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財,大則“舉事”,可說是史不絕書。現在呢?社會進步了,沒有人再用老辦法“聚衆造反”了,但披上佛教的外衣,邪說惑衆,既可斂財,又可出名。君不見,真佛宗、無上師的弟子遍天下,使人感到何以世間邪正不分的人如此之多?

  (5)正法、正見、正信

  其實所謂邪信,事實上就是迷信,世間太多的人對自己沒有信心,把命運交給神壇、交給乩童,交給通靈者,交給占蔔決疑的術士。這全是迷信,全是十分可笑、而又十分可悲的迷信。我再度強調說明,我們甯可不信,而不要見什麼信什麼,成爲邪信或迷信。信仰、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要有所抉擇的正信。

  正信,是在正見的抉擇下,信仰正法。正法是什麼,正法就是釋迦牟尼的教法。釋迦牟尼的基本教理,只是“緣起”。佛陀說:“緣起甚深,無信雲何解?”所以佛陀把緣起法重新予以組織,以“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法,向世人宣達。事實上,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所謂叁法印、四聖谛、十二緣生觀等等,全是緣起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全是建立在緣起的理論基礎上。以後發展出來的各種宗派,各種理論,說常說斷,說空說有,都不出緣起的範圍。

  我們平常說“信佛”、“信佛教”,說到佛,我們就想到大雄寶殿的佛像;說到佛教,我們就想到寺院、和尚,鍾聲梵呗。事實上,我們把對象弄錯了。我們信佛,是信佛陀的“覺悟之法”,信佛教,信的是佛的言教(言教仍然是法—覺悟之法)。佛陀要我們信他所說的正法,沒有要我們信他自己。佛要我們“以己爲洲,以法爲洲。”沒有要我們依賴他本人。此即所謂“依法不依人”。佛在涅槃前,告訴侍者阿難說:“能受法,能行法,斯乃名曰供養如來。”我們如何報佛恩?是接受他說的法,並且能實行他的法。並不是專門焚香供花,頂禮禱告。

  如果那位同修不信,認爲我所說的“離經叛道”,我且引出經典爲證。《金剛經》有偈子曰: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怎麼樣才能見到如來?又有偈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究竟是什麼呢?如來即是法性、是真理,即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阿含經》謂:“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撰稿

  【第二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1)唯佛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們讀佛經時,常讀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如《金剛經》雲:“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又如《般若心經》曰:“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現在探討,這“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竟作何解釋?

  原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語,是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音譯。如果意譯的話,“阿”譯爲無,“耨多羅”譯爲上,“叁藐”譯爲正等,“叁菩提”譯爲正覺。合稱:“無上正等正覺”。

  人世間,亘古以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只有釋迦牟尼一個人。因爲他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稱爲佛陀。佛弟子中也有許多人證得涅槃—證得阿羅漢極果的,但那只是自覺,而不是覺行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因此,古代注經家給佛陀下的定義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稱爲佛陀。而阿羅漢自覺而不覺他,覺行不圓滿,所以不稱佛陀。

  我們這個講座命名爲“正覺之道”,意思是循著《八大人覺經》的修行方法,向無上正等正覺的終極目標前進—當然,我們還是剛剛起步。

  凡是學佛的人,莫不知道釋迦牟尼是佛教教主,是:“天人師、衆生父。”本來不必在此多加介紹。但是我們有些同修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把一代聖哲、人間偉大的教化師,誤認爲是玄奇莫測的神、是全知全能的造物主。這就把佛陀的身分認錯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此重新介紹佛陀,以認清佛陀的真面目。

  (2)正確的認識佛陀

  佛陀,是釋迦牟尼佛陀的略稱。釋迦牟尼不是佛陀的名字,而是佛陀的稱號—釋迦族的聖者。佛陀的家族姓喬達摩Gotama(早期譯爲瞿昙),他幼年名叫悉達多。他于西元前五百多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國。

  西元前五百多年,是我國春秋時代,那時諸國林立,互相征伐,人民非常痛苦。印度也是如此,單單恒河中遊一地,就有十六大國,和許多小國。迦毗羅衛是北印度雪山南麓的一個小國,它不在十六大國之列,它是恒河北岸強國拘薩羅國的屬國。迦毗羅衛國國王淨飯王中年得子,命名悉達多。因此,悉達多生來就具有王儲身份,他是一位王太子。悉達多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他出生後第七天就逝世了,悉達多太子自小由他姨母兼繼母、摩诃波阇波提撫養成人。也許是幼年喪母的關系,太子就自幼養成沈思冥想的性格。

  太子十多歲時,淨飯王帶他到郊外巡視,他看到田中農夫,裸背赤體的在烈日下耕作。老牛拖著犁奮力前進,還要遭受鞭打;田中犁出的小蟲蚯蚓,爲鳥雀競相啄食。一幅活生生的生存競爭圖,使太子看得觸目驚心,深感人生是大苦聚,因而生起出家修道之想。淨飯王怕太子出家遁世,乃爲他娶了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女兒、耶輸陀羅爲妃。並爲他在宮苑中造下了冬天住的暖殿,夏天住的涼殿,和春秋住的中殿。苑中廣造池臺,栽種花木,並以許多宮娥彩女隨侍。淨飯王無非想以人間的宮室犬馬之樂,聲色歌舞之娛,來羁絆太子,使他不要有出家的念頭。然而,人生生老病死的苦惱,在太子心中晝思夜想,不得解決。在他二十九歲之年,耶輸陀羅爲他生下兒子—小王子羅侯羅之後,太子終于離開王宮,出家修道去了。

