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5

  ..续本文上一页:别人因为看到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的行者的行为而起烦恼,但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的行者心相续中是否有烦恼?

  答:没有烦恼。行者证悟空性的心识是不会起烦恼的,但其它非证悟空性的心识(想吃饭、想去某处)有可能引起其它有情的烦恼,有漏并非指行者自己本身有烦恼,而是别人因他而起烦恼。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身体是有漏的,佛在世时,也有人因佛陀而起烦恼,毗婆沙宗称这样的情况是有漏的。所以是以境本身来谈有漏无漏,而非以行者本身来说有漏无漏。

  「但圣者心续中的道则不全然是无漏的,例如修道位(圣者)心续中的粗静相道(zhi-rags-rnam-pa-can-du-gyur-pa”i-lam,即以”厌背下界粗鄙,欣乐上界静妙”作意而修得的四禅四无色定之道)就是有漏道」

  圣道位的心续中的粗静相道并非修补特伽罗无我,如果修补特伽罗无我应可正对治烦恼。圣者进入奢摩他,止的境界时,对下界的烦恼会生起厌离心,所以在其心续中,仍有粗静相道,故说圣者心续中的道则不全然是无漏的。

  宗义宝鬘讲解第 15页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分九层,圣者修禅定时,观下界粗鄙,而生厌离,观上界时,心生欢喜,而欣乐上界寂静之徳,心相续中便存有粗静相道,此种粗静相道的修持对烦恼并无法直接破除,所以称有漏,故其心相续并不全然是无漏的。

  问题:得欲界定之行者心相续中是否存有粗静相道?

  回答:欲界为一层,色界分四层,无色界分四层,三界共九层。粗静相道以三界的角度切入说明,欲界无法有粗静相道,至少需配合色界第一层禅天,才能有粗静相道的观法。从第一层至第二层中间到至第八层中间均能观粗静相道,即观下粗鄙欣上寂静,共八个,因为他仍有粗静相道的烦恼所以是有漏道。

  「三、其它旁涉事项的说明:

  此宗主张:三世实有。因为瓶子不但存在于瓶子的过去时,也存在于瓶子的未来时。」

  毗婆沙宗主张过去、现在、未来此三时态实有,且主张一切事物皆有生、住、灭。如瓶子现在存在,而瓶子的过去虽瓶子尚未出生,却为实有。瓶子的未来虽将会坏灭,却也是实有的。瓶子的未来,指瓶子快要坏灭的时候。

  「此宗承认有「遮」(dgag-pa)、「成」(grub-pa)二法,但不承认「无遮」(med-dgag)为们张(ma-yin-dgag)

  ;因他主:凡是「遮」都是「非遮」」

  因为毗婆沙宗认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实体所成且谛实存在,故不承许无遮。所谓「无遮」是直接排除、遮遣、不暗示或间接成立另一法,而毗婆沙宗认为一切法都是实体所成,所以不承许无遣。他们主张:凡是「遮」都是「非遮」。

  「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一样,主张:意识的相续是联系业与果的依据。」

  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主张造作种种黑白善恶业后,习气的安置之处为意识。但其它的毗婆沙师却不如此主张。

  「而其它的毗婆沙师则主张:「得」(thob-pa,prapti)和一像契种债一样(可以保证业果不失效用)而名为「不失法」(chud mi za-ba)的不相应行法,才是联系业果的依据。」

  他们认为造业后会有「得」,和一种像债契一样的不相应行法,可以保证业果不失效用,而业的习气便存在于上面,带到来世。

  「应成派与毗婆沙宗这两宗都主张:身业和语业含有色的成分。」此二

  宗义宝鬘讲解第 16页

  宗主张身业和语业属于色法,意业属于心法。毗婆沙宗和应成派皆认为别解脱戒属于色法,但中观宗自续派、唯识宗和经部宗却不如此主张,他们主张别解脱戒属于心法。毗婆沙宗和应成派的主张颇有雷同之处,他们认为能约束身语业的只有色法,所以,要遮止身语业也必须靠色法。

  宗义宝鬘能帮助我们了解四宗异同之处,所以应于空暇时多读诵了解几遍,否则一时之间如此多的宗义,若没有复习,便无法了解四宗之间的差异处,便达不到学习效果。若再加上摄类学之前的基础没打稳固,于心中并无烙印下深刻的印象,学习上会产生问题。所以我看大家今天听宗义宝鬘时,并没有觉得毗婆沙宗宗义与之前摄类学主张不同,并无发觉其差异之处,所以并不会很想辩论或提出很多问题,所以要多复习几次,多思考,才会发现问题。

  问题:方才提到唯识宗对于常、断的主张中提到:「去除遍计所执便是空性」,遍计所执性分为粗品(一切法真实存在)与细品(能取所取异体空),请问去除遍计所执哪一分能称证空性,还是两分都是?

  回答:唯识宗有主张此二品之间存有差异,也有主张并无不同。宗大师认为能了解细品(能取所取异体空),便能通达粗品(一切法真实存在),二者之间并无粗细分别。宗大师在唯识宗对于空性的见解这方面解释的很清楚,因为这是宗大师的主张,非从印度所传承的主张,所以称宗大师为二大车轨。

  问题:方才提到经部宗认为虚空是无作用的,属世俗谛,与有部的立场完全不同?

