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岁,到第二剎那时的人,称五十岁又一秒的人。如果到五十岁又一秒的人,表示他已经超过五十岁了。因为他已经超过五十岁了,他已经在五十岁又一秒了,所以人就是剎那剎那一直在转变当中,东西也是一样,在剎那剎那转变当中,此即是细品无常。犹如昨天来学习佛法的人,跟今天来学习佛法的人,是同一个心相续,可是却完全不一样的人。
昨天来听法的那个人,他对空性可能一无所知,今天来听法的人,对空性已经有所知。虽然判若二人,却是同一个心相续。既然是同一个心相续,昨天的那个人如果去造一些善业的话,可能有利于今天的人,因此就自宗而言,过去的人不可能还存在,未来的人也不可能存在,为什么?因为过去的已逝,未来的未生。若就毗婆沙宗的观点来看,在过去有,在未来也会有。至于极微细的无常,毗婆沙宗就无法安立。
就毗婆沙宗而言,譬如车子,制造出来时是生,之后住,之后坏、灭。譬如车子刚出厂时是生的阶段,之后车子开来开去的使用是住的阶段,之后车子坏了就进入灭的阶段。事实上住并不是真的能永住,本身也在剎那剎那坏灭当中,所以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说瓶子不但存在于瓶子的过去时,也存在瓶子的未来时。
另外承认有「遮」(dgag-pa)和「成」(grub-pa),至于遮和成的建立,不是只有毗婆沙宗才有,连外道也有。所谓「遮」是遮除掉,「成」即成立。简单而言,遮除犹如没有瓶子,遮除瓶子有的这件事;成立是有瓶,成立有瓶子。所以我们可以以此类推,凡是讲到「没有」、「无」、「非」,此皆为遮除,属遮的部份。若讲「有」、「是」、「成立」,皆属成立的部份。
讲到补特伽罗无我,属遮除的部份,将「我」遮除掉。但是此宗不承认所谓的无遮,可是无遮在其它宗皆承许。毗婆沙宗既然不承许无遮的话,我们知道「遮」可分为无遮和非遮,即表示毗婆沙宗只承认非遮而已。
毗婆沙宗又可分四大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正量部(亦称一切贵部),再细分可分十八部。第五十二页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师,是毗婆沙宗十八部当中属最好的一部,譬如俱舍论的根本颂,俱舍论是属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宗。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师和经部宗一样,主张:意识的相续是联系与果的依据,我们知道造了善恶业之后,一定会感善恶业的果报,介于造善恶业、感善恶果报之间的联系者,主张意识是来联系业果的主张者是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师。另外对此点——意识是联系起业果的联系者,唯识
宗义宝鬘讲解第 57页
宗的假相派、自续派也有做这样的主张。
敬信三宝、布施、做善业等等,这些善业的习气放在那里?放在意识上,去杀生、去做种种恶业的习气也是放在意识上,当意识上好的习气成熟时,就感受善的果报,意识上不好的习气成熟时会感受不好的果报,来支配善的习气及恶的习气的指导者是意识,可以让善恶习气不会错乱掉,很有秩序性的去感他应该感的果,即说意识犹如一块农田般。若在这块农田上种下好的种子,就长出好的庄稼,种下坏的种子,就长出坏的庄稼来。
而其它的毗婆沙师,此所谓「其它」是指毗婆沙宗十八部当中,除了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宗之外,其它的毗婆沙宗。这些毗婆沙师主张「得」和一种像债契一样名为「不失坏」的不相应行法,才是联系业果的依据。其它的毗婆沙师说有一个所谓的「得」,即造了善业之后,就有一个得善业的得,造了不善业之后,就有一个不善业的得,由得去感受苦果或乐果。
另外也有一些主张:像债契名为「不失坏」,债契犹如从银行借钱,或钱存在银行,会有一个证据。从银行借钱要签名立合同,钱存到银行也有一个存折,如同证据般,日后彼此不能爽约,大家没办法说谎,不能说有借钱而说没借钱,或说有存款而说没存款,一切都有凭有据。
毗婆沙宗师说:你造了善业要去感善果,造了善业之后就有所谓的善业不失坏。造了恶业之后,就有所谓恶业不失坏。这个不失坏如同一个契约,或一个合同般,签了名赖也赖不掉,不能说我造了善业,为什么感苦果?我造了恶业,为什么能感善果?那时赖都赖不掉。
应成派与毗婆沙这二宗都主张:身业和语业含有色的成份。应成派是在所有宗派当中,他的主张属最难、最深细的一派。应成派与毗婆沙宗这二宗都同样主张:身业和语业都是属于色法。
其它宗主张:身业和语业属于识,不是色。举为什么应成派和毗婆沙宗说:身业是属于色法。譬如说心中兴起杀机,动念头要杀生、杀人的动机之后,身体就去做杀生的行为,做杀生行为的同时,就将对方的命根断了,断了之后,心里想说:好了,我杀完了。在那时候生起的心王,所随行的心所当中有一个思,这个思就是身业。
