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16

  ..續本文上一頁歲,到第二剎那時的人,稱五十歲又一秒的人。如果到五十歲又一秒的人,表示他已經超過五十歲了。因爲他已經超過五十歲了,他已經在五十歲又一秒了,所以人就是剎那剎那一直在轉變當中,東西也是一樣,在剎那剎那轉變當中,此即是細品無常。猶如昨天來學習佛法的人,跟今天來學習佛法的人,是同一個心相續,可是卻完全不一樣的人。

  昨天來聽法的那個人,他對空性可能一無所知,今天來聽法的人,對空性已經有所知。雖然判若二人,卻是同一個心相續。既然是同一個心相續,昨天的那個人如果去造一些善業的話,可能有利于今天的人,因此就自宗而言,過去的人不可能還存在,未來的人也不可能存在,爲什麼?因爲過去的已逝,未來的未生。若就毗婆沙宗的觀點來看,在過去有,在未來也會有。至于極微細的無常,毗婆沙宗就無法安立。

  就毗婆沙宗而言,譬如車子,製造出來時是生,之後住,之後壞、滅。譬如車子剛出廠時是生的階段,之後車子開來開去的使用是住的階段,之後車子壞了就進入滅的階段。事實上住並不是真的能永住,本身也在剎那剎那壞滅當中,所以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說瓶子不但存在于瓶子的過去時,也存在瓶子的未來時。

  另外承認有「遮」(dgag-pa)和「成」(grub-pa),至于遮和成的建立,不是只有毗婆沙宗才有,連外道也有。所謂「遮」是遮除掉,「成」即成立。簡單而言,遮除猶如沒有瓶子,遮除瓶子有的這件事;成立是有瓶,成立有瓶子。所以我們可以以此類推,凡是講到「沒有」、「無」、「非」,此皆爲遮除,屬遮的部份。若講「有」、「是」、「成立」,皆屬成立的部份。

  講到補特伽羅無我,屬遮除的部份,將「我」遮除掉。但是此宗不承認所謂的無遮,可是無遮在其它宗皆承許。毗婆沙宗既然不承許無遮的話,我們知道「遮」可分爲無遮和非遮,即表示毗婆沙宗只承認非遮而已。

  毗婆沙宗又可分四大部,說一切有部、大衆部、上座部、正量部(亦稱一切貴部),再細分可分十八部。第五十二頁迦濕彌羅的毗婆沙師,是毗婆沙宗十八部當中屬最好的一部,譬如俱舍論的根本頌,俱舍論是屬迦濕彌羅的毗婆沙宗。迦濕彌羅的毗婆沙師和經部宗一樣,主張:意識的相續是聯系與果的依據,我們知道造了善惡業之後,一定會感善惡業的果報,介于造善惡業、感善惡果報之間的聯系者,主張意識是來聯系業果的主張者是迦濕彌羅的毗婆沙師。另外對此點——意識是聯系起業果的聯系者,唯識

  宗義寶鬘講解第 57頁

  宗的假相派、自續派也有做這樣的主張。

  敬信叁寶、布施、做善業等等,這些善業的習氣放在那裏?放在意識上,去殺生、去做種種惡業的習氣也是放在意識上,當意識上好的習氣成熟時,就感受善的果報,意識上不好的習氣成熟時會感受不好的果報,來支配善的習氣及惡的習氣的指導者是意識,可以讓善惡習氣不會錯亂掉,很有秩序性的去感他應該感的果,即說意識猶如一塊農田般。若在這塊農田上種下好的種子,就長出好的莊稼,種下壞的種子,就長出壞的莊稼來。

  而其它的毗婆沙師,此所謂「其它」是指毗婆沙宗十八部當中,除了迦濕彌羅的毗婆沙宗之外,其它的毗婆沙宗。這些毗婆沙師主張「得」和一種像債契一樣名爲「不失壞」的不相應行法,才是聯系業果的依據。其它的毗婆沙師說有一個所謂的「得」,即造了善業之後,就有一個得善業的得,造了不善業之後,就有一個不善業的得,由得去感受苦果或樂果。

  另外也有一些主張:像債契名爲「不失壞」,債契猶如從銀行借錢,或錢存在銀行,會有一個證據。從銀行借錢要簽名立合同,錢存到銀行也有一個存折,如同證據般,日後彼此不能爽約,大家沒辦法說謊,不能說有借錢而說沒借錢,或說有存款而說沒存款,一切都有憑有據。

  毗婆沙宗師說:你造了善業要去感善果,造了善業之後就有所謂的善業不失壞。造了惡業之後,就有所謂惡業不失壞。這個不失壞如同一個契約,或一個合同般,簽了名賴也賴不掉,不能說我造了善業,爲什麼感苦果?我造了惡業,爲什麼能感善果?那時賴都賴不掉。

  應成派與毗婆沙這二宗都主張:身業和語業含有色的成份。應成派是在所有宗派當中,他的主張屬最難、最深細的一派。應成派與毗婆沙宗這二宗都同樣主張:身業和語業都是屬于色法。

  其它宗主張:身業和語業屬于識,不是色。舉爲什麼應成派和毗婆沙宗說:身業是屬于色法。譬如說心中興起殺機,動念頭要殺生、殺人的動機之後,身體就去做殺生的行爲,做殺生行爲的同時,就將對方的命根斷了,斷了之後,心裏想說:好了,我殺完了。在那時候生起的心王,所隨行的心所當中有一個思,這個思就是身業。

