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蕴中的某一蕴而安立为补特伽罗,如看到某物时,因为其外形的缘故,而施设其为人或狗,这是依于外形「色蕴」而作的安立。
依于外形说这是人、是狗,是依色蕴而安立的; 当我们说某人是病人时,这是依于某人的受蕴所作的安立,而说他是病人,同样的,会说他是地狱者,饿鬼者,也是依于他们所受的苦,他们的受蕴来安立的; 我们也会依别人的见解而安立此人是内道或外道,这种是依于想而作的安立; 而说此人是农夫或商人,那是因对方的所作所为而作的安立,依此所作的安立即称依行蕴而安立此人是商人或农人;另外,我们也会说,此世之我是依于前世而来,又会到来世去,未来则会成佛,这是依于识蕴所说。
补特伽罗是依着其事依或事例而安立的,若五蕴是补特伽罗的事依,则我们应可在五蕴上一一指出五蕴的那一蕴是补特伽罗,所以「一切所贵部」,才会说:五蕴的五个部分都是补特伽罗, 是五蕴既是补特伽罗的事依,则可在五蕴上一一指出补特伽罗来。
「法藏部」亦称「守护部」他们说:唯「心」是补特伽罗的事例、事依。心即五蕴中的识蕴;。也就是我们心中都会生起一个「我」的思惟,「我」是从无始前而来,也会迈到无始劫以后去,此「我」只是识蕴而已,非色蕴,因色蕴不坚固,无法从过去跑到未来 这也就是为何「法藏部」,会主张唯独心是补特伽罗的事依。事依即下定义处。
认知有两种:量知与非量知。
量知指可以相信,可以随之而行之义。
非量知包含:再决识,或许有人会起疑问,再决识可否相信?可否随之而行?答案是可以的。既然再决识是可以相信,可以随行的,为何不放在量知,而放在非量知中?再决识是跟在量知之后而起的,虽然它是可追随的,但它本身并无能力,它只是跟随在量知之后所起的识而已。因它是跟在量知之后而行的,所以不列入量知当中 。
量知可分现量与比量。
现量即对对境如实了知,此量知即现量。若是透过一个又一个的量知了知对境者即比量。
宗义宝鬘讲解第 24页
就如看到远方有袅袅烟升起,眼睛亲见到烟生起,这是现量,以眼见烟生起的现量为由,而推知烟下必有火,此种有火的了知即比量。
所谓的现证是指心识对所要了悟的对境如实的,不需透过理由,是直接的悟得对境,现证对境。
课本53页:「此宗主:量有根量、意量和瑜珈量」,其中根现量、意现量不须透过禅修,可是,瑜珈现量则必须不断禅修,也就是心中必须去对对境了悟,而此悟得就如同眼睛赤祼祼的亲见到对境一般,心如眼睛亲见境一般悟得所要证悟的对境,由此所生之量即瑜珈现量。
张现现现现
根现量有分眼、耳、鼻、舌、身五根的现量,意现量就是第六意识的现量,瑜珈现量是必须透过禅修力量才能生起的现量,它也是属于意现量,属于意根的现量。
先前在讲毗婆沙宗定义时曾说,此宗不许自证分,而主张外境是实有的一个宗派,为何此宗不许自证分?因为此宗认为在内识与外境间,外境本身力量大,内识本身力量较小,所以不许自证分,所谓自证分即自我领悟的识。
毗婆沙宗虽许识为谛实存在,可是,当讲到识与对境的力量大小时,此宗认为对境方面自我的力量会比较强,内识自我方面的力量会比较小。
毗婆沙宗另外有个很奇怪的主张说,根现量并非全属认知,因此宗认为根可以直接了悟对境。若是上部宗皆不作如此主张,上部宗的主张是:依于根「如眼根」所生起的识才能去了知,悟得对境。上部宗皆如此主张,但毗婆沙宗却主张根即可以了知对境,所以说根是现量,而根是色法,不是识,所以才说根现量不完全属于认知,也就是不属于识,原因如下:例如眼根现量便是有色根,也就是说根现量就是色法,是一见即可了悟对境之意,是量即可相信,可随行者,故此宗称根现量是量。
此宗为何主张根是色法?因根可见色法,根不是属于识,若为识,识应无障碍,无质碍,则可见到墙后的东西,可是,根无法见墙后之物,故根是色法。
课本53页:毗婆沙宗说:「不但根识可以在不带相的情况下,赤祼祼地量出对境,而且带眼识的有色眼根也能见色」。此宗说根识可在不带相的情况下,赤祼祼的了知对境,若根识是带相的话,则表示此宗许自证分,但因为前宗义已说:不许自证分,所以才说根识可以在不带相的情况下见境,所以说不带相就是因为此宗不许自证分的关系。
举例来说,「相」就像有人在镜前喝水,镜子会清楚的照出这人喝水的样子,自证分就像如此,就是根识作了什么,相中会看见了知,故有相就必须接受有自证分。
宗义宝鬘讲解第 25页
「不带相」藏文即没有相,没有行相之意,「有带相」就如同要显出自己的影像就必须具备有一面镜子,有一面镜子才能反射像,这表示在我的身上有显现我的行相的能力在,就像镜子可以显出影像; 再如我拿杯子这件事来说,杯子的行相要显现出来必须我要有显现杯子的能力,也就是有拿杯子的能力存在,才有显现出杯子行相的产生,要显现出拿杯子的行相即须具备自证分,如果没有就没有自证分。而毗婆沙宗是主张「不带相」的,也就是此宗没有能力显出影相及可以反射影相的自证分存在。
问题一:毗婆沙宗见境时,心中是否有义共相现起?这种相有没有?
