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水迹很快就會幹掉且不會擴散;因爲手熱、石頭是幹的,熱加上幹,水很快就會蒸發。道谛既然是煩惱的正對治,以道谛爲所緣品,怎麼去緣念都不會增長煩惱。這裏所舉的例子中並沒有提到滅谛,事實上也涵蓋了滅谛的。同樣去緣念滅道谛的法,任所緣念都不會增長煩惱的。另,凡無爲法都是無漏法。一切有爲法中只有道
宗義寶鬘講解第 49頁
谛是無漏法,其它通通是有漏法。這樣的講法無法套用在所有宗派上,因爲這是站在毗婆沙宗的觀點。
毗婆沙宗說一切有爲法中除道谛外,其它都是有漏的。這裏又舉《俱「無漏道,及叁無。
舍論》說:「漏無漏諸法,除道余有爲。」又說:謂谛種爲」,就是講除道余有爲,除了道谛外其余都是有爲法。現在所講的這些主張都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其它宗派不這麼講。毗婆沙宗當中也有矛盾。因爲毗婆沙宗說凡是有漏法都被所應斷所周遍,所以其中的矛盾處就是:佛有法應是所應斷。就可以提出質疑:佛是有漏法,是否是所應斷?因爲非道谛。因此毗婆沙宗有人說佛是有漏法,也有說佛是道谛,自己本身就有矛盾。
事實上毗婆沙宗者比較不穩定很容易被改變,但有某些毗婆沙宗者很聰明,想法不容易被改變。一般都說毗婆沙宗屬于下劣宗派,其它宗派則略勝一籌,世親菩薩本是毗婆沙宗者,他的兄長無著菩薩就想盡辦法要將弟弟引導到較殊勝的宗派去。在引導過程中兩人常常辯論,但世親菩薩相當聰明,總是無法贏過他。後來無著菩薩閉關後親見彌勒菩薩,在彌勒菩薩的背後補習下,後來才辯贏,才能將之引往大乘。如果沒有無著及彌勒菩薩的圍攻,是無法將世親菩薩帶往大乘。
在世親菩薩所住的宮殿豪宅周圍有很多無著菩薩的大乘弟子在背誦經論,直接要讓世親馬上放棄自己的主張是很困難的,除無著和彌勒菩薩的努力外,無著的徒弟們每天在背誦的東西讓相當聰明的世親菩薩全都能了解,也受到很好的熏習,在了解大乘的意義後才改變心意轉爲大乘。雖說劣乘宗派的說宗義者很容易改變,但若是個真正聰明的人想要更改他是很困難的。
所以《俱舍論》說:漏、無漏諸法除道谛外其余都是有爲,又說無漏就是道谛及叁種無爲。叁種無爲指虛空、擇滅和非擇滅。至于叁種無爲之外,剛才主張無漏法是道谛和叁種無爲者是迦濕彌羅的毗婆沙宗。另外有說無漏除涵蓋道谛和叁種無爲外還有二真如——微細的補特伽羅無我——就是日下及中原毗婆沙宗。毗婆沙宗說凡是有漏都是所應斷,因爲有此主張才會産生很多問題。
宗義寶鬘講解第 50頁
宗義寶鬘 第七講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04/27
上次講到第 51頁的道谛及叁種無爲,接著下面,「凡有漏法皆是應該斷的,因爲資糧、加行二種道也是應該斷的。」這是毗婆沙宗的主張。
一切所知可分爲有漏、無漏二類,至于有漏法在毗婆沙宗都是所應斷 ——凡是有漏法皆是所應斷。這裏所說的「有漏」,除了道谛之外,其它的一切有爲法都屬有漏的法,爲什麼?因爲道谛是聖者心相續當中才有。講到五道,五道是獲得解脫一切果位的方便(方法)。
五道就叁乘而言,每一乘都有五道,所以一共有十五道。聲聞乘的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以及無學道。獨覺乘和菩薩乘也是一樣,都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所以叁乘各有五道,一共十五道。
既然說有聲聞乘、獨覺乘和菩薩乘,來修這叁乘的補特伽羅也有叁類。這叁類的補特伽羅他們都各自有所應學的-叁類所應學,也有叁類所應斷,及叁類所應證得的。這些所應學、所應斷、以及所應證,下面會講到。
剛講五道當中,資糧道、加行道是屬凡夫道,至于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稱爲聖者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屬聖者道,則稱之爲道谛。既然是道谛,就是屬無漏的法。資糧道、加行道是凡夫道,所以是屬有漏的法。
剛提到「凡是有漏皆是所應斷」,被所應斷所周遍。資糧道、加行道是有漏,也是所應斷。因此在這裏說資糧、加行二種道是應該斷的。書上對有漏下一個定義:就所緣與相應任何一者而言,凡是能增長漏的法,就是有漏法的定義。從此處可看得出來,是不是隨著惑、業而轉?是隨著惑、業而轉的法,就是有漏的法,不隨業、惑而轉的法,屬無漏的法。
這本論的作者叁寶無畏說,「見道只是無漏道,而修道與無學道則各有漏和無漏二種道」。毗婆沙宗主張修道、無學道各有有漏和無漏這二種道。可是在其它論著裏,沒有講到,在其它論著裏講到修道、無學道是唯無漏道而已,他當然有他講的理由。
修道者必須要先登上資糧道,再進入加行道,之後就進入見道,入了見道的同時,即登上聖者道(無漏道),之後進入修道,之後必須去證無學道。這些應該去登的次序,聲聞、獨覺、菩薩道的補特伽羅全部都一樣。
當補特伽羅登上修道時,他要斷除煩惱的方法有二種,第一個是要斷煩惱的根本-補特伽羅我執,所謂「補特伽羅我執」,在這個補特伽羅心相續當中,有一個執著,這個執著不會去觀待蘊、五蘊或其支分,好像自自然然、自在的生起執著。事實上,補特伽羅是依于五蘊而安立的,不是不依于五蘊而能安立的。
