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摄、所发出的声就称为非执受声;如果不是由四大种所摄,而由补特伽罗的心识所摄的声就称为执受声。
色、声、香、味、触中的「触」又分为两类:一为四大种所生之触,另一为透过四大种所变化的(四大种所造之触)。色、声、香、味这四类是为四大种变化所周遍的。依于四大种而产生的四大种变化,又可分为补特伽罗心识所摄的和补特伽罗心识所未摄的。补特伽罗心识所摄的就称为执受声,不为补特伽罗所摄的就称为非执受声。课本就举例:「生命之声是执受,水声声则执声」
是非受。。比方说仁波切在讲经说法,是补特伽罗心识所摄持的,所以是执受声。
又举例如下:比方释迦牟尼佛说法时说「我」….,及祂化身为一位女众,她讲话时说「我」…,两个一样都讲到「我」…,这位化现的女众所说的「我」是不是补特伽罗所摄的声?不是。而释迦牟尼佛说法所讲的「我」就是补特伽罗所摄的声。
这又会牵涉到「示导」和「非示导」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说法时所说的「我」…为「示导声」;所化现的女众讲话所提到的「我」…也是「示导声」,两者都是「示导声」。又释迦牟尼佛拿起铃摇一摇,所发出的铃声是不是「示导声」?不是,是「非示导声」,「示导声」是指外在表情有补特伽罗样子者所发的声音。直接由释迦牟尼佛嘴巴说出的声音,或者祂化现出来的女人嘴巴所发的声音都是「示导声」,因为化现出来的从外表、表情看得出来是个人,是个补特伽罗,所以她的声音是示导声。释迦牟尼佛是真正的人,另外那个不是人,但两个表面都是一样,所以两个声音都是「示导声」;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是「执受声」,祂所化现的是「非执受声」。
另外的例子是释迦牟尼佛摇铃的声音是不是「示导声」?不是。因为不是从嘴巴说出来的,但那是「执受声」,因为声音的四大种变化是由释迦牟尼佛那里出来的,所以是「执受声」但「非示导声」。外面的车声是「非示导声」也「非执受声」。这没什么难,只要在字上了解即可。
接下来再看「示导有情之声、语表声和能表诠之声,三者同义。」。此中讲到的语表声:比方念经、念诵由嘴巴所发出念诵的声音。示导有情声指有情所发出的示导之声音。仁波切说「示导有情之声」是否能周遍「语表声」呢?是不能周遍的。如以释迦牟尼佛和祂所化现出来的女众所发的声音为喻,释迦牟尼佛所化现的女人的声音不是「语表声」,但,是「示导有情之声」,故宗义宝鬘说这三者是同义词。但有很多人是不承许宗义宝鬘中所说的,因为其中有许多问题。不过,还是可以从中学一些名相和意思,
宗义宝鬘讲解第 36页
如果经由辩经,可知它前后意思不一样,它的意思是说「语表声」一定要是「示导声」,敲铃或麦克风出来的声音,是不是我的声音?不是。是不是「示导声」?也不是。所以身、语、意都有十个善业和恶业,但语业一定要「示导声」,我嘴巴讲出来是善业,从麦克风出去的就不是善业,但听者有在动脑筋改变陋习是善业,因此我们所造的善也必须是补特伽罗心相续所摄的善,才能称为善。
「语表声」需要是「能表诠」,「能表诠」的意思是有意思,比如唵嘛呢呗咩吽要清楚,若喃喃不清就不是「能表诠」。所以「能表诠」要清楚,若不清楚就不是「语表声」,不是「语表声」就不可能是语善业,语善业一定要是「语表声」。这些可参考俱舍论第四品里的意思。
再来讲到「非示导有情声、非语表声和不能表诠之声,三者同义。」。这边讲的「非语表声」并不是「非表色」。我们知道「色」可分为十一类 内五色、外五色再加上非表色,共有十一个色。这里虽说「非语表声」,最主要是要区别前面的「语表声」之故,这里虽然也有表,但并不属于非表色。所以「非语表声」不能涵盖非表色,因为非表色里没有所谓「非语表声」,十一种色中没有「非语表声」。
再看「经、论二者都是名、句、文的集合体,它们被视为语音的总相,亦即不相应行。因此,在这个宗派的教义里,色法与不相应行法,岂不是不违吗
相了?」。这里就说到了毗婆沙宗有一些奇怪的主张。我们知道「有境」可分为「补特伽罗」、「心识」和「声」,这样的区分是四宗均认同的。毗婆沙宗说「经」是佛陀亲口所宣说的、「论著」是追随佛而行的这些后来的班智达学智者所写的,毗婆沙宗就认为这些是「不相应行」也是「声」。
毗婆沙宗的思惟方法是有一点奇怪的,他们认为经、论在所化机的心识续流上是有的,是被名、句、文句所摄的总集合体。比如说心经,心经是观世音菩萨所讲的,是祂的「语表声」吗?但观世音菩萨一讲出来声音就没有了,那我们就没办法念心经或学习心经了吗?这是一个问题。但毗婆沙宗觉得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不过,我们学念的心经是什么?观世音菩萨的「语表声」已经没有了,可以学习的是一个声音相,是义共相的相。那个声音相在哪里?是在我们心续上的一个声音相,即心续的名、句、文即是声音相,或不相应行。这样说也有其道理,所以其它的宗派会肯定的说:心经是观世音菩萨的「语表声」。但毗婆沙宗又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说经跟论现在还是可以学习,那怎么学呢?是在声音相上学习。但那声音相在哪里?是在自己心相续上。
问题:如果不是在佛陀时代或观音菩萨说心经的时候投生,或没有学过经论,是现在才投生为人,现在才要学,那不就不能学了吗?因心中并没有以前留下来的音共相的续流?
