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6

  ..续本文上一页微细一点,所以,唯识,中观二宗所安立的法无我的粗细都不一样。

  问题:刚才所举的例子提到,心如铁,境似磁铁「即心认为境是从他那方面存在」将心牢牢吸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去执境独立存在「从他那方面成立起来的」时,是心趋向境时就是无明,还是心认定境是独立存在了,这才是无明?

  回答:一个是无明习气造作出来的,一个是因无明习气造作后,我们被控制了,这个称之为无明。我们的心会现起对境唯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这一点,是由于我们过去无明习气的关系而现起的,而后我们的心又有一份执持的力量,去执所现的对境唯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现分,此执持即为无明。

  唯识宗与中观宗都说,无明「即指无明之心」去执对境的法我,此法我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无明的心会去执对境,但毗婆沙宗却认为此法我是有的,因为,此宗认为诸法皆有法我存在,诸法是实体所成,谛实存在的。

  先前提到谛实有,谛实无,就是在指毗婆沙宗的胜义谛,世俗谛,看课本第50页最后一行「某一事物,当它会被破坏或用理智分析成个别、个别的部份时,原本认取此事物的心识便会放弃的法,那这个法就是世俗谛的定义。如果,一个法被破坏或分析时认识旧会

  ,原本取此法的心依不放弃,改变,这种法就是胜义谛的定义。」

  应成派主张诸法不由它自己那方面而存在的,而且,是由分别心假名言而安立的,诸法虽然是由假名言而安立的,但若是在名言上寻找诸法到底是有没有?结果是不可得的;就如《入中论》言,车乘透过七相观察分析之后,发现车乘不是其支分,亦非其聚合,亦如仁波切手上的那本书,

  宗义宝鬘讲解第 20页

  书的每一页,每一页都不称之为书,书的封面,封底也找不到书,整个合起来也不是书,但是,用这种因为找不到而在心中现起「无」的了解,去了解诸法是错误的。

  若用心中所现「无」的概念,去了解应成派主张诸法无谛实存在,法无我是错误的,因为毗婆沙宗也是如此解释的,因此宗说诸法是谛实存在,但又可分为胜义谛,世俗谛,世俗谛是分析破坏后变成某一事物的支分时,认取该事物的心识便会破坏,放弃、这种见解也像是名言上不可得,故用此法去了解应成派所说的法无我真实义是错误的。

  应成派言诸法无谛实存在,是假名言安立的,去寻找也是不可得,此种观念若用毗婆沙宗成立世俗谛的定义去了解的话是错误的,因为毗婆沙宗已经安立了。若应成也是同样的方法安立,寻找,则无法成立应成派的宗见更为深细的这一点了。在见解上此观念十分重要,故再强调一次。

  应成派与毗婆沙宗都主张戒是色法,由身、语所造的善不善业都属于色法,故二宗言戒是色法。课本52页倒数第五行:「应成派与毗婆沙这两宗都主张,身和语含有色的成份」,也就是主张二业是色法。

  也就是此二宗认为去遮除,戒掉身语不善业的戒是色法,遮掉身语的不善业,等于就是在行身语的善业的这个戒是色法;若是戒不是色法,则无法遮止掉身,语上的不善业。

  故戒一定是色法,如汲水桶若破了一个洞,无论心中如何发愿,祈祷汲水桶不会漏水,它还是会漏水,唯一让它不漏水的方法,就是去找个东西将破洞塞住就好了,就不会漏了,同样的要遮止身语不善业,一定要用有形的色法遮止,故需以戒遮止,若戒不是色法就无法遮止身语上的不善业。

  刚才比喻中汲水桶破洞漏水了,水是有形的,是色,既是色就要用同样是色的东西将破洞堵住,不能以用心一直祈愿就认为可以达到不漏水,所以,同样的不善的身、语业也是有形的,要断除的话,必须用是有形的,色的东西才能断除,故不论是身语上的善或不善业都一定是色法。

  这讲起来,毗婆沙宗与应成宗似乎很类似。

  问题: 戒一定全是色法吗?

  回答:别解脱戒是色法,菩萨戒是菩提心的戒就不需要是色法,静虑戒(或称定共戒),密咒戒都不是色法。

  《入行论》言,布施度非外在的,是内心圆满的施予,给予的意乐,若非如此,以前已有无数的佛出世了,既然有如此多的佛出世,那么到现在世上就应该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乞丐; 若以此种解释,则六度皆是属于心法,就不是外在,不是色法了。

  宗义宝鬘讲解第 21页

  问题:以毗婆沙宗而言,菩萨戒或静虑戒是色法?还是心法?