回答:毗婆沙宗承许见境时心中会现起义共相,但不会现起对境的行相。
问题二:毗婆沙宗不认为心识有两个作用即义共相及自证分,此宗只有义共相,而没有自证分,但经部宗则认为我们有自证分的能力可以见到所缘取的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部宗认为识体上有两分作用,一个是可以缘取外境产生义共相,另一个则存在于识体中去了知所缘义共相的自证分,但毗婆沙宗则认为没有自证分,只有义共相?
回答:对。如果使用到「行相」的名词,就会牵扯到有无自证分的问题。
问题三:再决识是正确的心识,比量与现量之后是否都有再决识?再决识之所以不称为现量,是否是因为再决识非新的了知?
回答:现、比二量后皆有再决识,再决识虽是正确心识,由于非新的了知故不称为量。
问题四:有行相一定有自证分,以行相而言,即我们心中了解所见的那个部分,但以应成派的角度而言,也没有此行相是吗?
回答:应成派不会说行相没有,而是说自证分无。
问题五:刚才仁波切是说毗婆沙宗是因为,境的力量较大,有境的能力力量较小,外境力量大于有境力量,所以不认许有自证分,应成派也是如此分类主张,认为外境力量大有境力量小,才不说有自证分吗?
回答:应成派认为境与有境力量相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境是依于「观待」境而有的,境亦依于有境而产生,所以不须自证分。
问题六:所以,刚才仁波切在说以境或有境的力量大小来证明有无自证分,这只是局限在毗婆沙宗来谈的,对不对?
回答:对。
问题七:记得以前仁波切曾说:士夫、补特伽罗、我三者同义,但后来又补说有四者同义,「我」有两个,请问此二我有何不同?有两个名字应有不同吧?
宗义宝鬘讲解第 26页
回答:藏文「我」有二个不同的字,但在中文上似乎意思都相同。
问题八:想请问仁波切课本第50页,为何毗婆沙宗认为说:所有的事物都是实体所成,都是由实体有的极微或剎那所构成,然而却不一定是实体有?若从此句话来看似乎是有矛盾的,另外,这种说法好像毗婆沙宗是赞成有自性,可否请仁波切详释。
回答:就毗婆沙宗而言,此宗为诸法都是实体所成,实体有、谛实存在的、自性存在的、有自性的,以上皆同义。
先前曾说上部宗主张之法无我与毗婆沙宗的主张正好相反。毗婆沙宗认为诸法都有法我,也是因为此宗主张法都是由实体所成、实体有、谛实存在、自性存在的缘故。
问题九:依据毗婆沙宗的宗见而修的行者,可以解脱吗?
回答:若各自问毗婆沙宗,他们一定说可以,若问应成宗就一定回答不可以。
问题十:持中观应成派见解的行者无菩提心,是否算是小乘行者,持毗婆沙宗见解的行者有发菩提心是否为大乘行者?宗义宝鬘所言之四部派与菩提心有何关系在?
回答:必须仔细区分四部宗义中何为小乘之宗义者与大乘之宗义者?何为小乘的补特伽罗及大乘的补特伽罗?宗义者与补特伽 罗是不同的。若是根据佛陀所转之第一*轮而说宗义,即随第一转*轮而行,
即小乘宗义者,若是随行佛第二转以 上*轮者就是大乘宗义者。
小乘的补特伽罗,是指追求独自解脱者而称之,若为一切有情而求圆满菩提,故生起悲心,菩提心者,即称大乘补特伽罗。
小乘的宗义者,如毗婆沙宗好了,持此宗见者也分小乘的补特伽罗和大乘的补特伽罗,而大乘的宗义者,如持应成派宗见者,其中也分小乘补特伽罗与大乘补特伽罗; 相反过来说,小乘的补特伽罗中也分小乘宗见者与大乘宗见者,大乘的补特伽罗,同样也分小乘宗见者与大乘宗见者。
宗义宝鬘讲解第 27页
宗义宝鬘 第四讲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4/09
在龙树菩萨所写的《中观根本慧论》(亦名中观论)里面,有一偈颂是赞叹释迦牟尼佛的,《中观根本慧论》主要诠释的内容是空性,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为所化机的徒众阐释空性,源自于内心的大悲心故,又由大悲心发起为众生来诠说空性的道理,最后一句是对这样一位有大恩泽者虔诚作顶礼、礼敬。
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诠释整个甚深空性的道理,在这部论结尾之处写了一个偈颂,来表达世尊对我们宣说空性义理的大恩泽,因此恭敬虔诚的礼敬。
我们现在可以去思惟空性的意义,完全是世尊来到这个世间宣说空性意义的关系,透…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