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識的,而這裏講有一派是主張六識的,看起來就有點奇怪。
請看文,「摻雜無二派也有兩派:一派說六識,另一派說單一識。」作這
宗義寶鬘講解第 134頁
樣的區分,我們也會覺得有點麻煩,因爲這樣的區分是我們無法承許的。因爲能取所取等數派、半卵對開派和摻雜無二派等叁派全部都是屬于真相唯識派的,真相唯識派全部都是主張八識的,所以,這裏又區分爲一派主張八識、一派主張六識,甚至說一派主張六識、一派主張單一識,這樣的區分有點奇怪,因爲唯識派當中主張六識的是假相派而不是真相派。
一般說來,主張單一識的,也就是主張只有意識的,這樣的宗派在佛教當中是有的,可是,它卻不是所謂的摻雜無二派。主張單一識的,應該是毗婆沙宗或經部宗當中的任何一個,因爲真相唯識派會去破主張單一識的宗派。單一識就是只有意識,而沒有眼識、耳識等等這一些。主張單一識的宗派說事實上只有意識而已,可是,當眼睛看到外境的時候,意識會轉變成眼識,而在耳朵聽到聲音時,意識則會轉變成耳識。主張單一識的宗派說:可以主張有六識,可是,真正只有意識而已,意識可以轉變成眼耳鼻舌身等五識。
主張單一識的宗派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只猴子被關在一個房間裏面,房間裏面有五個窗戶,當你在東邊的窗戶叫這只猴子,猴子就跑到東邊的窗戶去,如果你在西邊給牠食物吃,牠就跑到西邊去。因此,這只猴子可以東西南北跑來跑去,而事實上只有一只猴子而已,你可以把牠取名爲東邊的猴子、西邊的猴子等等。
因爲真相唯識派會去破主張單一識的宗派,所以,這邊說摻雜無二派其中有一派主張單一識的觀點,這是不太合理的。
請看第八十頁,「甲二、假相唯識派。假相唯識派分:有垢和無垢二派。有人說:『因爲一派主張:心體受到無明習氣的垢穢所染汙,所以稱爲有垢派。另一派主張:心體絲毫不受無明習氣的垢穢所染汙,所以稱爲無垢派。』」
這裏講到,我們都是凡夫,在凡夫的心相續當中,都有很多的顛倒、錯誤的執持,我們會以無爲有、以有爲無、以是爲非或以非爲是。爲什麼會有很多這些錯誤的顛倒執持呢?我們從宿世以來,因爲受到補特伽羅我執和法我執這兩個我執的無明習氣沾染的關系,等于我們的心相續已經不是幹淨的了。因爲這二我執沾染的關系,等于說我們的心識已經變髒了,變成跟無明一樣是汙穢的。就像一個容器裝一些臭味道的東西,如果把這些臭味道的東西放在這個容器裏很久,即使把這些臭味道的東西倒掉,再將這個容器洗幹淨,容器本身還是會存有這個臭味道。如果你再放其它東西進去,這些東西都會受到這個臭味道的影響,而變成先前那個臭味道了。我們的心識就像這樣,受到無始以來二我執的無明所沾染,我們的心就不幹淨了。
有垢派說我們心的體性已經受到無明習氣的垢穢所汙染,所以,我們的心本身已經不幹淨了,心的體性也一樣變成不幹淨了。無垢派說雖然我們的心受到無明習氣等汙穢的沾染,可是,心的體性卻沒有被沾染。有垢
宗義寶鬘講解第 135頁
派說心和心的體性都受到無明習氣的沾染,無垢派則說心雖然受到無明習氣的沾染,可是,心的體性並沒有受到沾染。這兩派看來,無垢派講的是比較正確一點。因爲我們如果透過努力修道的話,我們的心是可以遠離這些染垢的,這是因爲我們的心的體性並沒有被沾染之故。
就像一灘濁水,也不是這個水本身就是汙濁的,它只是暫時被汙染而已,只要你把它放置久一點,水澄清的那一分跟汙濁那一分就會分開。就像天空一樣,天空只是暫時被雲所遮蔽而已,並不是天空的體性本身就有這些雲,所以,天空也會有離雲的時候。
我們的心就是被無明的染垢所沾染,所以,我們現在無法去悟得何爲空性,無法了知前後世。可是,因爲心的體性沒有被無明的染垢所沾染,只要我們努力去修道,就會悟得空性及了知前後世。所以,我們應該要認同的是無垢派的主張。
請看文,「也有說:『因爲一派主張:佛地雖離無明,但仍有錯覺,所以稱爲有垢派。另一派主張:佛地已離無明,也沒有錯覺,所以稱爲無垢派。』」假相派所分下來的有垢和無垢派,因爲有兩類說法,大家要抉擇哪一個,自己去選擇。
就像經部宗一樣,唯識宗也可以分爲隨教行和隨理行的唯識宗。無著菩薩寫了五部地論,這五部地論可以說是唯識宗不共的論著。五部地論就是《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跟隨無著菩薩所寫的五部地論而行的唯識宗,就稱爲隨教行的唯識宗。《七部量論》是法稱論師所寫的,《七部量論》是唯識宗和經部宗共通的論著,隨理行的唯識宗主要就是奉行法稱論師所寫的《七部量論》。如果以經部宗而言,就是隨理行的經部宗,而唯識宗裏則是隨理行的唯識宗。《七部量論》當中,主要的有叁部,其它四部可以說是這叁部的支分。《七部量論》主要就是《釋量論》、《量決定論》和《理滴論》,這叁部是主體,而《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和《诤正理論》等四部則是支分。