另外语业又是什么呢?譬如我们透过言语去欺骗他人,讲很多妄语、欺骗的话语。讲的时候,心王所跟随的心所,这个思就是语业。因此才说身业和语业属于心法-识,这是其它宗说的。应成派和毗婆沙宗说:杀生用我们的身体去杀,直接就是身业了,用嘴巴来讲谎话是口业,因此应成派和毗婆沙宗主张身业和语业是属于色法。而其它宗派主张身业和语业是属于心法的缘故。
另外我们说「心」、或「识」用这些名相,若有承许佛法者,可能会同意。不承许佛法者,或许不同意。不管承不承许佛法,凡是补特伽罗心中,
宗义宝鬘讲解第 58页
都会想着:我要快乐,我不要痛苦,还会想说我今天要怎么样,明天要怎么样,后天、未来要怎么样,都会有这样的心思。所以不管有无承许宗教,他一定会同意-我想要快乐的心,我不要痛苦的心,我会想起昨天的这个心,我会想起未来的这个心,这是共许的。佛教就在这个基础上,将心或识很详细的加以去了解,加以区分。
毗婆沙宗还主张:凡有为法皆是无常。譬如说杯子(格西拉桌上的杯子),这个杯子是由这个杯子他自己的因所作成的,所以他是造做的。由他的因所造做出来的。虽然是由他的因所造做出来的,可是他却是剎那剎那在坏灭当中,所以才说他是有为法。所谓有为法,藏文「且巴」,造做的意思。凡是有为法皆是无常,这个造做出来的东西,有他的功用,可以放茶,或装其它东西来用,就他的使用性,取名叫「杯子」。
所以眼睛所见到的任何事物、诸法,若由因或本身的因所造做出来的,就称造做的,若是剎那剎那坏灭,是无常的,我们称有为法。又因为他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会给他取名相。简单而言,一个补特伽罗他是由父母所生的,所以他是造做的。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长大、一直长大,剎那剎那坏灭到白头发,所以他是无常,是有为法的。在他还没有死之前,他会去做利益其它的众生,帮助他人等等,他所做这些事,称为事物。
凡是有为法皆被无常所周遍,意思是有为法即无常。毗婆沙宗主张,凡有为法皆是无常,但是却不一定是剎那剎那坏灭,因为毗婆沙宗无法建立极微细的无常关系。为什么说不一定是剎那剎那坏灭?因为有为法一旦生起之后,必须经过「住」的阶段,然后才会进入「坏灭」的阶段。
凡是出生之后,剎那剎那坏灭者,都是无常、有为法。可是并不是一定要剎那剎那坏灭的,为什么?因为毗婆沙宗认为一旦生起之后,一定会经过「住」的阶段,才进入「坏灭」的阶段。因此可追究起为什么毗婆沙宗说三世实有的缘故在此。过去的瓶子,是有的,未来的瓶子也是有的,他的原因即在。以上是毗婆沙宗对外境(境,对境),外在对境的主张。
下面讲毗婆沙宗对有境的主张,有境可以分为三种,一、补特伽罗,二、认知,三、能诠声。在四个宗派当中,其中属最高层次、最深细、最艰难的是应成派,可是虽然应成派的是最好的、最深细的,可是我们不可以从应成派开始先学,一定要先从下面的毗婆沙宗先做了解,若从前前者加以了解,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后后者,所以原因在此。格西说他们在三大寺出来的最高等格西是拉然巴格西,要得到拉然巴格西必须从摄类学开始学,一个一个学上去,才能够得到拉然巴格西,不可能一下就得到拉然巴格西的。若现在能从毗婆沙宗慢慢的详细学上去,将来对学习经部宗以上诸宗的主张时,就很容易了解。到此结束是毗婆沙宗对境的主张,若有问题可以提出来问。
问题七:意识的相续是联系业与果的依据,与意识的相续是「得」之间的
宗义宝鬘讲解第 59页
差别及优劣在那?请详细说明一下。谢谢!
回答:意识的相续与「得」二者之间之胜劣,以意识之相续为胜,即使应成派也承许有意识的相应,我们亦应承许才对。因为刚说补特伽罗,所谓「补特伽罗」是依于蕴而安立,蕴主要是指识蕴(五蕴当中之识蕴)而言,因为造了善恶业之后,善恶业习气是放置在识蕴上的,一旦习气成熟之后就会感善恶果。另外其它的毗婆沙师所主张的得「不失坏」,是某一些毗婆沙师不共的主张,与实情有不相符合,故不要去承许他。
问题八:若我们不承许他,是因为有学过中观应成的关系,若站在毗婆沙师那个时候会主张「得」,他们的背景因素及所依据的论点是什么?
回答:毗婆沙师主张「得」、不失坏,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根据,主要是根据佛所说的经典。事实上佛之所以会在经典讲这些,并不是就实情而讲,是根据这些所化机适合的层次而说,毗婆沙宗不管那一个,主要根据的论著是大毗婆沙论,所谓「大毗婆沙论」也不是只有一部论的名字,是众多毗婆沙师所写下来论著,将其集合在一起,而称为大毗婆沙论。那些追随大毗婆沙论的说宗义者,说他是毗婆沙宗。到目前为止,大毗婆沙论是梵文,没有翻成藏文。从汉文的大毗婆沙论翻译成藏文的大毗婆沙论,在1959年之前也有。可是因西藏被中共入侵,那时一片战乱,所以那本论就不见了。那一部…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