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蘊中的某一蘊而安立爲補特伽羅,如看到某物時,因爲其外形的緣故,而施設其爲人或狗,這是依于外形「色蘊」而作的安立。
依于外形說這是人、是狗,是依色蘊而安立的; 當我們說某人是病人時,這是依于某人的受蘊所作的安立,而說他是病人,同樣的,會說他是地獄者,餓鬼者,也是依于他們所受的苦,他們的受蘊來安立的; 我們也會依別人的見解而安立此人是內道或外道,這種是依于想而作的安立; 而說此人是農夫或商人,那是因對方的所作所爲而作的安立,依此所作的安立即稱依行蘊而安立此人是商人或農人;另外,我們也會說,此世之我是依于前世而來,又會到來世去,未來則會成佛,這是依于識蘊所說。
補特伽羅是依著其事依或事例而安立的,若五蘊是補特伽羅的事依,則我們應可在五蘊上一一指出五蘊的那一蘊是補特伽羅,所以「一切所貴部」,才會說:五蘊的五個部分都是補特伽羅, 是五蘊既是補特伽羅的事依,則可在五蘊上一一指出補特伽羅來。
「法藏部」亦稱「守護部」他們說:唯「心」是補特伽羅的事例、事依。心即五蘊中的識蘊;。也就是我們心中都會生起一個「我」的思惟,「我」是從無始前而來,也會邁到無始劫以後去,此「我」只是識蘊而已,非色蘊,因色蘊不堅固,無法從過去跑到未來 這也就是爲何「法藏部」,會主張唯獨心是補特伽羅的事依。事依即下定義處。
認知有兩種:量知與非量知。
量知指可以相信,可以隨之而行之義。
非量知包含:再決識,或許有人會起疑問,再決識可否相信?可否隨之而行?答案是可以的。既然再決識是可以相信,可以隨行的,爲何不放在量知,而放在非量知中?再決識是跟在量知之後而起的,雖然它是可追隨的,但它本身並無能力,它只是跟隨在量知之後所起的識而已。因它是跟在量知之後而行的,所以不列入量知當中 。
量知可分現量與比量。
現量即對對境如實了知,此量知即現量。若是透過一個又一個的量知了知對境者即比量。
宗義寶鬘講解第 24頁
就如看到遠方有袅袅煙升起,眼睛親見到煙生起,這是現量,以眼見煙生起的現量爲由,而推知煙下必有火,此種有火的了知即比量。
所謂的現證是指心識對所要了悟的對境如實的,不需透過理由,是直接的悟得對境,現證對境。
課本53頁:「此宗主:量有根量、意量和瑜珈量」,其中根現量、意現量不須透過禅修,可是,瑜珈現量則必須不斷禅修,也就是心中必須去對對境了悟,而此悟得就如同眼睛赤祼祼的親見到對境一般,心如眼睛親見境一般悟得所要證悟的對境,由此所生之量即瑜珈現量。
張現現現現
根現量有分眼、耳、鼻、舌、身五根的現量,意現量就是第六意識的現量,瑜珈現量是必須透過禅修力量才能生起的現量,它也是屬于意現量,屬于意根的現量。
先前在講毗婆沙宗定義時曾說,此宗不許自證分,而主張外境是實有的一個宗派,爲何此宗不許自證分?因爲此宗認爲在內識與外境間,外境本身力量大,內識本身力量較小,所以不許自證分,所謂自證分即自我領悟的識。
毗婆沙宗雖許識爲谛實存在,可是,當講到識與對境的力量大小時,此宗認爲對境方面自我的力量會比較強,內識自我方面的力量會比較小。
毗婆沙宗另外有個很奇怪的主張說,根現量並非全屬認知,因此宗認爲根可以直接了悟對境。若是上部宗皆不作如此主張,上部宗的主張是:依于根「如眼根」所生起的識才能去了知,悟得對境。上部宗皆如此主張,但毗婆沙宗卻主張根即可以了知對境,所以說根是現量,而根是色法,不是識,所以才說根現量不完全屬于認知,也就是不屬于識,原因如下:例如眼根現量便是有色根,也就是說根現量就是色法,是一見即可了悟對境之意,是量即可相信,可隨行者,故此宗稱根現量是量。
此宗爲何主張根是色法?因根可見色法,根不是屬于識,若爲識,識應無障礙,無質礙,則可見到牆後的東西,可是,根無法見牆後之物,故根是色法。
課本53頁:毗婆沙宗說:「不但根識可以在不帶相的情況下,赤祼祼地量出對境,而且帶眼識的有色眼根也能見色」。此宗說根識可在不帶相的情況下,赤祼祼的了知對境,若根識是帶相的話,則表示此宗許自證分,但因爲前宗義已說:不許自證分,所以才說根識可以在不帶相的情況下見境,所以說不帶相就是因爲此宗不許自證分的關系。
舉例來說,「相」就像有人在鏡前喝水,鏡子會清楚的照出這人喝水的樣子,自證分就像如此,就是根識作了什麼,相中會看見了知,故有相就必須接受有自證分。
宗義寶鬘講解第 25頁
「不帶相」藏文即沒有相,沒有行相之意,「有帶相」就如同要顯出自己的影像就必須具備有一面鏡子,有一面鏡子才能反射像,這表示在我的身上有顯現我的行相的能力在,就像鏡子可以顯出影像; 再如我拿杯子這件事來說,杯子的行相要顯現出來必須我要有顯現杯子的能力,也就是有拿杯子的能力存在,才有顯現出杯子行相的産生,要顯現出拿杯子的行相即須具備自證分,如果沒有就沒有自證分。而毗婆沙宗是主張「不帶相」的,也就是此宗沒有能力顯出影相及可以反射影相的自證分存在。
問題一:毗婆沙宗見境時,心中是否有義共相現起?這種相有沒有?