請看文,「叁、釋名。因爲此派倡言:一切法只是心的體性而已,所以稱爲唯心宗或唯識宗。」也就是這一宗主張諸法唯心而已,也就是諸法皆是心所造的。
唯識宗、唯心宗和瑜伽行派這叁個名詞是同義字。爲什麼這一派又被稱爲瑜伽行派呢?請看文,「又,此派從瑜伽行的觀點確立修道的實踐(次第),所以也稱爲瑜伽行派。」
以上就是講到唯識宗的定義、派別區分及釋名。接著看主張的部分,也是分爲基、道、果等叁個科判。簡而言之,基就是指二谛或四谛,道就是指方便和智慧,果就是指色身和法身。如果再推廣解釋的話,就會牽涉到境、有境、所緣和所斷等等的主張。
宗義寶鬘講解第 136頁
請看文,「甲一、根的主張。」就是基的主張,基的主張就分爲對境和有境。請看文,「(一)、境。唯識宗主張把一切所知概括爲叁性。」也就是一切所知全部涵蓋在這叁性當中,叁性就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和遍計所執性。
請看文,爲們張爲法是依他起,一切法性是圓成實,
「因他主:一切有其余諸法是遍計所執。」他們主張一切有爲法都攝于依他起性當中,這裏的一切有爲法就是指一切事物而言。一切空性都攝于圓成實性當中,一切法性、空性及勝義谛等都是同義詞。除此之外的其它諸法,就都攝于遍計所執性當中,比如所知、有或無爲虛空等等,都是攝于遍計所執,另外,虛空花、兔角等等也都屬于遍計所執的範圍。總而言之,一切有爲法(事物)都是攝入在依他起性當中,而一切空性都攝入圓成實性當中,除此之外,其它不管是有的或無的,都是攝入在遍計所執性當中。
當人家講到唯識宗是怎麼劃分一切所知的,你就應該說唯識宗是把一切所知攝入叁性當中,叁性就是依他起、圓成實和遍計所執性。再詳細一點說,就是一切有爲法都攝入在依他起,一切空性都攝入在圓成實,除此之外的其余諸法都攝入在遍計所執性當中。
唯識宗和中觀自續派有共同的主張,也就是一切諸法都是由自己方面存在(成立)的,或是說由自相存在的。上次講的《中觀寶鬘》則是完全站在應成派的觀點講的,並不會講到諸法是有自相存在、自性存在或自己方面存在的。可是,我們現在講的是唯識宗,唯識宗就會提到這一些。
請看第八十一頁,「雖然唯識宗主張:這叁種法都是『自成的』、『以自性而存在的』;然而(若論其)是否真實存在,則這叁者便有差別。」唯識宗說遍計所執並非真實存在的,非谛實存在的,而依他起和圓成實都是谛實存在的、真實存在的。簡而言之,就是一切依他起性的法都是真實存在的,圓成實性的法也是真實存在的,而遍計所執性之法則是非真實存在的。
在佛陀轉第叁*輪的時候,所宣說的法就是屬于唯識宗的法。在佛陀的第叁*輪當中,就清楚明白地講到一切有爲法都是依他起性的、一切空性都是圓成實及一切其余諸法都是遍計所執,很清楚明白地講到這叁性。
到此爲止,我們已經知道唯識宗分爲五派,粗的而言分爲兩派,細的而言則分爲五派,也就是真相唯識派分爲叁派,就是能取所取等數派、半卵對開派和摻雜無二派,而假相派則分爲有垢和無垢兩派,唯識宗總共可以分爲這五派。這五派當中的任何一派,都共通承許這叁性,而且主張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的法是真實存在的,而遍計所執性之法則是非真實存在的。
簡而言之,何爲事物呢?也就是依于因緣而存在的法就稱爲事物,凡是不依于因緣而存在的法就是常法。爲什麼依于因緣而存在的稱爲事物且
宗義寶鬘講解第 137頁
被攝入依他起性當中呢?因爲依他起的意思就是隨他轉的意思,因爲它必須要仰賴于其它的因和緣才能夠存在,這就是我們爲什麼稱事物是依他起性的緣故。至于依其它因緣而存在的法稱爲事物,這樣的主張,即使中觀宗應成派和自續派也是這樣承許的。這裏面並沒有講到依他起性的定義,依他起性的定義也就是依于其它因緣而存在的法。
請看文,「凡于勝義上不存在,而以概念性質存在的法,就是遍計所執的定義。」遍計所執性,在勝義上而言,它是不存在的,可是,在執這個對境的分別心上,它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這裏說「而以概念性質存在」,概念性質在藏文就是分別心,在分別心上它是存在的,在分別心上存在的法就是遍計所執性的法。
請看文,「它分兩類:假立名言遍計所執與不得義相遍計所執。」簡而言之,一個是有,一個是無。因爲遍計所執涵蓋著有的法和無的(不存在),假立名言遍計所執性的法是有的法,不得義相遍計所執的法是無的。
請看文,「前者如所知,後者如(人、法)兩種我。」前者就是指假立名言…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