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是,他們共通的主張就是諸法是唯心造的,與心體性異的法一個也沒有。另外一個共通的主張,就是把諸法約攝爲叁性,也就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及遍計所執性。他們主張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全部都是谛實存在的,而遍計所執性則是無谛實存在的。
剛剛說唯識宗主張一切所知可以區分成依他起、圓成實和遍計所執等叁性。另外,一切所知也可以分爲二谛,就是世俗谛和勝義谛。後者的這種區分方法,從先前的毗婆沙宗乃至于之後的中觀宗,全部都是作這樣的區分的,在四個宗派當中,沒有任何一宗說一切所知是不爲二谛所攝的。
雖然他們共同主張一切所知區分成世俗和勝義二谛,可是,如果就二谛加以解說時,這四個宗派的解說方式又都不同。以世俗谛來說,毗婆沙宗說:如果那個法被破壞之後,心會舍棄那個法,那個法就稱爲世俗谛的法。如果那個法沒辦法被破壞,或是在破壞之後,心仍然不會舍棄這個法,那個法就稱爲勝義谛。經部宗則說:凡是有作用之法稱爲勝義谛之法,無作用之法則稱爲世俗谛之法。
接著看唯識宗是如何解釋二谛,請看八十一頁,「又,所知分爲兩類:世俗谛、勝義谛。以觀察思擇名言的理智量緣得之境,就是世俗谛的定義。」他作這樣的主張,跟中觀應成派還蠻相似的。
我們先講量,四個宗派全部都主張量可以分爲現量和比量,量又可以分爲兩種量,就是這裏說的思擇名言的理智量和思擇勝義的理智量。這裏解說的詞句比較長了一點,簡而言之,就是思擇名言的量和思擇勝義的量。
簡單來說,所知當中的一切法,比如瓶子、柱子、無爲虛空,這些世俗的法也可以稱爲名言上的法。如果是空性,則是勝義上的法。空性與勝義谛的法是同義詞,非空性的法與名言上的法是同義詞。如果去思擇非空性的其它法,比如瓶子、柱子、無爲虛空等等法,去思擇的這個量就稱爲思擇名言量。如果去思擇空性的這個量,就可以稱爲思擇勝義的量。所以,量可以分爲思擇名言的量和思擇勝義的量。
非空性的其它諸法就稱爲世俗谛之法,去思擇名言的量所緣得的對境(這裏的緣得就是證得的意思),就是世俗谛。空性與勝義谛同義,思擇勝義的量,所證得的空性就是勝義谛。
比如持瓶子的眼識是思擇名言的量,持瓶子的眼識可以證得的是瓶子,它所緣取的就是這個瓶子,由于這個瓶子是持瓶子的眼識所緣得的,所以,這個瓶子可以說是思擇名言量所緣得的對境,這個瓶子就是世俗谛。諸法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2頁
上皆有它的空性,以思擇勝義的量去緣取瓶子上的空性時,所緣的對境,就是瓶子上的空性,不是瓶子。而去證得瓶子上的空性的這個慧,就不可以稱爲思擇名言的量,它是思擇勝義的量。由于瓶子上的空性是去證得瓶子上的空性的量所緣得的對境,所以,瓶子上的空性是思擇勝義量所緣的對境。簡而言之,去證得瓶子、柱子等種種事物的量,就稱爲思擇名言的量,而去證得這些事物上的空性智慧,就是思擇勝義的量。
這裏說的證得、緣得、取得或是在上面獲得決定,這些都是同義詞。凡是以思擇名言的量去證得的法,全部都是世俗谛的法,如果是以思擇勝義的量去緣得或證得的法,全部都是勝義谛的法。
請看文,「『虛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是同義詞。」前面講過叁性,當中的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兩者是世俗谛,而圓成實性和勝義谛是同義詞。簡而言之,圓成實性、空性和勝義谛叁者是同義詞。
請看文,「以觀察思擇勝義的理智量緣得之境,就是勝義谛的定義。『空性』、『法性』、『成圓實』、『勝義谛』、『真際』、『真如』都是同義詞。」不只唯識宗主張這些是同義詞,自續派和應成派也是同樣的主張。至于勝義谛的定義,自續派和應成派也都是這樣的主張。簡而言之,任何法都可安立去證得該法的量,證得空性的量有現量和比量,凡是證得空性的量,不管是現量或比量,都可以稱爲思擇勝義的理智量。凡是證得非空性之法的量,也可以稱爲思擇名言的量。這樣的安立,無論是唯識宗、自續派和應成派都一樣。另外還有一種量,他們稱爲思擇究竟之量,這和思擇勝義之量可以說是同義詞。
請看文,「凡是勝義谛,皆以自相而存在;然而世俗谛則不一定皆以自相而存在。」世俗谛分爲自性相存在和自性相不存在,依他起性是自性相成立的,遍計所執性則是自性相不成立的。簡而言之,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以自相而存在所周遍,遍計所執性則是以自相不存在所周遍。
請看文,「又,凡是假法,不一定皆虛假地存在,因爲依他起雖是假法,然而(在經驗界)卻真實地存在。」也就是虛假不一定是虛假存在,比如依他起性,它是世俗谛的法,所以是虛假法,可是,它是虛假不存在的,是谛實存在。前面曾說過谛實存在和谛實不存在的名相,這裏說的則是虛假存在和虛假不存在,因爲世俗谛、虛假和名言谛是同義詞。爲什麼說依他起性是虛假而虛假不存在呢?因爲它是谛實存在的。
