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义宝鬘 第一讲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2/05
今天开始讲授宗义宝鬘这部论的课程,这部论的作者三宝无畏,是属于果滂札仓的一位师长。这部论既不是很简洁,也不是很广,是属于较中等的,适合初级者来学习。有时候寺院里也会采用这本当教材,并不是完全的采用这本,有时候采用而已。
我们来学习宗义,讲到宗义,就讲到四部宗义,宗义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基、二谛、整个修习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又可以分方便分和智慧分,这是属于我们要了解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果位的三身是如何证得。这宗义的意义,可以看中文的第 31页,关于「宗义」一词的解释,指曾经研习经论,所以能循着经教和理论的途径,宣说基、道、果三者体系在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宗义」藏文「竹踏」,「竹」有成立、成就的意思,即要去获得、成就的这一点;「踏」就是边际,最终的边际。也就是你透过去看、去阅览众多的经教、经典、教化,然后又经过正理的观察,到最后你的心就会下某种决定,这种决定并不是用「量」来悟得的决定,而是你个人心中所感觉到,「就是这个样子」的这种决定。这种决定也不是像盖房子、或做一张桌子时决定要怎么做的方法,而是你心中下决定说:「我要前往佛地所要走的这条方便道,是要怎么走。」你自己做这样的决定。我们如果要前往佛地的话,必须要先去除心中的愚蒙,也就是你心中要对前往佛地的道路上,必须先生起证道,生起体悟才可以。
由于一般人,我们心中对于所要了知的对境,都愚蒙于对境的真实义,所以我们心会颠倒。如果将颠倒去除掉,将愚蒙去除掉,你心中就会生起一种了悟,那种了悟就是真正要前往佛地的这条正道。
这里看到「根、道、果」,藏文是「息、南、贼乌」,「息」事实上翻成「根」,会让我们误会,好像是它的根本,所以仁波切说这样会让我们误解,事实上「息」这个字,我们可以翻成「基」,但它并不是道的因,虽然是基,但它并不是后面这个道的因,而是我们心中所要面对的对境,我们心中所想的事物,或心中所想的法,上次在讲摄类学时,有讲到「所知、有、所量、成实、境、法」,这六个是同义词,就是指「息」。如果翻成「根」的话,我们会以为是根本,误成是道的因。
现在讲这个「息」,就是前面的根,原意是我们所说的「成实、所知、有、对境、所量、法」。我们如果在「基」的这个基础上来加以抉择的话,可分二个方面做抉择,一个是就世俗抉择,一个是就胜义抉择。世俗抉择会让我们了解世间一切都是依因而生起,或依缘而生起,或依名言而生起,也就会让我们了解依于某个而生起,这是就外在这一点而了解的。
宗义宝鬘讲解第 1页
如果就真实义、究竟的自性而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空性,法的内在,所以当我们在抉择「基」的时候,可以分世俗和胜义这二个方向来做抉择。如果我们对「基」世俗和胜义这二个方向的抉择能善为了知的话,我们就会对于世俗的方便分、胜义的智慧分生起体悟、证悟,会让我们了解到智慧和方便这二条道。
在抉择「基」时,对世俗加以了解,为何会生起方便分的体悟?比如说在下士道时,会了解到由恶因会生起恶果,对业果的取舍就会有所了解;中士道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原来要去除苦谛,必须要先断除集谛,要证得灭谛,必须要先知道谛;如果是上士道,也可以透过对世俗的了解,去了解到若珍爱他人,可以获得一切的功德,珍爱他人是一切功德的元素,也会了解到珍爱自己是一切衰损之门。所以这就是说如果对世俗了解的话,会生起方便分的体悟,用上中下士道来做譬喻。
在下士道时能生起方便分的体悟,因下士道时我们了解业果的取舍,何者该取、何者该舍,我们会了解什么是该去做的,或是不可以做的,也会引生出离的心。至于中士、上士道,就像刚才所说的,可以依着你对世俗的了解而生起对中士、上士道方便分的体悟。
就胜义上而言,是如何生起智慧分的体悟?我们要了解真实义,又可分为粗的和细的。光是在一个「基」上,要去了解基础上的真实义,又可分为粗分和细分。当我们思惟无常时,可以去除执常的心,这是属于最粗分的真实义的了解。稍微细一点的就是你去了解你所要了解的基础,它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的这一点,比如说补特伽罗我执成立的这一点,你就可以了解更细一点的真实义,你可以透过了解基础是不由自己方面成立,而来去除掉轮回的根本的这一点,这是稍微细一点。更细一点的是去了解这个基础不是谛实存在的这一点,这样可以破除掉烦恼、烦恼的习气、所知障。透过去了解「基」粗、细的真实义,可生起深、细智慧的领悟。
就上士道而言,最好的方便就是大悲心和世俗发心,最上等的智慧就是了解到这一切都是无谛实存在的空性这一点。所以说上士道在同样的这个基础上可以由世俗、胜义二方面来做了解,世俗分最好的是去了解大悲心和世俗发心,胜义分最好的是证真空慧。
