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是,他们共通的主张就是诸法是唯心造的,与心体性异的法一个也没有。另外一个共通的主张,就是把诸法约摄为三性,也就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及遍计所执性。他们主张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全部都是谛实存在的,而遍计所执性则是无谛实存在的。
刚刚说唯识宗主张一切所知可以区分成依他起、圆成实和遍计所执等三性。另外,一切所知也可以分为二谛,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后者的这种区分方法,从先前的毗婆沙宗乃至于之后的中观宗,全部都是作这样的区分的,在四个宗派当中,没有任何一宗说一切所知是不为二谛所摄的。
虽然他们共同主张一切所知区分成世俗和胜义二谛,可是,如果就二谛加以解说时,这四个宗派的解说方式又都不同。以世俗谛来说,毗婆沙宗说:如果那个法被破坏之后,心会舍弃那个法,那个法就称为世俗谛的法。如果那个法没办法被破坏,或是在破坏之后,心仍然不会舍弃这个法,那个法就称为胜义谛。经部宗则说:凡是有作用之法称为胜义谛之法,无作用之法则称为世俗谛之法。
接着看唯识宗是如何解释二谛,请看八十一页,「又,所知分为两类:世俗谛、胜义谛。以观察思择名言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他作这样的主张,跟中观应成派还蛮相似的。
我们先讲量,四个宗派全部都主张量可以分为现量和比量,量又可以分为两种量,就是这里说的思择名言的理智量和思择胜义的理智量。这里解说的词句比较长了一点,简而言之,就是思择名言的量和思择胜义的量。
简单来说,所知当中的一切法,比如瓶子、柱子、无为虚空,这些世俗的法也可以称为名言上的法。如果是空性,则是胜义上的法。空性与胜义谛的法是同义词,非空性的法与名言上的法是同义词。如果去思择非空性的其它法,比如瓶子、柱子、无为虚空等等法,去思择的这个量就称为思择名言量。如果去思择空性的这个量,就可以称为思择胜义的量。所以,量可以分为思择名言的量和思择胜义的量。
非空性的其它诸法就称为世俗谛之法,去思择名言的量所缘得的对境(这里的缘得就是证得的意思),就是世俗谛。空性与胜义谛同义,思择胜义的量,所证得的空性就是胜义谛。
比如持瓶子的眼识是思择名言的量,持瓶子的眼识可以证得的是瓶子,它所缘取的就是这个瓶子,由于这个瓶子是持瓶子的眼识所缘得的,所以,这个瓶子可以说是思择名言量所缘得的对境,这个瓶子就是世俗谛。诸法
宗义宝鬘讲解第 142页
上皆有它的空性,以思择胜义的量去缘取瓶子上的空性时,所缘的对境,就是瓶子上的空性,不是瓶子。而去证得瓶子上的空性的这个慧,就不可以称为思择名言的量,它是思择胜义的量。由于瓶子上的空性是去证得瓶子上的空性的量所缘得的对境,所以,瓶子上的空性是思择胜义量所缘的对境。简而言之,去证得瓶子、柱子等种种事物的量,就称为思择名言的量,而去证得这些事物上的空性智慧,就是思择胜义的量。
这里说的证得、缘得、取得或是在上面获得决定,这些都是同义词。凡是以思择名言的量去证得的法,全部都是世俗谛的法,如果是以思择胜义的量去缘得或证得的法,全部都是胜义谛的法。
请看文,「『虚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是同义词。」前面讲过三性,当中的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两者是世俗谛,而圆成实性和胜义谛是同义词。简而言之,圆成实性、空性和胜义谛三者是同义词。
请看文,「以观察思择胜义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胜义谛的定义。『空性』、『法性』、『成圆实』、『胜义谛』、『真际』、『真如』都是同义词。」不只唯识宗主张这些是同义词,自续派和应成派也是同样的主张。至于胜义谛的定义,自续派和应成派也都是这样的主张。简而言之,任何法都可安立去证得该法的量,证得空性的量有现量和比量,凡是证得空性的量,不管是现量或比量,都可以称为思择胜义的理智量。凡是证得非空性之法的量,也可以称为思择名言的量。这样的安立,无论是唯识宗、自续派和应成派都一样。另外还有一种量,他们称为思择究竟之量,这和思择胜义之量可以说是同义词。
请看文,「凡是胜义谛,皆以自相而存在;然而世俗谛则不一定皆以自相而存在。」世俗谛分为自性相存在和自性相不存在,依他起性是自性相成立的,遍计所执性则是自性相不成立的。简而言之,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以自相而存在所周遍,遍计所执性则是以自相不存在所周遍。
请看文,「又,凡是假法,不一定皆虚假地存在,因为依他起虽是假法,然而(在经验界)却真实地存在。」也就是虚假不一定是虚假存在,比如依他起性,它是世俗谛的法,所以是虚假法,可是,它是虚假不存在的,是谛实存在。前面曾说过谛实存在和谛实不存在的名相,这里说的则是虚假存在和虚假不存在,因为世俗谛、虚假和名言谛是同义词。为什么说依他起性是虚假而虚假不存在呢?因为它是谛实存在的。
请看文,「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自续派对于『三时』和『无遮』的安立方式都是相同的。」另外,毗婆沙宗和应成派的安立方式又不一样了。