回答:声音相都可以由心中生出来的。比方说我说杯子,我给你一个声音
宗义宝鬘讲解第 37页
相,你就有杯子这个声音相。你看到心经并且一念,自己心中就长出一个声音相。我们看来是有一点奇怪,但他们讲的还是有一点道理。
以上就是将「有境」所分下来的「补特伽罗」、「心识」、「能诠声」讲完了,也等于将「基」的主张讲完了。接着进入「道」的部分。之前说过「基」分为「有境」及「对境」,在「道」上也要于「对境」及「有境」上作思惟,要如何思惟?思惟它是无常、苦、空、无我等等的十六个行相。
「此宗主张:道的所缘就是四谛的差别法―非常(苦、空、无我)等十六行相。」前面讲到「基」的部分,还可分为轮回的以及出轮回涅槃的「基」,只是我们不知要怎么去观待它。整个轮回的情形可摄于苦谛和集谛当中。轮回的集谛是因,我们只能甘愿受;轮回的苦谛是果,这个果我们不知道它是苦而执为乐,视轮回的苦果为乐果。所以我们会颠倒轮回认为是它常、乐、我、净,会执为如此。因此在十六行相中属轮回的部分有八个行相,是我们要去缘念作观的。而出轮回涅槃的也有八个。我们必须去观轮回之法,怎么观?就用属于轮回的八个行相去观。属于果的部分就是苦谛的部分,须观无常、苦、空、无我。属因的部分是集谛,去观因、集、生、缘,这就是我们在「道」上所要去观、去缘念的。
「其中的细品无我和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同义。」也就是我们在观苦谛时,也要观空和无我,但其中的无我是为何?在毗婆沙宗认为:补特伽罗无我和无我这两者同义,已是最细品,没有比它更细品的了,这里的细品无我是指补特伽罗无我。
但就应成派的观点,讲到无我是指无谛实存在的这一点,可是毗婆沙宗却没有这么解说。毗婆沙宗并不承许所谓的法无我,但却承许「"补特伽罗能立之体空"独实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这里讲到补特伽罗空掉什么?空掉能独立的实体所呈现出来的实有,将其空掉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实有」是指自心的显现不需要观待其它法的显现;若自心的显现需要观待其它法的显现就是「假有」。
以林会长作比喻:林会长要在我们心中显现,首先会想起他的五蕴和他具有的学术功德等,之后,心中才会现起林会长,这即是「假有」,因为我们在忆起这是林会长之前,会先想到他的表情、个性、特色等,之后才会生起这是林会长。
这类无我的解释不可能光由嘴巴讲耳朵听就可以的,还是要透过修行,慢慢要靠打坐等一步步了解。经典或字面上以粗浅的方式,或由嘴巴上讲出来的无我、空性的解释,都是无法讲得很细、很清楚明白的。这些细的、或现前无法看到的东西,在解释上会有困难是正常的。
比方说吃糖果,不管我们说它怎么甜,别人还是没办法了解的,只可以用猜的,猜想后面的意思和大概是什么样子。表面上以很粗浅的方式解
宗义宝鬘讲解第 38页
释,透过解释自己心中再作揣测,心中会出现一个了解。这个了解要增长,就会慢慢明白无我。所以粗浅的还是要做解释。
比如一个补特伽罗 扎西在心中现起,我们要去观察这个补特伽罗是什么?怎么来的?如何由心中现起来?现起之后要摆在哪?都是我们要去观察的。去观察它的自性是否实有?还是假有?若是假有,那表示仅是我们的分别心去安立的。若是分别心去安立的话,就指不出来这个补特伽罗在哪里?这个假有的补特伽罗在心中现起时,要怎么去安立它?有时我们会由他的色蕴、识、受、思想见解去安立他,会由这些角度先去安立,然后补特伽罗的名字就会现起,例如札西,这就是我们的心安立的过程。
我们自己也会觉得有一个我,这是由哪里现起的?我们要在哪里安立他?要放在哪里?如此想的话是先由五蕴之一想起,再安立一个我,这个我的安立并不是在各个五蕴上作安立,也不是安立在五蕴聚合之上,因为它们有前后关系,而念头也有前后,「我」并非在前面而是在后面才安立的,所以不是在五蕴上安立我。这样好像「我」只有靠实有的五蕴才会现出来,但「我」无法安立在任何一个实有上,这很奇怪也很神奇。所以「我」不是实有,是假有。
因此对于实有和假有的定义,要细分清楚。若由经典来看,定义就是…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