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15

  ..续本文上一页过患,观上界功德的修持法,连外道都有。这样的修持法,并不一定要用我们内道的修持。刚才所说的去观照、通达补特伽罗无我,必须要观待五蕴而安立的这个心,只有内道才有。因为圣道虽然都是无漏的,但圣者心续中的道则不全然是无漏的,譬如修道位心续中的粗静相道,就是有漏道。

  讲到此为止,大家有没有听得懂?有没有疑问?因为经部宗所说的也类似于此,所以若这里有好好了解的话,那下面就可以进行比较快。

  问题一:请问格西拉,刚讲初证无我者有二心,补特伽罗不观待蕴即可存在,这个不是应断的吗?为什么初证无我者还有这个心?还算初证无我者吗?

  回答:这位初证补特伽罗无我的补特伽罗,他的心相续当中,在那时有这二个心-「补特伽罗我执」和「补特伽罗无我」,二个是同时存在,乃至补特伽罗无我这种证悟,还没有达到最究竟之前,都一直存在。

  宗义宝鬘讲解第 53页

  格西拉举例说,我们的心相续就如同一个大城市般,这个大城市住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我执。住了「补特伽罗无我」,他有许多大臣、眷属众,这些人全部都很正直,是善良的。「补特伽罗我执」是颠倒的,他也有他的一派。

  这个「补特伽罗无我」是正的、善的,既是正的、善的,自然会赢得民心,势力愈强,最后得到整个国家。这个「补特伽罗我执」是颠倒的,他没有什么靠山,对方势力愈强,他就愈来愈弱,到最后「补特伽罗无我」的心达到最强时,「补特伽罗我执」的心当然就消灭殆尽,此时这位行者可说是已经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了。

  对一个还没有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人,就好像我们。我们心相续当中现在没有补特伽罗无我的心,只有补特伽罗我执的心,虽然如此可是在我们心相续当中,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善品、善业,就好像没有国王,可是已经有很多大臣在那里运作,一旦有补特伽罗无我的证悟时,这些宰相、臣子一定马上拥护。所以一个补特伽罗心相续当中,可能有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心和补特伽罗我执的心在。

  问题二:补特伽罗无我这个部分来讲,是不是独立实体的?我执那个不观待蕴即可存在,是不是独立实体的我?

  回答:格西拉先解释:「所谓补特伽罗,就是有心相续者。」,心相续所摄的五蕴,如果依于五蕴而安立的话,所安立者就称补特伽罗。这个不观待五蕴的安立,而能独立存在的,就称「补特伽罗我」或「补特伽罗我执」,这个补特伽罗我执如果没有的话,就称为「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我执的心是颠倒心,不是常一自在的我,是能独立自在的我,如果去执补特伽罗不观待五蕴而能够独立存在的这个心,就称为「补特伽罗我执」。将这个心空掉(没有的意思)的话,就是「补特伽罗无我」。

  问题三:讲初证无我时,在有部来讲见道有十六心,他是在指第一心时,还是在指第十六心时?这二心,证道时,是指那一个?

  回答:证得十六行相的心都有,此为一般而言。也有一些补特伽罗并不是全部都有证得无常等十六行相的心,有一些证得,有一些没有证得。

  问题四:讲无漏道时,见道位以上都是无漏道,见道位、修道时还是有正在断烦恼的无间道,得到解脱的部份,那正在断烦恼时,也是无漏道吗?

  回答:若就这部论的看法,作者的见解而言,毗婆沙宗所主张的见道是无漏道,修道是有漏和无漏。修道又可分无间道和解脱道,修道的无间道又可分二个,一个是无漏道,一个是粗静相道(属有漏道)。同样的从这部论的观点看来,应该修道的解脱道也一样有无漏道和有漏道,有漏道是指世间的粗静相道,无漏道是指证得补特伽罗无我。

  宗义宝鬘讲解第 54页

  我们说补特伽罗我,这个我在我们心中现起来的时候,似乎不需去观待五蕴,因此会一直生起我爱执的心,也因此当他人稍微对我们一点点不好时,会不舒服、不高兴、会生气,他人对我们好一点时,我们就会高兴生起贪着的心。因为在心中有不观待于五蕴的我,这种思惟心的关系,所以会说:「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衣服」,然后对属于我自己的东西,都有一副爱执的心,这个心可说是一切痛苦门。因为这种心的关系,所以我们自己的东西,别人稍微碰一下,我们心就会变很苦,自己的东西丢了的话,心就变更苦了,故说一切痛苦门。

  事实上这个我,我们如果好好将他治疗一下,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苦,这个我是一直都有的,并不是说:我,就没了,不是。因为有造业的我,有感果的我,有去造不善的我,有造善业的我,也有投生到地狱的我,一直都有这个我在,只要好好的治疗他,就不会带来那么多的苦,既然我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有,他是怎么有的?如果好好去找寻一下,是找不到我,心中的我。我们说他是有,心中有我,他是怎么有的?他是仅仅依于五蕴而安立的我而已。若好好去寻找,是找不到的,所以这个无我,不论对大、小乘宗派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若是修小乘道者,对「无我」就没有那么着重。

