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14

  ..续本文上一页后水迹很快就会干掉且不会扩散;因为手热、石头是干的,热加上干,水很快就会蒸发。道谛既然是烦恼的正对治,以道谛为所缘品,怎么去缘念都不会增长烦恼。这里所举的例子中并没有提到灭谛,事实上也涵盖了灭谛的。同样去缘念灭道谛的法,任所缘念都不会增长烦恼的。另,凡无为法都是无漏法。一切有为法中只有道

  宗义宝鬘讲解第 49页

  谛是无漏法,其它通通是有漏法。这样的讲法无法套用在所有宗派上,因为这是站在毗婆沙宗的观点。

  毗婆沙宗说一切有为法中除道谛外,其它都是有漏的。这里又举《俱「无漏道,及三无。

  舍论》说:「漏无漏诸法,除道余有为。」又说:谓谛种为」,就是讲除道余有为,除了道谛外其余都是有为法。现在所讲的这些主张都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其它宗派不这么讲。毗婆沙宗当中也有矛盾。因为毗婆沙宗说凡是有漏法都被所应断所周遍,所以其中的矛盾处就是:佛有法应是所应断。就可以提出质疑:佛是有漏法,是否是所应断?因为非道谛。因此毗婆沙宗有人说佛是有漏法,也有说佛是道谛,自己本身就有矛盾。

  事实上毗婆沙宗者比较不稳定很容易被改变,但有某些毗婆沙宗者很聪明,想法不容易被改变。一般都说毗婆沙宗属于下劣宗派,其它宗派则略胜一筹,世亲菩萨本是毗婆沙宗者,他的兄长无著菩萨就想尽办法要将弟弟引导到较殊胜的宗派去。在引导过程中两人常常辩论,但世亲菩萨相当聪明,总是无法赢过他。后来无著菩萨闭关后亲见弥勒菩萨,在弥勒菩萨的背后补习下,后来才辩赢,才能将之引往大乘。如果没有无着及弥勒菩萨的围攻,是无法将世亲菩萨带往大乘。

  在世亲菩萨所住的宫殿豪宅周围有很多无著菩萨的大乘弟子在背诵经论,直接要让世亲马上放弃自己的主张是很困难的,除无着和弥勒菩萨的努力外,无着的徒弟们每天在背诵的东西让相当聪明的世亲菩萨全都能了解,也受到很好的熏习,在了解大乘的意义后才改变心意转为大乘。虽说劣乘宗派的说宗义者很容易改变,但若是个真正聪明的人想要更改他是很困难的。

  所以《俱舍论》说:漏、无漏诸法除道谛外其余都是有为,又说无漏就是道谛及三种无为。三种无为指虚空、择灭和非择灭。至于三种无为之外,刚才主张无漏法是道谛和三种无为者是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宗。另外有说无漏除涵盖道谛和三种无为外还有二真如——微细的补特伽罗无我——就是日下及中原毗婆沙宗。毗婆沙宗说凡是有漏都是所应断,因为有此主张才会产生很多问题。

  宗义宝鬘讲解第 50页

  宗义宝鬘 第七讲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4/27

  上次讲到第 51页的道谛及三种无为,接着下面,「凡有漏法皆是应该断的,因为资粮、加行二种道也是应该断的。」这是毗婆沙宗的主张。

  一切所知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至于有漏法在毗婆沙宗都是所应断 ——凡是有漏法皆是所应断。这里所说的「有漏」,除了道谛之外,其它的一切有为法都属有漏的法,为什么?因为道谛是圣者心相续当中才有。讲到五道,五道是获得解脱一切果位的方便(方法)。

  五道就三乘而言,每一乘都有五道,所以一共有十五道。声闻乘的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以及无学道。独觉乘和菩萨乘也是一样,都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所以三乘各有五道,一共十五道。

  既然说有声闻乘、独觉乘和菩萨乘,来修这三乘的补特伽罗也有三类。这三类的补特伽罗他们都各自有所应学的-三类所应学,也有三类所应断,及三类所应证得的。这些所应学、所应断、以及所应证,下面会讲到。

  刚讲五道当中,资粮道、加行道是属凡夫道,至于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称为圣者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属圣者道,则称之为道谛。既然是道谛,就是属无漏的法。资粮道、加行道是凡夫道,所以是属有漏的法。

  刚提到「凡是有漏皆是所应断」,被所应断所周遍。资粮道、加行道是有漏,也是所应断。因此在这里说资粮、加行二种道是应该断的。书上对有漏下一个定义:就所缘与相应任何一者而言,凡是能增长漏的法,就是有漏法的定义。从此处可看得出来,是不是随着惑、业而转?是随着惑、业而转的法,就是有漏的法,不随业、惑而转的法,属无漏的法。

  这本论的作者三宝无畏说,「见道只是无漏道,而修道与无学道则各有漏和无漏二种道」。毗婆沙宗主张修道、无学道各有有漏和无漏这二种道。可是在其它论著里,没有讲到,在其它论著里讲到修道、无学道是唯无漏道而已,他当然有他讲的理由。

  修道者必须要先登上资粮道,再进入加行道,之后就进入见道,入了见道的同时,即登上圣者道(无漏道),之后进入修道,之后必须去证无学道。这些应该去登的次序,声闻、独觉、菩萨道的补特伽罗全部都一样。

