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于财色权位固持不释,障蔽无贪之心,起惑造业,堕于三有,承受苦报。

  二、嗔心所:嗔者嗔恚,与无嗔反。《广论》曰:

  “云何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谓损害他,自住苦故。”

  《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三、无明心所:无明又称痴,以无明,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义理全乖。《广论》曰: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痴,及以无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

  《识论》曰:“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无明为十二缘起之首,为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即是迷昧不觉,对世间道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种种烦恼,即“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3】慢、疑、恶见心所

  四、慢心所:慢者傲慢,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广论》曰:

  “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识论》曰:“云何为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慢者自尊自大,轻举憍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俱舍论》把慢区分为七或九种,唯识宗承“七慢”之说,此七慢是:

  1.慢:对于不如我的,我轻慢他,这叫“于劣计己胜”:对于和我相等者,我轻慢他,这叫“于等计己等”。

  2.过慢: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于等计己胜”。

  3.过过慢:对方胜过我,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于胜计己胜”。

  4.我慢:执著于五蕴和合的身心,为我与我所,因而骄傲自大,叫做我慢。

  5.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叫做增上慢。

  6.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对于胜过他的人,以为:“胜过我又该如何?”别人学佛修道,他以为:“我不信佛,还不是照样过日子?”此为自甘卑劣之慢。

  7.邪慢:于慢上起邪见,自己无德,反说:“佛菩萨也不过如此”。甚至于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这叫邪慢。

  五、疑心所:对真理怀疑不定,曰疑。《广论》曰:

  “云何疑,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犹豫为性,不生善法所依业。”

  《识论》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所谓谛理,即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言。对谛理犹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此即其业用。

  六、见心所:见又称不正见,亦称为邪见。《广论》曰:

  “云何见,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取。”

  《识论》曰:“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恶见心所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故云以染慧为性。而慧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摄,染慧能障善见,招感苦果,故称招苦为业。恶见可开为五种,即:

  1.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种种谬误的见解。《广论》曰:

  “云何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2.边执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后断灭者,此即佛教所破斥的常见或断见。《广论》曰:

  “云何边执见,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染慧为性。......障中道出离为业。”

  3.邪见:邪见是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亦无可招之果,故为恶不足惧,为善不足法,此种见解,乃见之最邪者,故名邪见。《广论》曰:

  “云何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不生善为业。”

  4.见取见:于前种见上随执一端,以为最胜,即固执其所见,一切斗争依之而起《广论》曰:

  “云何见取,谓于三见,及所依蕴,随计为最、为胜、为极,染慧为性。......即彼诸见所依之蕴,业如邪见说。”

  5.戒禁取见: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这是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之见,《广论》曰:

  “云何戒禁取,谓于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慧为性。......疲苦所依为业。”

  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

  【1】十种小随烦恼

  随烦恼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称中随(自类俱起、遍不善性)。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小随。

  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俱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现在首述十种小随烦恼如下:

  一、忿心所:忿者忿愤,是对于违逆之境,所产生粗暴的身语表业。《广论》曰:

  “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能与暴恶,谓持鞭杖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愤,执杖为业。”

  二、恨心所:恨者怨恨,怀恶不舍,引起极度烦恼。《广论》曰:

  “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能与不忍所依为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三、覆心所:覆是覆盖,犯了过恶,怕丧失名利,故把过恶隐藏起来。《广论》曰: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于自罪恶,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四、恼心所:恼者恼怒,于忿恨之后,遇违逆事,因而爆怒,凶狠暴戾,有如蝎子螫人。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五、嫉心所:嫉者妒忌,他人荣盛,我怀忧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广论》曰:

  “云何嫉,谓于他胜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六、悭心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恶地蓄积财法。《广论》曰: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谓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遍执著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

  七、诳心所:诳是欲谋取名誉或利益,自己无德而诈称有德的一种欺骗行为。《广论》曰: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贪之分,能与邪命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八、谄心所: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以达到自己谋求利益的目的。《广论》曰: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已过恶,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著,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谄,为冈他故,矫设导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九、憍心所:憍者骄傲,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广论》曰:

  “云何憍,谓于盛事,染著倨傲,能尽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谓于染爱,悦豫矜持,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故。”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十、害心所:害者损害,心无悲愍,损害有情,是不害之反。《广论》曰:

  “云何害,谓于众生,损恼为性,是嗔之分,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2】中随与大随烦恼

  中随烦恼二个,曰无惭、无愧:

  一、无惭心所:无惭是惭之反,即没有羞恶之心,不顾本身人格尊严,拒绝贤人的教诲,不接受世间出世间善法。《广论》曰:

  “云何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此在《识论》则曰:“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二、无愧心所:无愧是愧之反,没有廉耻之心,不顾世间清议,不畏社会舆论。《广论》曰: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大随烦恼八个,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戒杀与吃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