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處又可以分爲隨教行的行者和隨理行的行者。隨教行的行者主要是依循《解深密經》和無著菩薩的《五地論》,《解深密經》是佛在第叁*輪所講的,佛的最後一個*輪主要就是轉動《解深密經》這一個*輪。彌勒菩薩根據最後一個*輪,寫了叁部論,就是《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和《經莊嚴論》。其中《辨中邊論》和《辨法法性論》兩部主要是诠說唯識宗的見解部分,《經莊嚴論》主要是诠釋見解和行持兩個方面。無著菩薩追隨彌勒菩薩,也寫了《五地論》,比如《菩薩地》、《聲聞地》等等。世親菩薩也追隨著無著菩薩,甚至更解釋了彌勒菩薩所解釋的《辨中邊論》及《經莊嚴論》,所以,他寫了《辨中邊論論釋》和《經莊嚴論論釋》。依循著這個傳承而行的行者,就稱爲隨教行的行者。
另外,陳那論師也寫了很多相關的《量論》,這些《量論》主要是來诠釋第叁*輪的一些量論。陳那論師的弟子法稱論師也是追隨著第叁個*輪而作解說,寫了七部《量論》。他們最主要是追隨著正理、邏輯而行的,所以,這一派就稱爲隨理行,這些行者就稱爲隨理行的唯識宗。
隨教行的行者承許有阿賴耶識,而隨理行的行者則不承許阿賴耶識。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5頁
如此看來,真相唯識派可以說就是隨教行的,假相唯識派就可以稱爲隨理行。雖然剛才說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在寫那麼多《量論》時,主要是诠釋第叁*輪的意義,可是,他們也有配合起第一個*輪來作解釋。在诠釋第一個*輪的時候,他們就是如同第一個*輪所要诠說的意義如理如法的去解說。雖然他們所诠釋的這些量的道理也可以诠釋到第二*輪的,可是,如果是就佛真正在第二*輪所要闡釋的意義而言,他們所寫的《量論》的意義和第二個*輪就不是很配合,因此,把他們所寫的這些《量論》歸類到第叁個*輪。追隨著這些量論的行者,就只有隨理行的唯識宗和隨理行的經部宗的行者。
接著看,「(二)、有境。」因爲他們承許阿賴耶識。一般而言,我們都主張有六識,隨教行主張八識,也就是主張在六識之上還有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我們一般說的識和心王是同義詞,所有宗派都說煩惱是心所而不是心王,可是,真相唯識派卻說煩惱也是心王,這裏的心王所指的就是末那識。末那識又稱爲煩惱識,它所緣念的對境是阿賴耶識,又會去執阿賴耶識是實有的或自我存在的。就像我們會生起持瓶的眼識,這個眼識所緣取的是瓶子,而且會去執這個瓶子爲谛實存在的。這樣執持的一個補特伽羅,他的心是顛倒的。請看文,「因爲隨教行者主張八識,所以他們認爲:阿賴耶識就是補特伽羅的事例;然而隨理行者卻主張: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請看文,「隨教行者主張:阿賴耶識緣識內的種子,但不辨其行相,其質記
性是無的。」格西說阿賴耶識有五個特色:
第一、它的所緣是緣于內在的習氣,這裏說「阿賴耶識緣識內的種子」,也就是它是緣于五根和五塵的習氣,能夠成熟的那個習氣。真正阿賴耶識是緣于五根和五塵,五根和五塵之所以會被緣念到,主要是因爲識內的習氣蘇醒過來的關系。這一部論說「阿賴耶識緣識內的種子」,其它論著在寫到唯識宗的主張時,都會說阿賴耶識真正主要所緣取的是五根和五塵。
第二、阿賴耶識無法分辨它所緣念的,就像我們所說的現而不定識,阿賴耶識雖然緣于五根和五塵,可是,它無法去分辨它所緣念的,因此,阿賴耶識無法去分辨、了知它的對境。因爲阿賴耶識主要的工作就是儲存前世的習氣而已,而且又讓這個習氣能夠在來世成熟。阿賴耶識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都有,佛沒有阿賴耶識,因爲佛可以了知所有一切對境,而我們沒辦法了知所有一切對境,所以,我們有阿賴耶識,因爲阿賴耶識沒有辦法去了知對境,而佛可以,所以,佛的心相續當中沒有阿賴耶識。嚴格而言,八地以上的菩薩心相續當中都沒有阿賴耶識,應該阿羅漢也沒有阿賴耶識,我們可以肯定印度學者所寫的論著當中都說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相續中沒有阿賴耶識。可是,西藏有一些學者經過一番考察或觀察之後,他們說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相續當中也應該有阿賴耶識。世親菩薩等以前的印度學者、論師,他們都說聲聞、獨覺羅漢心相續沒有阿賴耶識。可是,我們如果很仔細去考察的話,聲聞、獨覺羅漢的心相續當中應該還有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6頁
阿賴耶識。因爲他們在安立阿賴耶識的時候,就說阿賴耶識主要的工作就是貯存善惡業的習氣,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相續當中還有習氣,如果用這種邏輯去推敲的話,他們應該也還有阿賴耶識。當佛去觀照各種不同對境時,他之所以能了知這些對境,完全是串習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力量的關系。可是,聲聞獨覺衆應該不是,應該是他們的心相續當中還有習氣存在,因爲習氣醒覺的關系,所以,他們可以看得到外境。