  当补特伽罗登上修道时,他要断除烦恼的方法有二种,第一个是要断烦恼的根本-补特伽罗我执,所谓「补特伽罗我执」,在这个补特伽罗心相续当中,有一个执着,这个执着不会去观待蕴、五蕴或其支分,好像自自然然、自在的生起执着。事实上,补特伽罗是依于五蕴而安立的,不是不依于五蕴而能安立的。

  宗义宝鬘讲解第 51页

  登上修道的补特伽罗,已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在那个时候他已通达了,这个补特伽罗并不是不观待五蕴而能自己存在。补特伽罗我执就是行者心中,去执补特伽罗是不需要观待五蕴而能够自主而存在、安立。这位行者若证得补特伽罗无我,通达补特伽罗是必需观待五蕴而安立的。

  「补特伽罗我执」和「补特伽罗无我」,二个是正相违。补特伽罗不观待五蕴而能由他自己方面存在的执着,是颠倒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烦恼贼。这一个通达补特伽罗,必须依于五蕴才能安立的心,就是去证得真实义的心,此是我们应该要依止的。

  初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行者,在他心续中仍然存有:一个是补特伽罗,不观待于蕴而能独立存在的补特伽罗我执;另外一个是补特伽罗必须观待于五蕴而安立的补特伽罗无我,那时他心相续中有这二个心。这个行者如果持续的去积聚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亦即持续修持善品的话,将可以助长证得正确补特伽罗无我的心。

  越去串习补特伽罗无我,证得正确的心,这个不正确的补特伽罗我执的心,力量将会越来越削弱,一旦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心,达到非常强烈的程度时,这个颠倒心——即补特伽罗我执的颠倒心,将完全被消灭殆尽。

  在那个时候,这位行者就已经证得消灭烦恼贼的阿罗汉果了,这个证得的心即无颠倒的心,他是跟真实义的实情相符合的,又透过去修持种种的善品,来做靠山的缘故,所以能一直存在的。另外相反的,颠倒的心——补特伽罗我执的颠倒心,因为与真实义的真实情形无法相符合的关系,所以所修造的善品,无法当他的靠山。

  这个颠倒的心,也就是指补特伽罗我执,不观待于蕴的安立而能自主存在的这个颠倒的心,一旦我们将他断除的话,也就是将烦恼的根本,完全断除、断尽。这位断除烦恼者,是属无漏的,就已经在无漏道了。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容易断除的方法,可是这种断除的方法不够稳定,那个道就是 52页第 2行的静道,就是好的;「粗」,就是

  粗相,所谓「静」不好的。我们要如何将他断除呢?如何透过粗静相道将他断除,我们先要了解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的烦恼至少有三种,三界当中的有情也有三类。

  我们是属欲界的补特伽罗,在我们心相续当中,有痛苦、有颠倒的心、也非常的短寿。除此之外在欲界里的补特伽罗,相貌可能有不齐全之处——即可能有五根不全的地方。在欲界的补特伽罗,还经常都有可能受到人和非人的伤害。

  色界就只有一些天神而已,没有所谓的人。色界的补特伽罗,刚才说只有天神而已,他们都是非常的长寿,且具有很好的相貌、妙色,且具有先知、神通,没有任何苦,身上还会发出光芒。欲界的众生会缘于色、声、

  宗义宝鬘讲解第 52页

  香、味、触这五境而生种种烦恼。

  这些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行者,会依于他们上师的口诀,很正确的了解到欲界的过患,他们会观照到欲界的过患。这位行者已经获得奢摩他时,依于上师的口诀,就会完全的看到欲界的过患。欲界补特伽罗有苦的、行色不美,且寿命很短,并且在欲界中有种种的饥荒等等这些。也观照到上界的种种长寿、妙色、神通等功德。这位行者他已经了解到欲界有这么多的过患,在欲界有这些众多的战争、饥荒,甚至地水火风四大的种种伤害,及刚刚所说的过患,所以看到了欲界的粗相,如刚才所说粗就是坏、不好的,所以看到欲界的不好。

  他看到这个过患之后,又看到色界没有痛苦、长寿、妙色,且有神通等等这些好处,生起想要得到的心。当这位行者在禅修时,就缘念到欲界种种过患,先前他所缘念的这些过患,已经看到,观照到了。所以自然遮止掉对欲界生起贪欲的心,而生起想要追求上界的心。

  就好像我们有某个东西,本来我们都很喜欢他,后来又有另外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比较起来,比先前这个好,所以比较之后,对先前这个东西的那种贪着心,自然就会舍弃掉,而生起去贪着后来那个好东西的心。做这样修持的人,他所修的道就称为粗静相道。粗就是不好,欲界的不好;静就是色界的好。

  故说用这样来断除欲界的这些烦恼,是种很简单的方法,因为这样的断除方法,这位行者的心力不是很强,只是暂时将烦恼压伏住,暂时将他舍置一旁而已,将来遇到因缘的时候,还是会生起来。因此这位行者的心,称之为有漏的心。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修道的行者,在他心相续当中,仍然有漏和无漏二种道的缘故在此。

  像这样来观欲界的…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