  回答:毗婆沙宗无菩萨戒,静虑戒一样是心法,同样只有别解脱戒是属于色法,应成派与毗婆沙宗都一样。

  「(此外),毗婆沙宗还主张:凡是有为法皆是无常,但是却不一定剎那坏灭,因为有为法在生起之后,须先经过「住」的阶段,然后才进入「坏灭」的阶段」。故此宗认为生、住、灭三个时态,都是实体所成,都是实有的,有为法只有「生」「住」「灭」三个时态。

  课本50页中,在解释何为毗婆沙宗时,曾在释名时解释到此宗主张过、未、现三时是同一实体的,也就是说,在「生」「住」「灭」的时候,诸法有其能量存在,所以才说三时是同一实体,是实体所成,是实有的。

  毗婆沙宗主张:凡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这就讲到了执常的反面,因我们的心都会执常,其反面是无常,而毗婆沙宗与经部宗在解释何为无常时,解释的方法就有不同,不过,大多数人在了解无常时,大都倾向于毗婆沙宗的解释方法,对于事物的「生」「住」「灭」之了解倾向于毗婆沙宗。

  不过,毗婆沙宗虽说「无常」,但此无常是否圆具了无常所应具备的性相、定义呢

  否!因为此宗说,不一定是剎那坏灭的关系,所以此宗所说的无常仍较偏向于常,所以此宗所说的无常,仍有瑕疵存在。

  因为多数人对无常的了解,倾向于如同毗婆沙宗对无常的了解,故我们对无常的了解也是有瑕疵存在。

  所以,当我们在思惟无常的时候,如果是偏向毗婆沙的思想,仍要更进一步去分析,思惟观察无常的意义,不可以毗婆沙宗的思想为是,要更深入的了解无常。

  如果对圆具无常一切定义有真正了解的话,就一定会了解到一切事物根本没有安住的时刻,事物是剎那剎那在坏灭的,体悟到此点时,心中一定会生起无比的恐惧心,但因为现在似乎尚未体会到无常,所以想到无常时还是勇气十足,只是口头上说法「住」了「灭」了,根本没有丝毫害怕的心。

  想想看,自已对无常的了解,跟毗婆沙宗其实是很相应的;为什么要对上部宗的无常再加以了解?就是为了令自已对无常有更深刻的体悟。

  以上是对境方面的解释,接下来是对有境方面的解释。

  有境分三大科判:一、补特伽罗 二、认知 三、能诠之声。

  补特伽罗包含有情及圣位的佛,补特伽罗即能够去使用对境者,如会去使用房子、道路、会去吃、去穿衣服等之使用者,称补特伽罗。

  宗义宝鬘讲解第 22页

  认知是可以了知对境。

  能诠声是可以诠说意义。

  故三类有境所用的境都不一样。

  再来解释补特伽罗。课本53页第一行:「补特伽罗的事例,仅是五蕴的聚合体而已;此聚合体亦即施设补特伽罗所依之事物。「一切所贵部」中的某些支派主张:五蕴的五个部分都是补特伽罗的事例。「法藏部」主张:唯独「心」是补特伽罗的事例」。

  应成派说,补特伽罗我是不存在的,没有所谓的补特伽罗我,可是,毗婆沙宗却认为有补特伽罗我,而且是谛实存在的。如《入中论》言,以七相观察去观察车子,则可了解车不是支分,也不是聚合,如果车是聚合,由众多支分聚合就是车子的话,表车子非是谛实存在的,这是应成派的见解,所以应成派才说,补特伽罗仅仅是五蕴的聚合而已,可是补特伽罗不是五蕴的聚合体; 若补特伽罗就是五蕴的聚合体,则表补特伽罗是谛实存在。

  因毗婆沙宗主张补特伽罗我是谛实存在的,所以,此宗言补特伽罗是五蕴的聚合体即无过失。

  但应成派并不主张补特伽罗是谛实存在的,所以,不可以说五蕴的聚合体就是补特伽罗,原因即在此。

  「一切所贵部」又称「正量部」,其中某些支派主张:五蕴的五个部份都是补特伽罗的事例或事依。

  对补特伽罗,我们必须去认知什么呢?就是我们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我」,计我之思,心中所想的此「我」即补特伽罗。在我们心中会生起「我」这个念头,想法,既然有生起「我」这个念头,想法,就应该去加以寻找,了解「我」是如何存在,如果「我」是有的话,应该可以指得出来,也就是心中若存在有「我」的念头,就应去找,此念头的对象,找到,即补特伽罗,所以要寻此「我」在那里?寻找之前就必须先将「我」分类,再加以思惟,例如,可以从认为我是由色蕴产生的,加以思惟,及受、想、行、识等蕴去了解「我」如何存在,找「我」存在于那里?

  当心中尚在生起「我」的念头前,先生起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念头,再起此为「我」的思惟,用五蕴作分类,去了解何为「我」?如与先前解释<心经>时,所作之解释相同,即在认识我执之心时,我执之心是对对境「我」执着,这是要断除的,现在要说的是在想何为「我」时,这个「我」可分几类思惟生起?如心中想到某人或一条狗时,心中现起的是某人或狗的形状,之后就会出现这是人或狗的念头,就这样认知到「我」,像这样对「我」的认知可分五类,从色受想行等五蕴认识「我」。

  宗义宝鬘讲解第 23页

  从色蕴去思惟,这是「我」,之后再从受蕴思惟时,也应当是「我」,想、行、识蕴都是我,只要有一蕴为「我」,其它四者理应也是「我」,若有一蕴非我,则余蕴亦不是「我」,所以「正量部」很勇敢的说「我」有五个,有五个我。

  五蕴仅仅是补特伽罗的施设处而已,心是依于五蕴而安立此为补特伽罗的,故当我们的心要安立补特伽罗时,时而依于色蕴,时而依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而安立,时而依于…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