回答:毗婆沙宗承許見境時心中會現起義共相,但不會現起對境的行相。
問題二:毗婆沙宗不認爲心識有兩個作用即義共相及自證分,此宗只有義共相,而沒有自證分,但經部宗則認爲我們有自證分的能力可以見到所緣取的相,換句話說就是經部宗認爲識體上有兩分作用,一個是可以緣取外境産生義共相,另一個則存在于識體中去了知所緣義共相的自證分,但毗婆沙宗則認爲沒有自證分,只有義共相?
回答:對。如果使用到「行相」的名詞,就會牽扯到有無自證分的問題。
問題叁:再決識是正確的心識,比量與現量之後是否都有再決識?再決識之所以不稱爲現量,是否是因爲再決識非新的了知?
回答:現、比二量後皆有再決識,再決識雖是正確心識,由于非新的了知故不稱爲量。
問題四:有行相一定有自證分,以行相而言,即我們心中了解所見的那個部分,但以應成派的角度而言,也沒有此行相是嗎?
回答:應成派不會說行相沒有,而是說自證分無。
問題五:剛才仁波切是說毗婆沙宗是因爲,境的力量較大,有境的能力力量較小,外境力量大于有境力量,所以不認許有自證分,應成派也是如此分類主張,認爲外境力量大有境力量小,才不說有自證分嗎?
回答:應成派認爲境與有境力量相等,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有境是依于「觀待」境而有的,境亦依于有境而産生,所以不須自證分。
問題六:所以,剛才仁波切在說以境或有境的力量大小來證明有無自證分,這只是局限在毗婆沙宗來談的,對不對?
回答:對。
問題七:記得以前仁波切曾說:士夫、補特伽羅、我叁者同義,但後來又補說有四者同義,「我」有兩個,請問此二我有何不同?有兩個名字應有不同吧?
宗義寶鬘講解第 26頁
回答:藏文「我」有二個不同的字,但在中文上似乎意思都相同。
問題八:想請問仁波切課本第50頁,爲何毗婆沙宗認爲說:所有的事物都是實體所成,都是由實體有的極微或剎那所構成,然而卻不一定是實體有?若從此句話來看似乎是有矛盾的,另外,這種說法好像毗婆沙宗是贊成有自性,可否請仁波切詳釋。
回答:就毗婆沙宗而言,此宗爲諸法都是實體所成,實體有、谛實存在的、自性存在的、有自性的,以上皆同義。
先前曾說上部宗主張之法無我與毗婆沙宗的主張正好相反。毗婆沙宗認爲諸法都有法我,也是因爲此宗主張法都是由實體所成、實體有、谛實存在、自性存在的緣故。
問題九:依據毗婆沙宗的宗見而修的行者,可以解脫嗎?
回答:若各自問毗婆沙宗,他們一定說可以,若問應成宗就一定回答不可以。
問題十:持中觀應成派見解的行者無菩提心,是否算是小乘行者,持毗婆沙宗見解的行者有發菩提心是否爲大乘行者?宗義寶鬘所言之四部派與菩提心有何關系在?
回答:必須仔細區分四部宗義中何爲小乘之宗義者與大乘之宗義者?何爲小乘的補特伽羅及大乘的補特伽羅?宗義者與補特伽 羅是不同的。若是根據佛陀所轉之第一*輪而說宗義,即隨第一轉*輪而行,
即小乘宗義者,若是隨行佛第二轉以 上*輪者就是大乘宗義者。
小乘的補特伽羅,是指追求獨自解脫者而稱之,若爲一切有情而求圓滿菩提,故生起悲心,菩提心者,即稱大乘補特伽羅。
小乘的宗義者,如毗婆沙宗好了,持此宗見者也分小乘的補特伽羅和大乘的補特伽羅,而大乘的宗義者,如持應成派宗見者,其中也分小乘補特伽羅與大乘補特伽羅; 相反過來說,小乘的補特伽羅中也分小乘宗見者與大乘宗見者,大乘的補特伽羅,同樣也分小乘宗見者與大乘宗見者。
宗義寶鬘講解第 27頁
宗義寶鬘 第四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04/09
在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觀根本慧論》(亦名中觀論)裏面,有一偈頌是贊歎釋迦牟尼佛的,《中觀根本慧論》主要诠釋的內容是空性,釋迦牟尼佛之所以爲所化機的徒衆闡釋空性,源自于內心的大悲心故,又由大悲心發起爲衆生來诠說空性的道理,最後一句是對這樣一位有大恩澤者虔誠作頂禮、禮敬。
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诠釋整個甚深空性的道理,在這部論結尾之處寫了一個偈頌,來表達世尊對我們宣說空性義理的大恩澤,因此恭敬虔誠的禮敬。
我們現在可以去思惟空性的意義,完全是世尊來到這個世間宣說空性意義的關系,透…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