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增上缘而生起的现而不定。
总之,以上在这部宗义宝鬘里毗婆沙宗讲的量知和非量知部份,凡是补特伽罗、或我们自己,使用最多的是内在的识,所以要去了解内在的识,真正的运作情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需要的,我们取过来用,不需要的识,
宗义宝鬘讲解第 31页
自然将它断除。若能如是做,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要了解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可以透过心类学、或相关的论著去了解,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补特伽罗,或内在识的续流,是源源不断一直下去,什么时候开始,不知道,想想轮回实在是很累。若有问题提出来,没有则下课。
问题一:请问仁波切,刚才说由颠倒识提升为疑,疑再提升为现而不定,现而不定再提升为伺察识,伺察识再提升为再决识,一定要照这样顺序这样去做吗?
回答:刚才为什么会这样讲,是站在这几种非量知他们好坏的程度,来做思,不是整个转变他的体性。比如说:疑可以将他提升,变成伺察意,好像有往上提升的意思。至于现而不定这一点,可能没办法这样做,因为「现而不定」识并不是由先前串习而来的,这「现而不定」识是突然间显现出来的而已。
例如,在瓶子上去了知我不存在(无我)的这一点,你可以从颠倒识(邪知)、疑、伺察意,一层一层慢慢去剖析、慢慢去了解「瓶子的我不存在」这一点,这样子了解是不是可以将我执完全去除掉?是不可能的。从颠倒识(邪知)、疑、伺察意、甚至到比量,用这样一层一层去剖析,剖析瓶子上的我不存在,这样子去剖析,能不能去除我执?如果可以的话,在瓶上应该就可以去证得无我了,这个能证者-瓶子无我,其心相续当中,应该没有我执,即无我执就不需要长时修见道、修道了,因为见道、修道,必需要经过长时间、长久去修持的。
问题二:请问仁波切,瑜伽现量和瑜伽现前有什么不同?
回答:瑜伽现量和瑜伽现前之间的差别,瑜伽现前有可能是再决识,可是瑜伽现前绝对不会是「现而不定」的。
问题三:仁波切,刚从比量修止观,修到瑜伽的时候,这个「瑜伽」指的是瑜伽现量,不是瑜伽现前,对不对?
回答:不是瑜伽现量,「瑜伽现前」前面的瑜伽是瑜伽止观。
问题四:这瑜伽止观是指现量的部份吗?
回答:不是现量,是再决识,比量的后面,久了变成再决识的部分。
问题五:所以这也不是在指现量的部份,是比量之后的瑜伽现前而已。
回答:对。比量是闻慧跟思慧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可能是闻慧。
问题三:再决识没有办法让我们起信,是因为他不是「新的意识」的关系吗?不是第一剎那心的意识的关系?
宗义宝鬘讲解第 32页
回答:对,只是分辨的时候,就是如此分类而已。修证的时候,也可以靠再决识,但是分类时,因为再决识自己没有这种的能力,所以被分类在非量的部份。
问题七:仁波切提到四个宗派都有谈无我、空慧,小乘也有谈无我、空慧吗?
回答:没有。小乘讲的是自己、我上面的无明,对法上面的无明都认同的-有无明。大乘分类时分人无我、法无我;小乘不分,因此会说法上面也是无我,人的上面也是无我,二者皆称「无我」,不会称「法无我」。为什么?这很难说。比如说经部有说空慧,空慧是什么?他们跟大乘的解释会不一样,经部对无我也不会解释成空慧,而有另外的解释,另外一个解释是什么?比如宝瓶的义共相,不是瓶,他们会解释成这就是空慧,这是经部的说法,讲的字一样,但解释不一样。
宗义宝鬘讲解第 33页
宗义宝鬘 第五讲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4/16
我们讲到宗义宝鬘第 53页,从第三、能诠之声开始讲。首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念的二胜六庄严的赞颂,藏文称为ka-nya-ma。在整个赞颂文中提到龙树菩萨、圣天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陈那菩萨、法称菩萨等,还有功德光、释迦光。这所有的赞颂文主要是要阐述出什么呢?主要阐述的是,如果我们要学习佛法,就要视二胜六庄严为我们的师长,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如何向他们学习呢?我们祈请他们的用意在学习四部论。学习中观时就像跟着龙树、圣天菩萨;学习般若或广行,就像跟着无着和世亲两位;学习释量论,就像跟着陈那和法称两位学习,学习毗奈耶时,就像跟着功德光、释迦光,当我们在念诵时心中就要想着,我们也要学习这四部论著,要效法他们那样地来学习。
或许你们会生起怀疑,为何一般都说五部大论,但这里只有四部大论?其中就是缺了俱舍论。俱舍论事实上可说是学习现观的一个助力而已,若了解了俱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观。我们不以承许俱舍论为主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我们学习唯识宗的见解,就有利我们了解中观的原理;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习俱舍将有助于我们学习现观。