請看文,「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自續派對于『叁時』和『無遮』的安立方式都是相同的。」另外,毗婆沙宗和應成派的安立方式又不一樣了。
請看文,「唯識宗主張:色等五塵不成其爲外境,因爲五塵是借著阿賴耶識中不共業熏習所成的習氣之力,從內識的體性上生起的。」色等五塵不是外境,因爲它與內識體性是一。我們去追究一個補特伽羅,到最究竟處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3頁
就是阿賴耶識,由于我們前世串習色聲香味觸等法,依著這個串習,到了後世就會見到色聲香味觸等法,而且更進一步會去造業。他們說習氣放在阿賴耶識上,到了後世,這個習氣就醒覺過來,其中的一分就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也就會顯現出它的相,另外一分就成爲能見到色聲香味觸的識。唯識宗說色聲香味觸五塵是由阿賴耶識上的習氣所現起的,所以,主張色等五塵不成其爲外境。
真相派說習氣是放在阿賴耶識,假相派則說習氣是放在意識,可是,習氣醒覺時分爲上述兩分的主張是相同的。假相唯識派的主張跟中觀瑜伽行自續派的主張是一樣的,這兩派都共同主張不承許有外境,而且,他們也同樣不承許有阿賴耶識。
此處所說:我們造了業之後,習氣放在阿賴耶識上,而放在阿賴耶識上的習氣是有各種不同的。講到業主要分爲兩類,就是能引業和能滿業,能引業就是會主導我們來世投生何處的業,能滿業就是投生之後會影響那一生受用的大小或是否長壽關鍵的業。就我們這一世而言,我們現在看到的色、聽到的聲或嘗到的味道等等,都是我們前世已經造了業,而這些業的習氣就放在阿賴耶識,因爲阿賴耶識的習氣蘇醒,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色、聽到聲或嘗到味道等等。
請看文,「真相唯識派主張:色等五塵雖非外境,但仍可成立其爲立體物象。」立體物象就是粗分的外境。「假相唯識派主張:若五塵是立體物象,則必爲外境;故不能成立其爲立體物象。」以上就是境的主張,接著看有境的主張。
我們講毗婆沙宗和經部宗,主要是講佛陀的初轉*輪,講唯識宗則是講第叁個*輪,中觀宗的自續和應成派主要是講第二個*輪的內容。佛已經親口宣說了叁個*輪的內容,我們如果要全部引述的話,可能就會變得非常繁複,反而不容易了解。因此,這裏只提出重點來講。佛已經在很久以前就講過:我們如果隨著這些宗派所說來修行的話,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
我們如果要立第叁*輪主要所說的內容是什麼,就應該說: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谛實存在的,而遍計所執則是非谛實存在的。除非我們能了解佛作這些不同宣說的密意,如果光從字面去看各宗的主張,是會覺得很奇怪的,因爲佛真的親口講過無外境存在。就是因爲佛有親口講過,所以,唯識宗全部都承許無外境這一點。
假相唯識派說五塵並不是粗分的外境,因爲如果是粗分的外境的話,它必成爲外境,可是,佛已講過無外境存在,所以,假相唯識派主張五塵不是粗分的外境,他們不承許五塵爲立體物象(粗分的外境)。
真相唯識派說色等五塵雖然不是外境,可是,它有它的粗分那一點在。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4頁
假相派主張,雖然五塵不是粗分的外境,可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粗分的外境,就是因爲我們被無明所蒙蔽、影響的關系,所以,我們會看到粗分的外境。
真相唯識派和假相唯識派之間的差別,就完全在于有沒有主張被無明所沾染,如果承許被無明所沾染而看到外境的,那就是假相派,如果不承許被無明所沾染而能看到外境的,那就是真相派。
我們見到色的眼識被無明所影響,因此就會以無爲有,事實上沒有這個色,卻認爲它有。比如我們如果患了眼疾,把雪山看成藍色。又如我們的眼根被魔術師所施的咒語所迷惑而看到馬,如果魔術師在這一只筆上面施咒語,我們看的觀衆也會受那個咒語的影響,被那個咒語所沾染,所以,我們眼識當中就會現出馬的形象,就像看到這一只筆變成馬。我們也一樣從過去世就已經種下以外境爲實有的習氣,而且又有粗分外境的習氣,因此,我們就會見到外色。所種下的這些外境的習氣會影響我們的識,當我們的眼睛看到外境時,我們就會認爲這個外境是實有的,會見到粗分的外境,而且會認爲這個外境是谛實存在的。我們說無明習氣去沾染我們的識,就是這樣的。
就像一個油罐裝油裝久了之後,雖然把油倒掉了,可是沒有洗,那個容器裏面還是會有油的味道。如果你再把飲料或食物放入這個器皿當中,飲料或食物也都會有那個容器的味道。就像一個小孩,本來是很認真學習的,後來他結交了不好的朋友,接著他就會變成不用功學習,這就是受到壞朋友的沾染。被沾染或被影響這樣的詞句,我們很常使用到,無明習氣去沾染我心識的方式,就像上面所說。
接著看有境,…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