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增上緣而生起的現而不定。
總之,以上在這部宗義寶鬘裏毗婆沙宗講的量知和非量知部份,凡是補特伽羅、或我們自己,使用最多的是內在的識,所以要去了解內在的識,真正的運作情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需要的,我們取過來用,不需要的識,
宗義寶鬘講解第 31頁
自然將它斷除。若能如是做,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要了解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可以透過心類學、或相關的論著去了解,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至于補特伽羅,或內在識的續流,是源源不斷一直下去,什麼時候開始,不知道,想想輪回實在是很累。若有問題提出來,沒有則下課。
問題一:請問仁波切,剛才說由顛倒識提升爲疑,疑再提升爲現而不定,現而不定再提升爲伺察識,伺察識再提升爲再決識,一定要照這樣順序這樣去做嗎?
回答:剛才爲什麼會這樣講,是站在這幾種非量知他們好壞的程度,來做思,不是整個轉變他的體性。比如說:疑可以將他提升,變成伺察意,好像有往上提升的意思。至于現而不定這一點,可能沒辦法這樣做,因爲「現而不定」識並不是由先前串習而來的,這「現而不定」識是突然間顯現出來的而已。
例如,在瓶子上去了知我不存在(無我)的這一點,你可以從顛倒識(邪知)、疑、伺察意,一層一層慢慢去剖析、慢慢去了解「瓶子的我不存在」這一點,這樣子了解是不是可以將我執完全去除掉?是不可能的。從顛倒識(邪知)、疑、伺察意、甚至到比量,用這樣一層一層去剖析,剖析瓶子上的我不存在,這樣子去剖析,能不能去除我執?如果可以的話,在瓶上應該就可以去證得無我了,這個能證者-瓶子無我,其心相續當中,應該沒有我執,即無我執就不需要長時修見道、修道了,因爲見道、修道,必需要經過長時間、長久去修持的。
問題二:請問仁波切,瑜伽現量和瑜伽現前有什麼不同?
回答:瑜伽現量和瑜伽現前之間的差別,瑜伽現前有可能是再決識,可是瑜伽現前絕對不會是「現而不定」的。
問題叁:仁波切,剛從比量修止觀,修到瑜伽的時候,這個「瑜伽」指的是瑜伽現量,不是瑜伽現前,對不對?
回答:不是瑜伽現量,「瑜伽現前」前面的瑜伽是瑜伽止觀。
問題四:這瑜伽止觀是指現量的部份嗎?
回答:不是現量,是再決識,比量的後面,久了變成再決識的部分。
問題五:所以這也不是在指現量的部份,是比量之後的瑜伽現前而已。
回答:對。比量是聞慧跟思慧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可能是聞慧。
問題叁:再決識沒有辦法讓我們起信,是因爲他不是「新的意識」的關系嗎?不是第一剎那心的意識的關系?
宗義寶鬘講解第 32頁
回答:對,只是分辨的時候,就是如此分類而已。修證的時候,也可以靠再決識,但是分類時,因爲再決識自己沒有這種的能力,所以被分類在非量的部份。
問題七:仁波切提到四個宗派都有談無我、空慧,小乘也有談無我、空慧嗎?
回答:沒有。小乘講的是自己、我上面的無明,對法上面的無明都認同的-有無明。大乘分類時分人無我、法無我;小乘不分,因此會說法上面也是無我,人的上面也是無我,二者皆稱「無我」,不會稱「法無我」。爲什麼?這很難說。比如說經部有說空慧,空慧是什麼?他們跟大乘的解釋會不一樣,經部對無我也不會解釋成空慧,而有另外的解釋,另外一個解釋是什麼?比如寶瓶的義共相,不是瓶,他們會解釋成這就是空慧,這是經部的說法,講的字一樣,但解釋不一樣。
宗義寶鬘講解第 33頁
宗義寶鬘 第五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04/16
我們講到宗義寶鬘第 53頁,從第叁、能诠之聲開始講。首先回顧一下我們剛才念的二勝六莊嚴的贊頌,藏文稱爲ka-nya-ma。在整個贊頌文中提到龍樹菩薩、聖天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陳那菩薩、法稱菩薩等,還有功德光、釋迦光。這所有的贊頌文主要是要闡述出什麼呢?主要闡述的是,如果我們要學習佛法,就要視二勝六莊嚴爲我們的師長,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如何向他們學習呢?我們祈請他們的用意在學習四部論。學習中觀時就像跟著龍樹、聖天菩薩;學習般若或廣行,就像跟著無著和世親兩位;學習釋量論,就像跟著陳那和法稱兩位學習,學習毗奈耶時,就像跟著功德光、釋迦光,當我們在念誦時心中就要想著,我們也要學習這四部論著,要效法他們那樣地來學習。