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串习世俗和胜义这二方面,到最后我们就可以获得果位的色身和果位的法身,刚才我们说透过修学方便分的大悲心和世俗发心,最后我们就可以得佛果位的色身,也就是在修大悲心的过程,我们不断的在净罪集资,最后就获得佛的色身,而透过修学智慧分,到最后可以证得果位的法身。
所以「基」可分为世俗、胜义;「道」可分方便和智慧,「果」分色、法二身,故可以看到基、道、果这三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先对「基」分世俗和胜义二种,好好的了解的话,就会生起智慧分和方便分的证悟,
宗义宝鬘讲解第 2页
透过智慧分和方便分的串习,继续修学到最后会证得果位的色身和法身。
虽然四个宗派,他们同样都主张「基、道、果」,基是指世俗和胜义,道指方便和智慧,果指色法二身的安立,四个宗派都同样这样主张,可是他们在安立基的时候,各个都有不同的安立方式,道、果也是一样,由此而生出四个宗派。所以这四个宗派,他们都各自依着自己的主张,自己心中所想的而成立起来这个宗派,不是由证量来成立的,而是他们依着各自所认为的主张来建立起基、道、果。
这种建立的方式也不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不是说:「你的想法这样,我的想法这样」而成立,不是如此。而是他们各自去引用教法、教理、经教、正理来做靠山,各自引经据典来成立起他们的宗派,所以他们各自以各自心中的想法,然后又引经据典来建立起基、道、果。「基」的内涵是什么,加以串习就会生起内涵相续的道,到最后就会证得内涵相续的果。当然基不同的话,道和果就会不同,这是会有连带关系的。
譬如这四个宗派的基有分世俗和胜义,当他们讲到基的胜义时,主要是讲空性,然而四个宗派就是以自己所建立的见解去解释空性,这种主张会区分出粗的和细的空性见解,光是胜义这一点,这四个宗派就会形成粗和细的主张。
因不同根器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来学习这四个宗派的宗义时,就会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这胜义谛所指的就是空性,而粗分的胜义谛是什么?细分的胜义谛是什么?我们在学习这四个宗义时,就会有这个好处,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最究竟、最微细的空性是什么?
一般而言,我们心中对于所要了解的空性,好像已有一个想法,透过学习这四个宗派的宗义,因四个宗派对空性有不同的诠说,当我们学到时,会了解到我们所了解的空性,到底是到什么程度,当我们了解到这四个宗派的时候,可以自我了解到我们所了解的空性是什么程度,甚至我执是到什么程度,无明是什么,我们也可以了解到。
你去学四个宗派的宗义时,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我执是比较偏向毗婆沙宗所讲的我执或中观应成派所讲的我执,因为毗婆沙宗所讲的我执和中观应成派所讲的我执,他们粗、细的差异非常的大,所以学了四部宗派以后,就可以自我了解自己认知的我执是比较偏向那一个。所以学这四个宗派的宗义,可以让我们去认识到自己的程度,是到什么程度,比如刚才所说的我执。或是无我,也可以透过我们去学习这四个宗派的宗义,让我们了解到我们所了知的无我,到底是到什么程度?
接下来看 27页礼赞文,第一个部分是礼赞释迦能仁王,「稀有二资粮雪山,因悲融成水;汇于任运法身地,流出四宗河」;这一句主要是赞颂能仁王的,能仁王是随着大悲心而转,来圆满二种资粮-智慧和福德资粮,
宗义宝鬘讲解第 3页
也圆满了自他二利。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能仁王已经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如同雪山一般,非常皎白,没有一点点的黑点,黑芝麻许的染垢,或像喜玛拉雅山一样。
雪水融化流下来,怎么融化?因随着悲心而融化,所以雪水就流下来,流到那里?流到任运法身之地,也就是流下来的悲心在任运法身地当中旋转而流到大地,然后就融汇成四条河。雪山指佛已经圆满了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失,由悲而融成雪水,流到大地来,而形成四条河-就是四个宗派。
仁波切还引《中观根本慧论》最后一个偈颂:「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因与此意义相近,故引此偈颂。
请看文「佛业浪涛耸天际,外道愚畏惧;」是讲到这四个宗派的持有者是谁?就是不可思议的烂那陀所有这些古来的大论师,莲花戒论师等等,他们在弘扬佛的勋业,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时,将他比喻成浪涛一样耸入天际,也就是非常广泛的在做,他们的声誉非常的大,所以使得这些外道心生畏惧。
那时候烂那陀的论师,会跟外道论师做很多的辩论,透过这些辩论折败这些外道的论师,虽然折败这些外道的论师,可是心中无任何伤害他们的想法,透过辩论来呈现出他们心中的证悟,折败这些外道将他们引入正道当…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