宗義寶鬘講解第 51頁
登上修道的補特伽羅,已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在那個時候他已通達了,這個補特伽羅並不是不觀待五蘊而能自己存在。補特伽羅我執就是行者心中,去執補特伽羅是不需要觀待五蘊而能夠自主而存在、安立。這位行者若證得補特伽羅無我,通達補特伽羅是必需觀待五蘊而安立的。
「補特伽羅我執」和「補特伽羅無我」,二個是正相違。補特伽羅不觀待五蘊而能由他自己方面存在的執著,是顛倒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煩惱賊。這一個通達補特伽羅,必須依于五蘊才能安立的心,就是去證得真實義的心,此是我們應該要依止的。
初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行者,在他心續中仍然存有:一個是補特伽羅,不觀待于蘊而能獨立存在的補特伽羅我執;另外一個是補特伽羅必須觀待于五蘊而安立的補特伽羅無我,那時他心相續中有這二個心。這個行者如果持續的去積聚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亦即持續修持善品的話,將可以助長證得正確補特伽羅無我的心。
越去串習補特伽羅無我,證得正確的心,這個不正確的補特伽羅我執的心,力量將會越來越削弱,一旦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心,達到非常強烈的程度時,這個顛倒心——即補特伽羅我執的顛倒心,將完全被消滅殆盡。
在那個時候,這位行者就已經證得消滅煩惱賊的阿羅漢果了,這個證得的心即無顛倒的心,他是跟真實義的實情相符合的,又透過去修持種種的善品,來做靠山的緣故,所以能一直存在的。另外相反的,顛倒的心——補特伽羅我執的顛倒心,因爲與真實義的真實情形無法相符合的關系,所以所修造的善品,無法當他的靠山。
這個顛倒的心,也就是指補特伽羅我執,不觀待于蘊的安立而能自主存在的這個顛倒的心,一旦我們將他斷除的話,也就是將煩惱的根本,完全斷除、斷盡。這位斷除煩惱者,是屬無漏的,就已經在無漏道了。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容易斷除的方法,可是這種斷除的方法不夠穩定,那個道就是 52頁第 2行的靜道,就是好的;「粗」,就是
粗相,所謂「靜」不好的。我們要如何將他斷除呢?如何透過粗靜相道將他斷除,我們先要了解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當中的煩惱至少有叁種,叁界當中的有情也有叁類。
我們是屬欲界的補特伽羅,在我們心相續當中,有痛苦、有顛倒的心、也非常的短壽。除此之外在欲界裏的補特伽羅,相貌可能有不齊全之處——即可能有五根不全的地方。在欲界的補特伽羅,還經常都有可能受到人和非人的傷害。
色界就只有一些天神而已,沒有所謂的人。色界的補特伽羅,剛才說只有天神而已,他們都是非常的長壽,且具有很好的相貌、妙色,且具有先知、神通,沒有任何苦,身上還會發出光芒。欲界的衆生會緣于色、聲、
宗義寶鬘講解第 52頁
香、味、觸這五境而生種種煩惱。
這些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行者,會依于他們上師的口訣,很正確的了解到欲界的過患,他們會觀照到欲界的過患。這位行者已經獲得奢摩他時,依于上師的口訣,就會完全的看到欲界的過患。欲界補特伽羅有苦的、行色不美,且壽命很短,並且在欲界中有種種的饑荒等等這些。也觀照到上界的種種長壽、妙色、神通等功德。這位行者他已經了解到欲界有這麼多的過患,在欲界有這些衆多的戰爭、饑荒,甚至地水火風四大的種種傷害,及剛剛所說的過患,所以看到了欲界的粗相,如剛才所說粗就是壞、不好的,所以看到欲界的不好。
他看到這個過患之後,又看到色界沒有痛苦、長壽、妙色,且有神通等等這些好處,生起想要得到的心。當這位行者在禅修時,就緣念到欲界種種過患,先前他所緣念的這些過患,已經看到,觀照到了。所以自然遮止掉對欲界生起貪欲的心,而生起想要追求上界的心。
就好像我們有某個東西,本來我們都很喜歡他,後來又有另外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比較起來,比先前這個好,所以比較之後,對先前這個東西的那種貪著心,自然就會舍棄掉,而生起去貪著後來那個好東西的心。做這樣修持的人,他所修的道就稱爲粗靜相道。粗就是不好,欲界的不好;靜就是色界的好。
故說用這樣來斷除欲界的這些煩惱,是種很簡單的方法,因爲這樣的斷除方法,這位行者的心力不是很強,只是暫時將煩惱壓伏住,暫時將他舍置一旁而已,將來遇到因緣的時候,還是會生起來。因此這位行者的心,稱之爲有漏的心。這就是爲什麼作者說修道的行者,在他心相續當中,仍然有漏和無漏二種道的緣故在此。
像這樣來觀欲界的…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