或許你們會生起懷疑,爲何一般都說五部大論,但這裏只有四部大論?其中就是缺了俱舍論。俱舍論事實上可說是學習現觀的一個助力而已,若了解了俱舍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現觀。我們不以承許俱舍論爲主的原因是什麼?比如我們學習唯識宗的見解,就有利我們了解中觀的原理;同樣的道理,我們學習俱舍將有助于我們學習現觀。
我們應該善爲持守我們的戒律,謹守身、語,依著毗奈耶所說的持守我們的戒律。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如理如法的來學習二次第 也就是甚深的空性和廣大行。講到戒時,就是學習毗奈耶,講到學習甚深空性就是中觀,廣大行就是現觀。爲了我們的學習之緣故,就要運用量,使用我們的理智,這就是我們要學習釋量論的緣故。所以當我們在念誦二勝六莊嚴的贊頌時,就會從中闡述出這樣的意義:我們要透過毗奈耶來謹守身、語二門,之後要去學習甚深及廣大兩個次第,然後以理智去觀察所學,但一下子要學習這些大論著是很難以馬上熟悉其中的內容,這就是爲何我們要先學習宗義的緣故,學習宗義就好像進入大論著的門坎一樣。
上次宗義我們講到毗婆沙宗分下來的主張當中的「基、道、果」;其中「基」又可分爲「境」及「有境」。我們進入「有境」的部分,而「有境」又分叁個科判:補羅「」這裏翻成「知」「能之」诠。現
「特伽」、識認,和聲在到了「能诠聲」的部分。
一般主張可區分爲「基、道、果」。一般的講法「基」是指「對境」而言,「道」呢就是在「對境」之上加以無錯謬的思惟,之後于無錯謬的思惟之上加以修持,之後不斷往上增長,達最究竟時就會得到果。一般的诠釋是如此。因此我們會認爲「基」只有「對境」,但其實「對境」還涵蓋「有境」,「境」可分「對境」及「有境」,「有境」本身也是「對境」,「有境」本身也是「基」。
宗義寶鬘講解第 34頁
「有境」本身也可成爲「對境」,但爲何會成爲「對境」?原因就是我們的心都會有錯謬的心,會生起執實的心,執一切爲谛實存在的心,因此會生起煩惱和種種妄分別心,這是由哪裏生起的呢?是在「有境」上生起的。要滅除這些,就必須在「對境」及「有境」上生起如實了達空性智慧,無錯謬了知「境」和「有境」是空的,如實了達的智慧要生起,才能將之滅除掉。
在「對境」及「有境」兩者上我們都會生起顛倒心、執實的心、煩惱分別心。這就是我們爲何要修道,在心中生起想證空性之道,才能讓這些不再生起,才能將根本的煩惱我執,甚至所知障、煩惱障都斷除。既然說在「對境」及「有境」上都會生起這些,但在哪一個上面生起會比較惡劣呢?是在「有境」上生起的比較惡劣,力道比較強。「有境」上所生起的煩惱等等力道比較強。比方說我們會在「我」上執「我」爲谛實存在的,這個「我」就是「有境」。我們也會執外在的對境、事物爲谛實存在的,也會在「我」上執谛實地存在,但哪一個力道比較強呢?是在「我」上執谛實存在的力道比較強。
「有境」可分爲「補特伽羅」、「識」和「能诠聲」這叁者。「補特伽羅」可成爲「對境」,是由于「補特伽羅」會令心生種種煩惱;「識」也可以成爲「對境」,因爲「識」也會令我生起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見解、我的苦樂受等等,好像將別人的都摒除在外,全都以我的想法、我的見解、我的苦樂受爲主。「能诠聲」也一樣,會以「聲」爲「對境」而生起執實的心。比如說我們會希望有好名聲,好名聲好像比任何東西都重要,而生起我要得到好名聲的執實,因而生起種種的煩惱和分別心等等。「有境」之中的「能诠聲」,是我們會以「聲」爲對境而生起種種煩惱,當我們聽到惡言或貶罰、批評時會心生不悅;聽到別人的贊揚時會歡喜並想再次得到贊揚,這些言詞、贊貶就是「聲」,而我們則會因聲而生起種種的煩惱。
在入行論第六品當中講到「當聽到粗惡語時,要去思惟這些粗惡語沒辦法傷害到我們的身體,不會在我們的身上造成傷口。要如何滅除這種不喜歡聽到粗惡語的不歡喜心,就是去看「聲」原本的體性爲何?這些言詞僅僅是空的,一點重量也沒有,根本不傷不了我們,那心你爲何要嗔恚呢?」。還有講到「這些贊頌、美言是會傷害我們個人的修行的,因爲贊頌、美言會讓我們的心渙散、高舉、自以爲是個行者,修法的心自然會受到傷害,要將歡喜被贊頌的心滅除掉。」。另外還有一個偈頌也講到:小孩會用砂堆成一個房子,萬一房子傾倒被毀壞時,小孩一定會嚎啕大哭,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到小孩爲了砂屋嚎啕大哭一定覺得沒有意義,倒了沒有關系呀!同樣的意思,贊頌、美言是沒有絲毫意義存在的,沒有任何精華、心要可取的。此意也讓我們想到,輪回上的所有一切事物、功德等等,若我們去重視它的話,就會如得不到他人美言、贊頌而使得心不高興,就像小孩看到砂屋倒了就要哭一樣。故我們可由「聲」上來滅除煩惱。
宗義寶鬘講解第 35頁
,聲執執受。。
請看第叁「能诠之聲」「一般來說,可分爲:受聲與非聲兩種」乍看之下不易了解,所謂執受聲就是補特伽羅心識所攝之聲,非執受聲就是由四大種所攝之聲。爲何會分爲執受和非執受?就是由聲的根源、源自于何處、爲何種根源所攝受、所發出的聲音而分的。若由四大種…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