第叁、它的體性是無阻礙的、無記的。無記也就是它既不善也不惡,而無阻礙是指體性不是障礙。
第四、只有五個心所伴隨著它,也就是阿賴耶識只有伴隨五遍行,也就是受、想、思、觸、作意。
第五、阿賴耶識就像意識一樣,是非常穩固的。以意識來說,當我們遇到敵人時,瞋恚會現行,而在沒有遇到敵人時,雖然有瞋恚存在,可是,它不現行。阿賴耶識也是一樣,當遇到因緣時,它就會醒覺過來,否則就不會醒覺過來。所以,它和意識一樣非常穩固、堅定。
請看文,「又,在有覆與無覆二者之中,阿賴耶識屬于無覆無記。」阿賴耶識並不是善法,請看文,「因爲斷善根者的生命之流中有阿賴耶,所以阿賴耶不是善法;上界的生命體也有阿賴耶,所以,阿賴耶也不是不善法。」
接著講到染汙意(即末那識),它所緣念的是阿賴耶識。請看第八十叁
「染意于所——
頁,汙緣緣阿賴耶,其行相是『認阿賴耶爲我』的行相,其質記
性是有覆無。」補特伽羅我執也可以稱爲執補特伽羅爲能獨立實有的我,這邊也是一樣,末那識去執阿賴耶識爲能獨立實有的我。因此,也可以說染汙意(末那識)是補特伽羅我執,它是屬于煩惱障,它是一種障礙,而阿賴耶識則是無障的。末那識是有覆無記,覆的意思就是障礙、遮蔽、阻礙,也就是他可以阻礙我們獲得解脫、遍智,而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因此,它不會障礙我們獲得解脫或遍智。末那識在斷善根者和上二界的有情心相續當中都有,因此,末那識是既不善也不惡的,因此是無記的。
請看文,「其余六識的安立方式,和一般的說法一樣。」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的安立方法,跟一般所說六識安立的方法相同。
接著講到量,請看文,「唯識宗主張:量分現、比二量。」現量又可以分爲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和瑜伽現量等四種。請看文,「現量有四種,而且其中的自證現量和瑜伽現量,都是沒有錯誤的認知。」
請看文,「真相唯識派主張:在凡夫生命之流的持青眼識中,青色現爲青色映相這一分是沒有錯誤的認知。假相唯識派主張:凡夫生命之流的根現量都是錯覺,而意現量則有錯覺與非錯覺兩部分。」不管是真相派中的能取所取等數派、半卵對開派或摻雜無二派,其中任何一派都主張凡夫生命之流的心相續當中,持青色的眼識裏面所現起來的青色這一分都是沒有錯誤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7頁
的。
因爲我們眼睛所看、耳朵所聞及舌頭所嘗的這些外境,都是現爲真實存在的,而事實上這些外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不是真實存在卻認爲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以無爲有,是因爲受無明習氣的沾染,受無明影響的關系。因此,就唯識宗而言,所有根識當中所現起來的全部都是錯亂的。
說到「意現量則有錯覺與非錯覺兩部分」,這裏應該把意現量改爲意現前,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藏文是意現前。因爲當凡夫見到色的時候,他所生起來的意現前都是錯亂的,凡夫卻可以透過意現前去成就止、觀或初禅天(色界根本定)以上,或是成就他心通。所成就的這些神通都是無錯亂的,這些神通是意現前所成就的,所以,他的意現前是無錯亂的,這就是這裏說「意現前則有錯覺與非錯覺兩部分」的原因。
問題:剛剛在隨理行時,我們講了很多隨教行的阿賴耶識和末那識,而隨理行是不主張末那識跟阿賴耶識的,他只主張意識,請問他們否認隨教行的阿賴耶識最主要的理由是什麼?
回答:唯識宗的任何一派最主要根據的都是第叁個*輪,诠釋第叁*輪的依次有彌勒、無著、世親等祖師,他們所寫的論著,如《五部地論》等等,在這些論著當中,都清楚明白地談到阿賴耶識,尤其是世親菩薩所寫的《唯識叁十頌》,裏面就特別清楚明白地講到阿賴耶識,尤其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講得非常清楚,無著菩薩的《五地論》,也都很清楚地提到阿賴耶識。由于他們作這樣的承許,所以,真相派、隨教行就隨著這些論師而行。另外诠釋第叁*輪的,還有陳那、法稱論師等等祖師,可是,在陳那和法稱論師的論著當中,卻沒有提到阿賴耶識,隨著陳那和法稱論師而行的行者,就是假相派和隨理行派,當然也就不會去承許阿賴耶識了。佛陀在第叁*輪講到的是《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裏面也有提到阿賴耶識的意思,可是,在《解深密經》當中卻沒有清楚明白講出阿賴耶識這個名相。佛陀在《解深密經》講到投生之識是既深且細的,我們所造的共業或不共業、善業或惡業的一切種子,像流水一樣不斷延續下來。如果隨意的開示的話,我們可能會有「執爲我」的危險性。所以,佛陀只有對唯識宗開示阿賴耶識,沒有對所有人開示阿賴耶識。《解深密經》裏面就有一個偈頌,「取識深且細,種子如水流」,《解深密經》裏面只有這一個偈頌提到相關于阿賴耶識的意思的詞句而已。(注: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