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世尊来到世间宣说空性意义,我们才可以去了解空性,从根斩除无明。
一位追随佛陀而行的行者,应该要如此,如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提到,若我们要赞叹世尊的话,应用缘起的角度来赞叹,以空正见对治无明、烦恼,这样才算跟随世尊。
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出现了四个宗派,这四个宗派都提到如何来断除无明,如何从根斩断无明,也都讲到必须证无我,才能斩断无明。这四个宗派都讲到无我空性的意义,要断除无明必须要证得无我慧、证得空性慧。而对于无我及甚深空性的意义,讲说者非常的多,修行者也非常的多,各有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宗派。
将其不同作个概略区分可分为受用者及所受用的法两类,在受用者上会生起无明,在所受用的法上也会生起无明,要如何消除此二种无明?就要靠补特伽罗无我来消除在受用者上生起的无明;及用法无我消除对所受用的法生起的无明,所以才有「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不同的建立。
仁波切上个月都在印度,所以现在跟大家讲讲经过及心得。3/10去达隆色拉,在这之前跟母亲住几天,才去接受法王的密集金刚灌顶及第五世法王的密印,以及第七世法王所写的《缘起藏》及《缘起藏》的解释,也可以说是证道歌。
3/12~3/15四天在上密院接受密集金刚的灌顶,3/17~4/4法王传的是第五世法王的密印有七本书,现在法王是第十四世,在第五世时有很神奇的修行,即四、五岁时就见到宗喀巴大师、阿底峡尊者、很多佛、本尊,有些不仅仅是看到而已,也会直接给法王灌顶,给法王看很多坛城,因此法王就一直写日记,也有将整个灌顶仪轨记录下来,第五世法王在诗词上有特别的造诣,著作了七本密印的书。
宗义宝鬘讲解第 28页
在此期间也参加一位穹拉仁波切所上的课,穹拉仁波切是格鲁派的出家众,在 1959年还俗,但是修行非常好,是位非常谦虚、善良的修行者,法王讲经时有时会向他请教,法王说:「因为他是在家居士,目前没有传法给僧众,但是有一些法的传承只有他持有,若没有传承下去,法脉可能会中断。」所以法王指定一些修行者、仁波切和我,共有十五个人。法王请穹拉仁波切传授我们十五人那些法,在法王没上课的时间,我们十五个人跟他学习,向他请法,这些法就是第七世法王的一些特别的法。
直到 4/5都没有什么空档,一直在上课,4/5晚上才离开德里,4/6半夜坐飞机回来台湾。
可能今年、明年、后年,这几年还需要再去印度几趟,因为法王说有一些法脉快要中断,若没留下传承很可惜,所以希望一些仁波切能够去承接传承。
在印度期间见到法王二次,法王一直询问我在台湾传法详细情形,因此心里感到责任与压力特别大。
现在进行到 53页的「非量知」部份,非量知有:邪知等。这「等」字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心类学(P.610)当中,联想到「等」包含有再决识、伺察识、现而不定识、犹豫识(疑)、颠倒识(邪知),一共有五个。
讲到量和非量,所有量和非量的区分是指能让我们生起相信的层次,用这种方式来区分为量和非量。在「非量」当中有一个是邪知(或翻颠倒识),另外还有一个再决识,也就是现量后的第二剎那称为「再决识」,这再决识并不是由他自己的力量去悟得对境、去了知对境的,而是先前已悟得的力量,使得他去了知对境,称为「再决识」。
把再决识列为非量的缘故,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没有能力让我们起信的关系,意思并非我们不可以相信再决识,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能力让我们生起信的关系,因为它是根据先前生起来的力量,才悟得对境的。
从可信和不可信的区分,可信有那些种类?不可信有那些种类?可信的种类是根现量、意现量、以及瑜伽现量,毗婆沙宗因为不承许有自证现量的关系,所以现量有三个。若在这三个现量之上,再加上一个比量的话(比量也是可信的),一共会有四个可信的种类。
根现前和根现量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根识、根现前、根现量,会有这些名词出现,根识的范围比较广泛一点,在根识的范围当中有一个根现前,亦即「根识」未必是「根现前」,根现量的范围又小了一点,根现前当中又有一个「根现量」,所以他的范围又小了一点。以前学过的心类学,可以想起来吗?