我们应该善为持守我们的戒律,谨守身、语,依着毗奈耶所说的持守我们的戒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如理如法的来学习二次第 也就是甚深的空性和广大行。讲到戒时,就是学习毗奈耶,讲到学习甚深空性就是中观,广大行就是现观。为了我们的学习之缘故,就要运用量,使用我们的理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释量论的缘故。所以当我们在念诵二胜六庄严的赞颂时,就会从中阐述出这样的意义:我们要透过毗奈耶来谨守身、语二门,之后要去学习甚深及广大两个次第,然后以理智去观察所学,但一下子要学习这些大论著是很难以马上熟悉其中的内容,这就是为何我们要先学习宗义的缘故,学习宗义就好像进入大论著的门坎一样。
上次宗义我们讲到毗婆沙宗分下来的主张当中的「基、道、果」;其中「基」又可分为「境」及「有境」。我们进入「有境」的部分,而「有境」又分三个科判:补罗「」这里翻成「知」「能之」诠。现
「特伽」、识认,和声在到了「能诠声」的部分。
一般主张可区分为「基、道、果」。一般的讲法「基」是指「对境」而言,「道」呢就是在「对境」之上加以无错谬的思惟,之后于无错谬的思惟之上加以修持,之后不断往上增长,达最究竟时就会得到果。一般的诠释是如此。因此我们会认为「基」只有「对境」,但其实「对境」还涵盖「有境」,「境」可分「对境」及「有境」,「有境」本身也是「对境」,「有境」本身也是「基」。
宗义宝鬘讲解第 34页
「有境」本身也可成为「对境」,但为何会成为「对境」?原因就是我们的心都会有错谬的心,会生起执实的心,执一切为谛实存在的心,因此会生起烦恼和种种妄分别心,这是由哪里生起的呢?是在「有境」上生起的。要灭除这些,就必须在「对境」及「有境」上生起如实了达空性智慧,无错谬了知「境」和「有境」是空的,如实了达的智慧要生起,才能将之灭除掉。
在「对境」及「有境」两者上我们都会生起颠倒心、执实的心、烦恼分别心。这就是我们为何要修道,在心中生起想证空性之道,才能让这些不再生起,才能将根本的烦恼我执,甚至所知障、烦恼障都断除。既然说在「对境」及「有境」上都会生起这些,但在哪一个上面生起会比较恶劣呢?是在「有境」上生起的比较恶劣,力道比较强。「有境」上所生起的烦恼等等力道比较强。比方说我们会在「我」上执「我」为谛实存在的,这个「我」就是「有境」。我们也会执外在的对境、事物为谛实存在的,也会在「我」上执谛实地存在,但哪一个力道比较强呢?是在「我」上执谛实存在的力道比较强。
「有境」可分为「补特伽罗」、「识」和「能诠声」这三者。「补特伽罗」可成为「对境」,是由于「补特伽罗」会令心生种种烦恼;「识」也可以成为「对境」,因为「识」也会令我生起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见解、我的苦乐受等等,好像将别人的都摒除在外,全都以我的想法、我的见解、我的苦乐受为主。「能诠声」也一样,会以「声」为「对境」而生起执实的心。比如说我们会希望有好名声,好名声好像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而生起我要得到好名声的执实,因而生起种种的烦恼和分别心等等。「有境」之中的「能诠声」,是我们会以「声」为对境而生起种种烦恼,当我们听到恶言或贬罚、批评时会心生不悦;听到别人的赞扬时会欢喜并想再次得到赞扬,这些言词、赞贬就是「声」,而我们则会因声而生起种种的烦恼。
在入行论第六品当中讲到「当听到粗恶语时,要去思惟这些粗恶语没办法伤害到我们的身体,不会在我们的身上造成伤口。要如何灭除这种不喜欢听到粗恶语的不欢喜心,就是去看「声」原本的体性为何?这些言词仅仅是空的,一点重量也没有,根本不伤不了我们,那心你为何要嗔恚呢?」。还有讲到「这些赞颂、美言是会伤害我们个人的修行的,因为赞颂、美言会让我们的心涣散、高举、自以为是个行者,修法的心自然会受到伤害,要将欢喜被赞颂的心灭除掉。」。另外还有一个偈颂也讲到:小孩会用砂堆成一个房子,万一房子倾倒被毁坏时,小孩一定会嚎啕大哭,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到小孩为了砂屋嚎啕大哭一定觉得没有意义,倒了没有关系呀!同样的意思,赞颂、美言是没有丝毫意义存在的,没有任何精华、心要可取的。此意也让我们想到,轮回上的所有一切事物、功德等等,若我们去重视它的话,就会如得不到他人美言、赞颂而使得心不高兴,就像小孩看到砂屋倒了就要哭一样。故我们可由「声」上来灭除烦恼。
宗义宝鬘讲解第 35页
,声执执受。。
请看第三「能诠之声」「一般来说,可分为:受声与非声两种」乍看之下不易了解,所谓执受声就是补特伽罗心识所摄之声,非执受声就是由四大种所摄之声。为何会分为执受和非执受?就是由声的根源、源自于何处、为何种根源所摄受、所发出的声音而分的。若由四大种…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