  回答:两者主张是不同的。

  问题:有部认为造业后会有「得」,「得」属不相应行法,业果本身是「得」吗?「得」的作用是助于捆绑业果于我们身上吗?还是「得」本身就是业果?

  回答:「得」的阶段还未感果,「业」与「果」中间是「得」,「得」连系「业」与「果」。「业」造后就没有了,「果」是如何产生呢?中间要如何连接呢?有人认为由心相续连接,有部却不认为由心相续连接,譬如敲桌子一下,敲本身有敲的部分,同样的,造业后,尚未感果前业本身变成「得」的部分,「得」会一直留下来。应成派解释造「业」后与感「果」中间存在着「灭」,造业后便「灭」了,虽说灭,但还是存在,「业」就变成「灭」的部分,「业」造后的第二剎那变成「灭」,未感果之前,「灭」一直存在着,应成派与有部的比喻一样,但名相不一样,有部称为「得」,应成派称「灭」。应成派所称的「灭」,指无谛实存在,有部认为「得」谛实存在,业转变成得,其变化过程的解释与应成派相同。

  问题:有部所称的「得」是三世实有吗?

  宗义宝鬘讲解第 17页

  回答:是的。

  宗义宝鬘讲解第 18页

  宗义宝鬘 第三讲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2/19

  有人反应,上次讲课速度稍嫌太快,所以,一开始先复习上次上课讲述的内容。

  上次所讲的,首先要了解的是,所知都是事物或者说都是谛实存在的。若将这些事物加以规范,就可分成两类(一)谛实(二)非谛实,也就是(一)是胜义谛,(二)是世俗谛。

  请看课本50页,根「就是基」的主张分下来,分成(一)境与(二)有境,在(一)境的部份此宗将一切所知分成五个范畴,此宗又主张,有作用的法,所知,事物这三者是同义,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事物,而且,所有的事物都是实体所成,也就是所有一切事物为实体所成所周遍,可是,并不一定为实体有所周遍,故此宗才说,然而却不一定是实体有。(课本50页倒第8行)

  毗婆沙宗主张,事物都是实体所成,或者说实成,在唯识宗与中观宗所应破中,有一者为法我执,可是,在毗婆沙宗的主张中,认为在诸法中并没有上部宗所要破的法我执,也就是上部宗所要证的法无我在此宗中并不存在,此宗认为诸法都有法我。另外,毗婆沙宗也认为诸法是实体所成或谛实成立的,诸法的法我是成立的,存在的,故唯识宗所说的法无我是没有的,中观宗所说的法无我也是没有的。

  在毗婆沙宗的想法中,是认为诸法的存在都是有其自己的一股力量,而且,这股存在的力量是蛮大的。为何此宗认为诸法的存在,是各自之中有股很强大的力量呢?也就是说,唯识宗与中观宗所要灭除的法我,此我在我们心中现起时,也就是此对境在我们心中现起时,对境有各自的存在的力量,因为有这股存在的力量,所以,对境会在我们心中现起来。而在唯识与中观二宗解释我们如何去了知对境时,与毗婆沙宗就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此二宗认为我们心中去认知对境的这个识是颠倒的,是无明的,但唯识宗认识对境的识较粗,中观宗则更细,而此二宗在解释意识如何认识,了知对境时,因为角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粗,细二品。

  唯识与中观二宗都主张法无我,但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无我呢?这个就是在指我们无明的心去认知对境时,无明的心识是四宗共同主张,一致认为必须断除的,也就是当我们的心要趋入对境时,我们的心识会随着所趋入的对境而转,心就好像变成呆呆的,变傻了一样,已经被境迷住了,仁波切举了一个例子说,当他见到悦意的对境的时候,他就会被悦意之境迷惑,迷惑之际心就傻住了,心就生起贪,无明了,也就是原本自心的能力就随境而转,消失掉了,不见了。

  宗义宝鬘讲解第 19页

  再来,唯识宗成立法无我的道理,成立的方法较粗糙,所以,此宗主张的法无我较粗品,中观宗成立法无我的道理,方法较微细,所以,才说中观宗之法无我较微细。

  我们的心为何会被称之为无明?就是因为我们心在认识对境时,会觉得对境在心中现起,境是由它自己那方而存在的,在此情况下,我们的心似乎变傻了,好像失去自己的力量,随境而去了,故才称心为无明,举例而言,就像磁铁跟铁的关系,铁被磁铁吸走了,失去力量,也被磁铁控制住了;所以,当我们心里存在着「对境有它自己存在的力量」,这种想法很强烈时,我们的心就会被此想法牵引,此种情形就称为无明。

  像此种心的无明,我们应该去认识它,也就是说各宗派在解释我们的心是如何被境牵着走的时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唯识宗在认知识如何被吸引到对境,所作的解释就比中观宗粗糙,中观应成派的解释方面就比唯识宗更…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