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没有任何贪爱自己的宗教而去伤害到其它的宗教。
「能王清凉池畔 龙——百万佛子胜。」藏文「且哇」是千万的意思,此处翻成百万,指这些佛子有那么多,随着佛而行。登地的菩萨有成千上万,这里比喻成龙。那里有水,龙就安住在那里,龙是跟着水的,亦指这些佛子是跟随佛而行的。将能仁王比喻成清凉池,千万的佛子如同龙一样,依附在能仁王的清凉池中。
「敬礼补位弥勒无能胜,佛智总集文殊妙音尊,世尊所记龙树及无着,第二佛陀父与子三尊。」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在兜率天,名号是胜者白幢,因为要下凡到人间来,所以传位给弥勒菩萨无能胜,因此称为补位或绍继者。礼赞文向弥勒菩萨顶礼,也向总集起佛智慧的文殊菩萨顶礼,也向世尊所授记的龙树、无著菩萨顶礼,向第二佛陀-佛父指宗喀巴大师,「与子」指贾曹杰和克主杰顶礼。
再来宣说四部宗义的目的,「若达宗义将见内外教义诸差别,诸硕学前胜说则,如果我们能通达,完全了知宗义,将能够见到内外
能持最善之原」
道教义的种种差别,同时在一切说当中。诸硕学的「诸」指无边、非常多。在众多的诸硕学之前,来宣说基、道、果的建立是为最善说。如果去讲世俗的事物,那是没有意义的,而在众说当中,在无边的学智者之前,来宣说基道果的建立是最为胜说的境界。
宗义宝鬘讲解第 4页
「公正之士树起绝妙美誉之白幡」,做这种基道果建立之说,将会使得这些公正之士、正直之士,树立起美妙稀有的白幡。「智者孰不勤辨自他宗派之真义。」智者指具慧者,有谁不勤于学习、不勤于分辨内道和外道的真实义呢?亦指所有具慧者,都应该勤于分辨、学习内外道宗义的真实义。
「为令同侪易受持,故集圣贤诸隽语,宗义撮要今当说,明达志士请恭听。」因此摄集起所有诸贤圣所说的善说义,摄集起来的目的是让同侪、程度差不多的人,也能够得到利益,至于程度比他高的自然就不会有受益。宗义简略、简洁的意义,下面当说,所有想要学习的人请你们恭敬而闻。
「复次,不眷顾现世名闻、利养、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在了解清净的无我正见的方法上努力。」指不在乎此世的美誉、利敬、供养、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脱的人,应该在追求无我正见上多努力。
我们如果要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话,一定要证得无我,如果没有证得无我的话,那一定会再次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息。在整个生死轮回过程中不断生起烦恼、贪、瞋,而一直去造业,之后又必须去感受所造这些恶业的果报,不断在轮回当中,不断受苦。
虽然外道也有讲到去镇伏、压伏住烦恼现形的方法,比如你要对治贪,可以去修白骨观、不净观等等这些,或要去压伏住这些瞋恼,可以去修慈心,他们也会讲这些。可是究竟他们所说的对治方法,只是暂时将烦恼压住而已,而无法从根本斩除这些烦恼。如果没有将烦恼从根斩除掉的话,还是会再次落入轮回中流转。如果没有像内道所说的去证得无我,而将烦恼的根斩除,可能你又会去贪爱亲方,瞋恚他方,所以你又会生起种种烦恼,又会在轮回中流转不息,如果你要根除整个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证得无我。
缘起赞中有提到,「因由背离尊圣教,虽久依靠疲苦行,后后诸过仍召唤,我执邪见坚植故。」如果我们不去思惟无我的意义,光对这些烦恼分别做对治的话,比如说去压伏住烦恼、压伏住贪、压伏住瞋的话,光是这样对治烦恼,你仍然无法跳脱整个生死轮回。因为这些烦恼是依于我执才会生起来。如果对我执一无所知的话,你可能无法真正对治我执,可能分别去对治贪或瞋而已,而甚至还会以「我」为最重要的。虽然表面上去压伏住贪、瞋,可是因你心中还是以我为重要,会使得我执更为坚固,此是仁波切引缘起赞的意思。
如果对我执,我们一无所知的话,而单独去对治烦恼,我们反而会使烦恼更为坚固,即使我们经过长时间的修持,也一样无法断除我执。
「因为,如果缺乏深奥的无我见解,无论如何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悟得无我的正见是很重要,虽然你去修慈心、悲心,会带给我们的心中安乐,修慈心、悲心,我们的我爱执会变小,珍爱
宗义宝鬘讲解第 5页
他人的心会变大,人生当然会变得更快乐,你的心当然也会变快乐。但,还是没办法将痛苦的根源斩除掉,所以还是无法拔除痛苦的根。
下面引宗大师所说「若无通达实相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本,故应励力悟缘生。」「为了断除歧见,确立「无我」的精粗层次,兹赅摄内外宗派之教义,并略说如后。」这边讲到正见,正见是指如实了知的如所有智,悟得无我的真实义正见而言,为了断除颠倒见,确立起无我的粗细层次,而将简略的摄集起内外宗派的这些教义。
为什么说要断除歧见,就必需要去了解内外道的这些教义?因为我们会误以为已经悟得空性,也会误以为悟得无我。事实上,你会以无为有,没有悟得空性,也会以为悟得空性;没有悟得无我,你也以为自己悟得无我的意义。透过学习内外宗派的这些教义,就可以破除自己的颠倒见。