  悉達多太子離開迦毗羅衛城,曾在恒河南北岸訪問過不少的哲學家、宗教家—在佛經上稱之爲“六師外道”、“六十二見”等宗教學術界人士,但對“究竟解脫”的問題,仍然得不到答案。最後,他到尼連禅河畔的苦行林中,自行參究。在他出家的第六年,他在一株菩提樹下靜坐思維,他發誓曰:“我道不成,要終不起”。終于在某一日早晨,面對滿天繁星,思想豁然貫通,證悟了真理。這在佛經上稱作“睹明星而證道”,悉達多太子由此成爲佛陀Buddha覺者,就是真理的證悟者。

  證道後的佛陀,有如中國孔子周遊列國似的,遊行于恒河兩岸大小各國,宣示他證悟的真理,以教化衆生。無數人皈依于他,成爲他的弟子—有的隨他出家修道,有的仍維持著在家生活,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遊化四十五年,在他八十歲的時候,于最後一次遊化途中,因爲吃了一個弟子供養含有野菇的午餐,引起食物中毒,在恒河北岸、拘屍那城外的牛角沙羅林中逝世,這在佛經上稱做“大般涅槃”摩诃般涅槃那。就是“圓寂”或“滅度”的意思。

  基于以上所述,我們對釋迦牟尼佛陀有下列幾點認識:

  (一)佛陀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他有邦族姓氏,父母妻子。他是世人公認的“四大聖哲”之一,他不是像有些書中所說、是“太陽神的化身”。

  (二)佛陀是由凡人經修持而證道—成佛的。佛陀和我們一樣,有生老病死的過程,有飲食男女的生活(這是指出家以前,出家後斷男女之欲,但仍需飲食)。但他由凡入聖,爲我們做一個典範。我們也可經修持而自我超越,由凡入聖。

  (叁)佛陀有如我國的孔子,他是一代聖哲,是世間偉大的教化師。佛陀不是神,不是造物主—不是上帝。

  (3)佛經的結集

  釋尊涅槃後,上座弟子大迦葉,爲恐“如來甚深妙法成灰燼”,他發起“結集”,集合了五百名上座比丘,會集一處,把釋尊說過的言教,一段一段的背誦出來。當時印度沒有書寫的工具,佛經全是這樣口口相傳的傳下來。據說,這次結集是由大迦葉擔任主持人,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誦出經藏,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這是有佛經(背誦出來的佛經)之始。而所謂“經藏”的經,是指由釋尊說過的言教而言。

  結集不僅是一次,在佛陀涅槃後當年結過集,叫做“五百結集”;在佛陀滅度後一百一十年—西元前叁七零年前後,又結過一次集,叫做“毗舍離結集”;在佛陀滅度後兩百叁十多年—印度阿育王在位時代,有過第叁次結集,在這次結集時有了“論藏”,就是解釋經典,或就經典文字發揮其義者的文字。不過這叁次結集都是背誦的,沒有文字記錄—因爲貝葉經是西元前八十多年才問世的。到西元後一百年前後,印度迦膩色迦王在位時,又有過一次第四次結集。這一次有了文字記錄,據說是镂刻在赤銅片上。

  佛教在西元世紀之初傳到中國,由東漢、叁國、兩晉、南北朝,都是佛經翻譯的時代。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就有了手抄本的大藏經出現。以後曆代均有增益,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叁年),就有了雕刻版的大藏經。以後各朝均有修訂刻印,使中國大藏經累積到爲數萬卷。不過老實說,上萬卷大藏經只是一大堆資料,使用的時候還要善加選擇。並且、卷帙過多,異說紛纭,反而使研究者有無所適從之感。

  (4)對于“經藏”二字的探討

  大藏經的藏字,是梵語毗荼迦Pitaka的意譯,毗荼迦一字的意義,是指竹箧一類的東西,可裝盛花果者。佛陀滅度後,弟子結集,結出經、律、論叁箧,我國譯經,易以較雅馴的文字,稱曰叁藏。此叁藏卷帙浩繁,故又稱爲大藏經。

  至于經藏這個“經”字,是梵語修多羅的意譯。梵語Sutra,音譯修多羅(也有譯爲修姤跣、蘇怛羅,素怛纜的),意譯爲契經、正經、或貫經。經(修多羅)的名稱,有下列叁種解釋:即(一)修多羅原本是婆羅門教的用語,後來爲佛教所吸收使用,這個字在梵文中的原意,是“絲”、“線”、“條”的意思,絲或線能貫穿珠子或花束,可以不令散失。引申出來的意思,把佛說的法貫穿起來,使不散失,以流傳後…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