  去了解无我是非常的重要。了解无我、了解空性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可是以我们现在的程度而言,因为我们对无我和空性,没有常串习的关系,一下子讲太深,也不会听得懂,因此现在稍微作一二的解说,慢慢的加以串习,将来就可以了解。

  对我们而言,我们都知道利他是善的,不可以去伤害他人,因为我们都会相信去利他是善,不去伤害他人也是善,都会相这一点。可是要我们相信修无我是善,修空性也是善,这一点我们好像还没办法很相信。真正讲起来,若不去修无我,不修空性,根本无法获得解脱轮回。不管怎么去利他、不害他,都无法直接脱离生死轮回。现在既然来学习大乘法,虽然还没办法马上证得无我或证得空性,至少在心相续当中种下无我和空性的习气。这一世若无望证得空性,他世应有望。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办法如实去了解,何为无我?何为空性?我们应许下愿望,希望我在来世能如实的证得无我和空性。一早起来应稍微禅修一下空性和无我。若如此做,即有望在心田当中种下习气。

  接下来第三、其它旁涉事项的说明,此宗主张:三世实有。毗婆沙宗主张凡是有的皆是实有。

  问题五:刚说修道里有「有漏道」和「无漏道」二种,格西拉提到二种方式,一为修无我,一为修粗静相道,听起来修无我是属无漏道,修粗静相道是有漏道,所以还是二种方式?那刚又听有无间道和解脱道,无间道在修粗静相道,解脱道在修无我,所以他们二个是并行在修吗?

  宗义宝鬘讲解第 55页

  回答:格西拉说不是如你所说那样,修道、无学道分有漏和无漏,修道的解脱道也分有漏和无漏,为什么会做如此讲,因为根据作者这部论的主张,来做这样的区分。这样的区分不是格西本人的意见。

  格西的主张,见道、修道、无学道三者全部都属无漏道。有时会出现不同的主张,根据世尊所传的经典会有不同的主张,所以有一些会根据自己的主张,作者根据自己的主张讲出来。根据本论作者所说,修道位的行者会去修粗静相道,粗是欲界的粗,静是色界的静,事实上格西的见解,认为修道位的行者根本不需要去修粗静相道。若根据本论作者,毗婆沙宗和经部宗都说修道位的行者要修粗静道,可是若就格西拉或根据其它论著里所说,不会说修道位的行者要去修粗静相道。

  问题六:若以格西拉的见解说,见道、修道、无学(间)道全是无漏道,不会有「有漏道」的部分?

  回答:刚才格西会做这样的解说,是因为格西他们所根据的这些其它论著都是如此说,所以格西才说见道、修道、无学道全都属无漏道。

  我们知道藏传格鲁派有三大寺,格西是属色拉寺,本论作者是属哲蚌寺,此论广略适中,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是一部好论。现在也有一些寺院以此论为教材。此论以前不会有人拿他来当教材的,只有在哲蚌寺的果滂,他们会把他拿来当教材,其它的寺院没有人采用。

  格西到下密院时,下密院请他教四部宗义,格西问:「用什么教材?」,他们就拿出这本。格西问:「为什么要用此本当教材?」,因为尊者的尊胜寺南贾扎仓他们用这本当教材,所以我们也用这本当教材,因此后来有一些寺院就采用他。

  格西拉说当时他们在学习四部宗义的教材与此论有很多不相符合处。可能有一些名言上、名相上不太符合,事实上究竟意义是相同的。不相同处在那?譬如这本说修道位的行者心相续当中还有粗静相道,格西所看的是有粗静相道,但不是在修道位者。在名相上粗静相道是相同的,但名相的放置位置有些不同。

  因为此宗张有。三世指三个时态,过去、现在、未来当中,

  主:三世实都是实有的。所以举例:瓶子不但存在于瓶子的过去时,也在于瓶子的未来时,当然瓶子也存在于现在时。关于这点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就自宗主张:一切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在坏灭,第一剎那成立之后,第二剎那就开始进入坏灭了。当有为法进入第二剎那时,第一剎那已经消失殆尽。当我们想到无常时,表示他是在转变当中,粗的无常。如:房子倒了、死了、灯灭这些称做粗的无常,或是东西坏掉,这些属粗品无常,在论著里所称的粗品无常即指这些,有很多的例子可以举。

  这些粗品的无常,还可从那里看得出来,例如肚子饿时,吃东西就饱

  宗义宝鬘讲解第 56页

  了,过了一会儿肚子又饿了。口渴时喝水,过一会儿就去上厕所。吃东西吃进去以后,过一会儿就拉出来了。刚才所讲的是粗品无常,可以很容易了解。细品的无常,事实上也不会很难了解。

  譬如说:到了五十岁,五十岁刚到的第一个剎那过了,就进入第二剎那,第二剎那时,五十岁已经没有了,已经超过五十岁了。这个剎那的前后,这个人是判若二人,刚到五十岁第一个剎那的人,称为五十…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