根识并不能为根现量所周遍,根识有可能是错乱的,有可能是颠倒识;
宗义宝鬘讲解第 29页
可是根现前是不会有错乱的。根现前是可以去悟得对境,根识当然也可以去悟得对境,可是他悟得的对境是不会很坚定、很肯定。为什么?因为在根识当中有现而不定心识存在,此即为何根识无法成为现量的原因。
因「根现前」、「意现前」和「瑜伽现前」三者的依止之处有所差别,所以有不同的安立方式。根现前的依止之处(即增上缘)是五根,取名为「根现前」;意现前的增上缘是意根,所以取名为「意现前」;瑜伽现前是这个行者透过修行,在禅定当中透过止观双运的力量为他的增上缘,所以立为「瑜伽现前」。根据主要的因、主要的增上缘,取名为「根现前」、「意现前」等等。
「根现前」主要的增上缘是五根,五根属色法;「意现前」主要的增上缘是意识,意识并非是色法;「瑜伽现前」亦属意识的部份。根现前的五根既然是色法,且属有色根,有色根是不可靠、不稳定的。若是意现前、瑜伽现前就是稳定、可靠的意识。
根现前是不可靠的,依于根所生起之乐亦是不可靠。例如:眼睛看到漂亮的,或嘴巴吃到好吃的,这些都不可靠。人的特色是可以远瞻眺望,也就是可以利用意现前、瑜伽现前,不是只有单纯随着五根门而行,所以人才会与畜牲有所差别。
在「道次第」论相关的论著里,都会鼓励我们说,在现在存在的时候就是与畜牲有所不同的时候,要趁着现在好好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也有这个能力,可以利用我们现在与畜牲不同的时机,千万不要随着五根转。
一般而言,五根门都会趣入对境,五根会缘念对境,趣入到对境里,就会随着对境而生起贪、瞋种种这些烦恼。看到对境会生起-这个我要、这个我不要,会有这些粗品的烦恼生起。这些烦恼本来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五根门趣入对境,会生起这些不可靠的烦恼,又加上我们所面对的对境是形形色色,面对这不同的形形色色对境时,我们往往都会随着对境而转。比如:我要什么颜色,我要什么形式,我要人家来赞扬我,我不要人家来批评我等等这些,或去区分那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与我为敌的,那个人与我为友的,会去做这样的区分,亦即自已因为会随着五根门趣入对境的关系,会生贪瞋种种的烦恼,故劝谏我们千万不可随着五根门而转,因为根现前是不可靠的。我们了解根识、根现前是如此不可靠,就应该不要随五根而转,让贪着对境的力量减低。
去了解根识、意识真实的状况,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再来讲到根现前是不可靠的,根现前本来就有,意现前也是一样,本来就有。意现前是依着增上缘而生起,不需经过一番努力才会生起意现前。可是瑜伽现前就不是如此,我们一定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瑜伽现前。要得到瑜伽现前,瑜伽师必须不断地实修,才能有这个能力,依着这个能力为他的增上缘,
宗义宝鬘讲解第 30页
才能够得到瑜伽现前。有这样的了解后,就可以自我鼓舞:我们一定要努力,才能得到瑜伽现前。
所以意现前、瑜伽现前,我们需要去加以了解。若要证得瑜珈现前,一定要去成办止观,要成办止观之前,一定要生起比量,透过长久的思惟观察对境的意义,得到决定解之后,再加上禅修的力量,去获得三摩地,之后,才有可能成办瑜伽现前。要成办瑜伽现前之前,要先修所谓的「瑜伽」,而修瑜伽之前,必须先透过闻思修才会生起比量。
刚才所讲的是属量知的部份,也是属可信的部份,至于这些不可信的非量知,我们要慢慢地将其转变。在非量知当中,最不好的识是颠倒识(邪知),次者是疑,再次者是现而不定,再次者是伺察意,再次者就进入到再决识。
我们要将「颠倒识」(邪知)的体性转变过来,往上提升,即成「疑」。再将「疑」的体性转变,让它往上提升一层,即变成「现而不定」。再往上提升就会进入到「伺察意」的阶段。这五种的非量知,有可能是依于自已的增上缘-五根而生起,也有可能是依于另外一个增上缘-意而生起。
再来比如说:我们五根的根识是会错乱的,所以有一些人会看到蓝色的雪山,或看到二个影像的,此皆是根识错乱故。刚才说错乱的根识,我们很容易可以了解。看到雪山是蓝色的,或是看到二个影像而生起的颠倒识,这些我们很容易可以清楚、明白的了解到,轻而易举的了解。可是伴随着颠倒的根识所生起的贪瞋,我们就比较不容易察觉到,伴随着颠倒的根识,可能会因为看到悦意的对境,而心生贪;或看到不喜欢的对境,心生瞋。这样的根识,既是错乱的根识,也是颠倒识。
意识会随着自已的增上缘,生起颠倒识。比如说:生起执我为常的,或是我执。我们也会根据五根等等的增上缘而产生疑,「现而不定」也是一样的,也是根据增上缘、或五根、或意根而生起「现而不定」的非量知。至于「伺察意」则非如此,所根据、所依的增上缘不是五根,因为伺察意,是意识,所依的增上缘是意根。
再决识也是如此,可能先根据五根,进入第二剎那时,即进入再决识,或根据意根为增上缘,然后生起量知而进入第二剎那,即进入再决识。在非量知当中的颠倒识,可以说是最坏的一者,我们完全不可以采用,是应该断除的。至于其它的非量知,有一些的体性可能是属于善的,有一些还是可以采用的。有一点漏了讲,现而不定可能会依于五根为他的增上缘而生起来,也有可能依于意根…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