请看课本第 31页,再来分二个科判,第一是总说,第二是别说。先说总说。「『宗义』这个名词,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因为佛经里面曾经说过。如《楞伽经》说:吾教法有二:教说及宗义;教说示童蒙,宗义为行者。」意思是说:宗义指瑜伽行者,他们不断禅修教法和正理之后,心中所下的最后决定,就是宗义。为什么说「教说示童蒙」?这些比较愚蒙的人,他们没办法去禅思这些教法和正理,所以才说教说示童蒙,因为他们没办法去做深入的了解。
「又,补特伽罗有二类:一类的思想未受宗派教义的影响,另一类已受宗派教义的影响。」
问题:佛也是补特伽罗,那佛也受宗派教义影响吗
回答:佛是补特伽罗没错,佛也是有受宗派教义影响者。因为佛有受宗派教义影响,所以他会去宣说基道果的建立。
第一类是未受宗义的影响的人,这一类的人他们不会去想到他们的来世要怎么样,只是为此世着想的这一类人。另外一类是有受宗派教义影响的人,他们会去学习教理,这类的人就是我们所说宗义者。
如果我们是应成派的,我们就会说佛是应成派者。如果你自己本身是经部宗、或唯识宗、或毗婆沙宗,也会说佛是属于这边的。就我们而言,我们只能说是受宗义思想影响者,不能说我们是说宗义者。所谓说宗义者,是他有学习过教理,而且可以去宣说基道果的种种建立的人。说宗义者,不需要一定先去证得,只要能了解宣说基道果的建立即可。
比如说应成派者,会说毗婆沙宗的这些说宗义者,你们是说宗义者没错,可是你们心中并没有悟得自己的宗义,你们只是去学了这些教和理而已,学了这些教理之后,心做决定之后而说这个宗义。
自己是不是说宗义者,自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能力来宣讲基道
宗义宝鬘讲解第 6页
果种种建立,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就可以自称是说宗义者了。
前者是指第一类的,「前者因为不曾研习经论,所以他们那与生俱来的心智,不察也既观不思惟(人生的意义),只是一味追求现世的安乐。」
后者是受宗义影响者,「后者曾经研习经论,所以能循着经教和理论的途径,宣说基、道、果三者体系在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关于「宗义」一词的解释,还有如下的说法。《善明词义疏》说:『所谓“成就的极限”,就是借着经教和理论巧为宣讲而成立自宗的主张。因为此一主张,不能再向前跨越,所以就是极限。』于自心中,依据经教或理论而得以确定并承许的宗义,不会在其它的教理前放弃,所以称为『成就的极限』」。“成就的极限”藏文是「竹踏」,成就也就是成立的意思,由你的内心去肯定的极限。极限就是最后的结论。
这些说宗义者,他有可能最初的时候是经部宗,然后后来又变成唯识的说宗义者,也有可能他最初是唯识宗的说宗义者,那后来又变成是应成派的说宗义者。说宗义者,并不是说不能再往上提升了,他在思惟这些教理之后,心中会有一个最后的肯定,最后肯定的那一点是他依止为理论观点的根据,所以说他是那一宗的说宗义者,虽然是这一宗的说宗义者,他的心也可以再往上提升,成为另外一宗的说宗义者。今天讲到这里。
问题:先前提到道可以从了解智慧与方便两条道轨理解,配合三士道修行应如何分类
有无其它分类
回答:下士夫、中士夫、上士夫,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可以分成智慧、方便分的三士夫修行方式,下士道时有修智慧、方便,中士道时也有修智慧、方便,上士道时也是有修智慧、方便,三士道都有修智慧、方便,所以以此分类时可分为三种。另外的角度,无我有二种-粗品跟细品。法无我也可分二个-粗品跟细品,这样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分类。刚刚讲的是基道果的道,可以分类-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智慧、方便分配合三士道也可分三种,因为基上面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于道上才有智慧、方便分。所以结果时-成佛时有法身和色身。
问题:以智慧分来讲,分三个:粗、较细、细,粗是断除常的那份执实心,成为无常。较细者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譬如说补特伽罗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的,最细的是法,非由谛实所成。但在补特伽罗无我上有分粗细,法无我上也有分粗细,这四种配合刚才智慧分那三个应当如何来配合
回答:刚讲无常、无我、空性这三个来说,无常是属下士道时修,无我是属中士道时修,空性、空正见则是上士道时主要修的,这是他的分类。法无我有粗、细分,补特伽罗无我有粗、细,以这上面讲,补特伽罗无我粗、细,这二个都是属中士道的,法无我粗、细是属上士道讲智慧的。有的宗派,中士道…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