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37

  ..续本文上一页六识的,而这里讲有一派是主张六识的,看起来就有点奇怪。

  请看文,「掺杂无二派也有两派:一派说六识,另一派说单一识。」作这

  宗义宝鬘讲解第 134页

  样的区分,我们也会觉得有点麻烦,因为这样的区分是我们无法承许的。因为能取所取等数派、半卵对开派和掺杂无二派等三派全部都是属于真相唯识派的,真相唯识派全部都是主张八识的,所以,这里又区分为一派主张八识、一派主张六识,甚至说一派主张六识、一派主张单一识,这样的区分有点奇怪,因为唯识派当中主张六识的是假相派而不是真相派。

  一般说来,主张单一识的,也就是主张只有意识的,这样的宗派在佛教当中是有的,可是,它却不是所谓的掺杂无二派。主张单一识的,应该是毗婆沙宗或经部宗当中的任何一个,因为真相唯识派会去破主张单一识的宗派。单一识就是只有意识,而没有眼识、耳识等等这一些。主张单一识的宗派说事实上只有意识而已,可是,当眼睛看到外境的时候,意识会转变成眼识,而在耳朵听到声音时,意识则会转变成耳识。主张单一识的宗派说:可以主张有六识,可是,真正只有意识而已,意识可以转变成眼耳鼻舌身等五识。

  主张单一识的宗派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只猴子被关在一个房间里面,房间里面有五个窗户,当你在东边的窗户叫这只猴子,猴子就跑到东边的窗户去,如果你在西边给牠食物吃,牠就跑到西边去。因此,这只猴子可以东西南北跑来跑去,而事实上只有一只猴子而已,你可以把牠取名为东边的猴子、西边的猴子等等。

  因为真相唯识派会去破主张单一识的宗派,所以,这边说掺杂无二派其中有一派主张单一识的观点,这是不太合理的。

  请看第八十页,「甲二、假相唯识派。假相唯识派分:有垢和无垢二派。有人说:『因为一派主张:心体受到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所以称为有垢派。另一派主张:心体丝毫不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所以称为无垢派。』」

  这里讲到,我们都是凡夫,在凡夫的心相续当中,都有很多的颠倒、错误的执持,我们会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以是为非或以非为是。为什么会有很多这些错误的颠倒执持呢?我们从宿世以来,因为受到补特伽罗我执和法我执这两个我执的无明习气沾染的关系,等于我们的心相续已经不是干净的了。因为这二我执沾染的关系,等于说我们的心识已经变脏了,变成跟无明一样是污秽的。就像一个容器装一些臭味道的东西,如果把这些臭味道的东西放在这个容器里很久,即使把这些臭味道的东西倒掉,再将这个容器洗干净,容器本身还是会存有这个臭味道。如果你再放其它东西进去,这些东西都会受到这个臭味道的影响,而变成先前那个臭味道了。我们的心识就像这样,受到无始以来二我执的无明所沾染,我们的心就不干净了。

  有垢派说我们心的体性已经受到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污染,所以,我们的心本身已经不干净了,心的体性也一样变成不干净了。无垢派说虽然我们的心受到无明习气等污秽的沾染,可是,心的体性却没有被沾染。有垢

  宗义宝鬘讲解第 135页

  派说心和心的体性都受到无明习气的沾染,无垢派则说心虽然受到无明习气的沾染,可是,心的体性并没有受到沾染。这两派看来,无垢派讲的是比较正确一点。因为我们如果透过努力修道的话,我们的心是可以远离这些染垢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的体性并没有被沾染之故。

  就像一滩浊水,也不是这个水本身就是污浊的,它只是暂时被污染而已,只要你把它放置久一点,水澄清的那一分跟污浊那一分就会分开。就像天空一样,天空只是暂时被云所遮蔽而已,并不是天空的体性本身就有这些云,所以,天空也会有离云的时候。

  我们的心就是被无明的染垢所沾染,所以,我们现在无法去悟得何为空性,无法了知前后世。可是,因为心的体性没有被无明的染垢所沾染,只要我们努力去修道,就会悟得空性及了知前后世。所以,我们应该要认同的是无垢派的主张。

  请看文,「也有说:『因为一派主张:佛地虽离无明,但仍有错觉,所以称为有垢派。另一派主张:佛地已离无明,也没有错觉,所以称为无垢派。』」假相派所分下来的有垢和无垢派,因为有两类说法,大家要抉择哪一个,自己去选择。

  就像经部宗一样,唯识宗也可以分为随教行和随理行的唯识宗。无著菩萨写了五部地论,这五部地论可以说是唯识宗不共的论著。五部地论就是《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跟随无著菩萨所写的五部地论而行的唯识宗,就称为随教行的唯识宗。《七部量论》是法称论师所写的,《七部量论》是唯识宗和经部宗共通的论著,随理行的唯识宗主要就是奉行法称论师所写的《七部量论》。如果以经部宗而言,就是随理行的经部宗,而唯识宗里则是随理行的唯识宗。《七部量论》当中,主要的有三部,其它四部可以说是这三部的支分。《七部量论》主要就是《释量论》、《量决定论》和《理滴论》,这三部是主体,而《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和《诤正理论》等四部则是支分。