  另外語業又是什麼呢?譬如我們透過言語去欺騙他人,講很多妄語、欺騙的話語。講的時候,心王所跟隨的心所,這個思就是語業。因此才說身業和語業屬于心法-識,這是其它宗說的。應成派和毗婆沙宗說:殺生用我們的身體去殺,直接就是身業了,用嘴巴來講謊話是口業,因此應成派和毗婆沙宗主張身業和語業是屬于色法。而其它宗派主張身業和語業是屬于心法的緣故。

  另外我們說「心」、或「識」用這些名相,若有承許佛法者,可能會同意。不承許佛法者,或許不同意。不管承不承許佛法,凡是補特伽羅心中,

  宗義寶鬘講解第 58頁

  都會想著:我要快樂,我不要痛苦,還會想說我今天要怎麼樣,明天要怎麼樣,後天、未來要怎麼樣,都會有這樣的心思。所以不管有無承許宗教,他一定會同意-我想要快樂的心,我不要痛苦的心,我會想起昨天的這個心,我會想起未來的這個心,這是共許的。佛教就在這個基礎上,將心或識很詳細的加以去了解,加以區分。

  毗婆沙宗還主張:凡有爲法皆是無常。譬如說杯子(格西拉桌上的杯子),這個杯子是由這個杯子他自己的因所作成的,所以他是造做的。由他的因所造做出來的。雖然是由他的因所造做出來的,可是他卻是剎那剎那在壞滅當中,所以才說他是有爲法。所謂有爲法,藏文「且巴」,造做的意思。凡是有爲法皆是無常,這個造做出來的東西,有他的功用,可以放茶,或裝其它東西來用,就他的使用性,取名叫「杯子」。

  所以眼睛所見到的任何事物、諸法,若由因或本身的因所造做出來的,就稱造做的,若是剎那剎那壞滅,是無常的,我們稱有爲法。又因爲他是一個東西、一個事物,會給他取名相。簡單而言,一個補特伽羅他是由父母所生的,所以他是造做的。從出生開始,就一直長大、一直長大,剎那剎那壞滅到白頭發,所以他是無常,是有爲法的。在他還沒有死之前,他會去做利益其它的衆生,幫助他人等等,他所做這些事,稱爲事物。

  凡是有爲法皆被無常所周遍,意思是有爲法即無常。毗婆沙宗主張,凡有爲法皆是無常,但是卻不一定是剎那剎那壞滅,因爲毗婆沙宗無法建立極微細的無常關系。爲什麼說不一定是剎那剎那壞滅?因爲有爲法一旦生起之後,必須經過「住」的階段,然後才會進入「壞滅」的階段。

  凡是出生之後,剎那剎那壞滅者,都是無常、有爲法。可是並不是一定要剎那剎那壞滅的,爲什麼?因爲毗婆沙宗認爲一旦生起之後,一定會經過「住」的階段,才進入「壞滅」的階段。因此可追究起爲什麼毗婆沙宗說叁世實有的緣故在此。過去的瓶子,是有的,未來的瓶子也是有的,他的原因即在。以上是毗婆沙宗對外境(境,對境),外在對境的主張。

  下面講毗婆沙宗對有境的主張,有境可以分爲叁種,一、補特伽羅,二、認知,叁、能诠聲。在四個宗派當中,其中屬最高層次、最深細、最艱難的是應成派,可是雖然應成派的是最好的、最深細的,可是我們不可以從應成派開始先學,一定要先從下面的毗婆沙宗先做了解,若從前前者加以了解,有助于我們去了解後後者,所以原因在此。格西說他們在叁大寺出來的最高等格西是拉然巴格西,要得到拉然巴格西必須從攝類學開始學,一個一個學上去,才能夠得到拉然巴格西,不可能一下就得到拉然巴格西的。若現在能從毗婆沙宗慢慢的詳細學上去,將來對學習經部宗以上諸宗的主張時,就很容易了解。到此結束是毗婆沙宗對境的主張,若有問題可以提出來問。

  問題七:意識的相續是聯系業與果的依據,與意識的相續是「得」之間的

  宗義寶鬘講解第 59頁

  差別及優劣在那?請詳細說明一下。謝謝!

  回答:意識的相續與「得」二者之間之勝劣,以意識之相續爲勝,即使應成派也承許有意識的相應,我們亦應承許才對。因爲剛說補特伽羅,所謂「補特伽羅」是依于蘊而安立,蘊主要是指識蘊(五蘊當中之識蘊)而言,因爲造了善惡業之後,善惡業習氣是放置在識蘊上的,一旦習氣成熟之後就會感善惡果。另外其它的毗婆沙師所主張的得「不失壞」,是某一些毗婆沙師不共的主張,與實情有不相符合,故不要去承許他。

  問題八:若我們不承許他,是因爲有學過中觀應成的關系,若站在毗婆沙師那個時候會主張「得」,他們的背景因素及所依據的論點是什麼?

  回答:毗婆沙師主張「得」、不失壞,因爲他們也有他們的根據,主要是根據佛所說的經典。事實上佛之所以會在經典講這些,並不是就實情而講,是根據這些所化機適合的層次而說,毗婆沙宗不管那一個,主要根據的論著是大毗婆沙論,所謂「大毗婆沙論」也不是只有一部論的名字,是衆多毗婆沙師所寫下來論著,將其集合在一起,而稱爲大毗婆沙論。那些追隨大毗婆沙論的說宗義者,說他是毗婆沙宗。到目前爲止,大毗婆沙論是梵文,沒有翻成藏文。從漢文的大毗婆沙論翻譯成藏文的大毗婆沙論,在1959年之前也有。可是因西藏被中共入侵,那時一片戰亂,所以那本論就不見了。那一部…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