请看文,「唯识宗主张:色等五尘不成其为外境,因为五尘是借着阿赖耶识中不共业熏习所成的习气之力,从内识的体性上生起的。」色等五尘不是外境,因为它与内识体性是一。我们去追究一个补特伽罗,到最究竟处
宗义宝鬘讲解第 143页
就是阿赖耶识,由于我们前世串习色声香味触等法,依着这个串习,到了后世就会见到色声香味触等法,而且更进一步会去造业。他们说习气放在阿赖耶识上,到了后世,这个习气就醒觉过来,其中的一分就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也就会显现出它的相,另外一分就成为能见到色声香味触的识。唯识宗说色声香味触五尘是由阿赖耶识上的习气所现起的,所以,主张色等五尘不成其为外境。
真相派说习气是放在阿赖耶识,假相派则说习气是放在意识,可是,习气醒觉时分为上述两分的主张是相同的。假相唯识派的主张跟中观瑜伽行自续派的主张是一样的,这两派都共同主张不承许有外境,而且,他们也同样不承许有阿赖耶识。
此处所说:我们造了业之后,习气放在阿赖耶识上,而放在阿赖耶识上的习气是有各种不同的。讲到业主要分为两类,就是能引业和能满业,能引业就是会主导我们来世投生何处的业,能满业就是投生之后会影响那一生受用的大小或是否长寿关键的业。就我们这一世而言,我们现在看到的色、听到的声或尝到的味道等等,都是我们前世已经造了业,而这些业的习气就放在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的习气苏醒,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色、听到声或尝到味道等等。
请看文,「真相唯识派主张:色等五尘虽非外境,但仍可成立其为立体物象。」立体物象就是粗分的外境。「假相唯识派主张:若五尘是立体物象,则必为外境;故不能成立其为立体物象。」以上就是境的主张,接着看有境的主张。
我们讲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主要是讲佛陀的初转*轮,讲唯识宗则是讲第三个*轮,中观宗的自续和应成派主要是讲第二个*轮的内容。佛已经亲口宣说了三个*轮的内容,我们如果要全部引述的话,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繁复,反而不容易了解。因此,这里只提出重点来讲。佛已经在很久以前就讲过:我们如果随着这些宗派所说来修行的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
我们如果要立第三*轮主要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就应该说: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谛实存在的,而遍计所执则是非谛实存在的。除非我们能了解佛作这些不同宣说的密意,如果光从字面去看各宗的主张,是会觉得很奇怪的,因为佛真的亲口讲过无外境存在。就是因为佛有亲口讲过,所以,唯识宗全部都承许无外境这一点。
假相唯识派说五尘并不是粗分的外境,因为如果是粗分的外境的话,它必成为外境,可是,佛已讲过无外境存在,所以,假相唯识派主张五尘不是粗分的外境,他们不承许五尘为立体物象(粗分的外境)。
真相唯识派说色等五尘虽然不是外境,可是,它有它的粗分那一点在。
宗义宝鬘讲解第 144页
假相派主张,虽然五尘不是粗分的外境,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粗分的外境,就是因为我们被无明所蒙蔽、影响的关系,所以,我们会看到粗分的外境。
真相唯识派和假相唯识派之间的差别,就完全在于有没有主张被无明所沾染,如果承许被无明所沾染而看到外境的,那就是假相派,如果不承许被无明所沾染而能看到外境的,那就是真相派。
我们见到色的眼识被无明所影响,因此就会以无为有,事实上没有这个色,却认为它有。比如我们如果患了眼疾,把雪山看成蓝色。又如我们的眼根被魔术师所施的咒语所迷惑而看到马,如果魔术师在这一只笔上面施咒语,我们看的观众也会受那个咒语的影响,被那个咒语所沾染,所以,我们眼识当中就会现出马的形象,就像看到这一只笔变成马。我们也一样从过去世就已经种下以外境为实有的习气,而且又有粗分外境的习气,因此,我们就会见到外色。所种下的这些外境的习气会影响我们的识,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外境时,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外境是实有的,会见到粗分的外境,而且会认为这个外境是谛实存在的。我们说无明习气去沾染我们的识,就是这样的。
就像一个油罐装油装久了之后,虽然把油倒掉了,可是没有洗,那个容器里面还是会有油的味道。如果你再把饮料或食物放入这个器皿当中,饮料或食物也都会有那个容器的味道。就像一个小孩,本来是很认真学习的,后来他结交了不好的朋友,接着他就会变成不用功学习,这就是受到坏朋友的沾染。被沾染或被影响这样的词句,我们很常使用到,无明习气去沾染我心识的方式,就像上面所说。
接着看有境,…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