  请看文,「三、释名。因为此派倡言:一切法只是心的体性而已,所以称为唯心宗或唯识宗。」也就是这一宗主张诸法唯心而已,也就是诸法皆是心所造的。

  唯识宗、唯心宗和瑜伽行派这三个名词是同义字。为什么这一派又被称为瑜伽行派呢?请看文,「又,此派从瑜伽行的观点确立修道的实践(次第),所以也称为瑜伽行派。」

  以上就是讲到唯识宗的定义、派别区分及释名。接着看主张的部分,也是分为基、道、果等三个科判。简而言之,基就是指二谛或四谛,道就是指方便和智慧,果就是指色身和法身。如果再推广解释的话,就会牵涉到境、有境、所缘和所断等等的主张。

  宗义宝鬘讲解第 136页

  请看文,「甲一、根的主张。」就是基的主张,基的主张就分为对境和有境。请看文,「(一)、境。唯识宗主张把一切所知概括为三性。」也就是一切所知全部涵盖在这三性当中,三性就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和遍计所执性。

  请看文,为们张为法是依他起,一切法性是圆成实,

  「因他主:一切有其余诸法是遍计所执。」他们主张一切有为法都摄于依他起性当中,这里的一切有为法就是指一切事物而言。一切空性都摄于圆成实性当中,一切法性、空性及胜义谛等都是同义词。除此之外的其它诸法,就都摄于遍计所执性当中,比如所知、有或无为虚空等等,都是摄于遍计所执,另外,虚空花、兔角等等也都属于遍计所执的范围。总而言之,一切有为法(事物)都是摄入在依他起性当中,而一切空性都摄入圆成实性当中,除此之外,其它不管是有的或无的,都是摄入在遍计所执性当中。

  当人家讲到唯识宗是怎么划分一切所知的,你就应该说唯识宗是把一切所知摄入三性当中,三性就是依他起、圆成实和遍计所执性。再详细一点说,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摄入在依他起,一切空性都摄入在圆成实,除此之外的其余诸法都摄入在遍计所执性当中。

  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有共同的主张,也就是一切诸法都是由自己方面存在(成立)的,或是说由自相存在的。上次讲的《中观宝鬘》则是完全站在应成派的观点讲的,并不会讲到诸法是有自相存在、自性存在或自己方面存在的。可是,我们现在讲的是唯识宗,唯识宗就会提到这一些。

  请看第八十一页,「虽然唯识宗主张:这三种法都是『自成的』、『以自性而存在的』;然而(若论其)是否真实存在,则这三者便有差别。」唯识宗说遍计所执并非真实存在的,非谛实存在的,而依他起和圆成实都是谛实存在的、真实存在的。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依他起性的法都是真实存在的,圆成实性的法也是真实存在的,而遍计所执性之法则是非真实存在的。

  在佛陀转第三*轮的时候,所宣说的法就是属于唯识宗的法。在佛陀的第三*轮当中,就清楚明白地讲到一切有为法都是依他起性的、一切空性都是圆成实及一切其余诸法都是遍计所执,很清楚明白地讲到这三性。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唯识宗分为五派,粗的而言分为两派,细的而言则分为五派,也就是真相唯识派分为三派,就是能取所取等数派、半卵对开派和掺杂无二派,而假相派则分为有垢和无垢两派,唯识宗总共可以分为这五派。这五派当中的任何一派,都共通承许这三性,而且主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法是真实存在的,而遍计所执性之法则是非真实存在的。

  简而言之,何为事物呢?也就是依于因缘而存在的法就称为事物,凡是不依于因缘而存在的法就是常法。为什么依于因缘而存在的称为事物且

  宗义宝鬘讲解第 137页

  被摄入依他起性当中呢?因为依他起的意思就是随他转的意思,因为它必须要仰赖于其它的因和缘才能够存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称事物是依他起性的缘故。至于依其它因缘而存在的法称为事物,这样的主张,即使中观宗应成派和自续派也是这样承许的。这里面并没有讲到依他起性的定义,依他起性的定义也就是依于其它因缘而存在的法。

  请看文,「凡于胜义上不存在,而以概念性质存在的法,就是遍计所执的定义。」遍计所执性,在胜义上而言,它是不存在的,可是,在执这个对境的分别心上,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这里说「而以概念性质存在」,概念性质在藏文就是分别心,在分别心上它是存在的,在分别心上存在的法就是遍计所执性的法。

  请看文,「它分两类:假立名言遍计所执与不得义相遍计所执。」简而言之,一个是有,一个是无。因为遍计所执涵盖着有的法和无的(不存在),假立名言遍计所执性的法是有的法,不得义相遍计所执的法是无的。

  请看文,「前者如所知,后者如(人、法)两种我。」前者就是指假立名言…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