度論》,謂內苦及外苦;叁苦之說出自《俱舍論》,是苦苦、壞苦、行苦;四苦之說出自《大乘義章》,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苦之說出自《五苦章句經》,于生老病死四苦之外,再加上胎獄之苦;八苦之說出自《大涅槃經》,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十苦之說出自《釋氏要覽》,而《瑜伽師地論》更將苦分析爲十九種,名目繁多,不再一一細述。于此僅將最常提到的叁苦、八苦分述如下。茲先說叁苦。

  叁苦是苦苦、壞苦、行苦。這叁種苦,是依苦的性質而區分的。苦苦是吾人生理上的苦,也就是一般說的痛苦,如生病時肉體上的痛苦,受外傷時肉體上的痛苦,以至于鞭撻棒擊時肉體的痛苦。《大乘義章》卷叁上說,饑餓、疾病、風雨、勞役、寒熱、刀杖等衆苦之緣而生的苦,謂之苦苦。此爲與前五識相應的苦。也就是叁受中的苦受。

  壞苦:壞苦是吾人心理上的苦,也就是樂境消逝或壞滅所引起的苦。契經上說,諸可意之樂受法,生時爲樂,壞時爲苦。如親人死亡、錢財損失、名譽受損等精神上所引起的痛苦。此爲與第六識相應之苦,也就是五受中的憂受。

  行苦:行苦是因緣和合或離散,因而使種種現象遷流變異的苦,這是一種微細不易察覺的苦。行苦的行,就叁法印中諸行無常的行,這在漢譯經典中被解釋爲“造作”。也就是說,凡是因緣造作之法(有爲法),其本身沒有“自性”—即是沒有定性。它受因緣聚散的影響而有生滅變異。基…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