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執爲我)
問題:這樣講的意思,就是隨理行這一派所遵循的是以《七部量論》爲主,而隨教行則是以《瑜伽師地論》爲主,他們是經過那麼嚴密論辯出來的隨理行派,他們會不承許阿賴耶識,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那麼,承認阿賴耶識的隨教行有什麼殊勝的地方?而承許意識而不承許阿賴耶識的又有什麼殊勝的地方?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8頁
回答:隨教行所以會承許阿賴耶識,最主要是他們在安立補特伽羅時會比較好安立,因爲他們就是在五蘊上尋找及安立補特伽羅的,經過一番尋找之後,總是要有所得,才能安立補特伽羅上去,所以,他們就說在識蘊上有一個阿賴耶識叫補特伽羅。就是因爲安立上比較方便的關系,所以,他們承許阿賴耶識。隨理行也是一樣要安立補特伽羅,可是,他們在五蘊上尋找之後,覺得直接在意識上安立就很方便了,就不需要特別再去安立一個阿賴耶識,因此,他們就在意識上安立了。所以,並沒有所謂安立阿賴耶識有比較殊勝或比較有利益,或者不安立就比較不殊勝或比較沒有利益,沒有這樣的情況。
問題:唯識派在講依他起的時候,依他起是指在已經現行的世俗法上稱爲依他起,還是整個識變的過程都稱爲依他起呢?就是從阿賴耶識習氣成熟之後,變現爲見分、相分等根身器世間種種法的時候,是整個過程都叫依他起或只有變現成根身器世間這些法之後才稱爲依他起呢?
回答:依他起就是依于因而生起的,因此而稱爲依他起性的法,就是從阿賴耶習氣蘇醒過來到你看到所有的情、器世間,就是依他起性的法。就像一個人要做一件工作,他必須要依賴于某個人才能做的話,我們就是它是依他起的,因爲它是無法自主的。如果這個法的生起必須依于其它的因緣,那就稱爲依他起。
問題:是否先有依他起之後才有圓成實呢?
回答:它們兩個是同時的,任何法都是一樣,當這個法存在、成立的時候,同時就有依他起和圓成實一起,兩者是同時的。
問題:如果這個習氣在阿賴耶識當中未成熟而沒有變現的話,它就沒有圓成實的部分了嗎?
回答:在一個法還沒有存在、成就之前,沒有所謂的依他起和圓成實。阿賴耶識是從以前生生世世一直過來,阿賴耶識是無始的。談到法的形成,例如杯子是由工廠做出來,然後送到商店去賣,我們再把它買回來用,這個杯子的被製作,是因爲製作的人心相續當中的習氣醒覺過來,他又藉助很多材料做成這個杯子。商店從工廠裏面買了杯子到商店來賣,就是因爲過去曾經造作過買杯子的業,現在這個習氣成熟、醒覺過來,所以,他就去買這個杯子到商店來賣。我們從商店裏面買杯子回來用,我們過去世在阿賴耶識上已經種下了買杯子回來用的習氣,當這個習氣醒覺過來,我們就去買這個杯子回來用。我們如果用這種方式來思惟的話,等于我們現在我見到的所有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上習氣的醒覺,才會讓我們遇到這些法,等于沒有任何一件法不是阿賴耶識上習氣的醒覺。我們如果不承許阿賴耶識的話,就會說習氣是種在意識上,也會說是意識上的習氣醒覺過來,我們才會遇到這些事。所以說「世間種種由業生」,就是這樣的意思。
宗義寶鬘講解第 149頁
問題:剛剛說依他起和圓成實是同時有的,如果依他起沒有現起的時候,不顛倒圓成實就不存在嗎?或是存在于何方呢?
回答:不顛倒的圓成實就是指根本定智而言,一切法存在時都有圓成實性,所以說空性、法性、勝義谛、圓成實性都是同義詞,諸法的存在也同時有法性、空性的存在,雖然諸法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的,但是法性、空性、圓成實性是不變的。比如尊者達賴喇嘛是在法王的位子,在他下面有大臣們,這些大臣每隔幾年就要更替,可是,法王達賴喇嘛是不變的,那就是圓成實,也就是指法性而言。那些臣子是會變的。比如瓶子本身剎那剎那在壞滅的,可是,瓶子上面的法性、空性、圓成實是不變的,這一點就是不變異的圓成實。就像橋下的河流是一直在流動的,可是,橋是一直都不動的。
問題:那麼,唯識派所講的圓成實跟中觀以上所講的空性是否完全都不同呢?因爲他們講的空性是本來就存在的,而這樣聽來,圓成實必須要有依他起才能存在,如果沒有依他起的話,圓成實是否就不存在了呢?
回答:沒有依他起就沒有圓成實。唯識宗說圓成實究竟的依止之處就是依他起,因爲他們認爲圓成實是谛實存在的,因此就必須有一個依止處,它的究竟依止處就是依他起。
問題:剛剛講到八地以上菩薩沒有阿賴耶識,那麼,阿賴耶識是不是屬于無常法?如果是屬于無常法的話,第八十二頁倒數第叁行爲什麼說「它是一個持久堅固的主體意識」呢?
回答:這裏的持久堅固指的是我們從出生到死都一直有的,的確到了八地就會變沒有了,可是,從我們出生到死亡,它一直都是存在的。不堅固的就比如瞋恚,瞋恚是要遇到對境才會生起的,如果沒有遇到對境的話,它就沒有發起來,這就稱爲不堅固。
問題:這是屬于常法或無常法呢?
回答:無常法。這裏的持久堅固,比如我們找到一個工作,這個工作如果幾天或幾個月就要汰換了,那就是不堅固的。如果這個工作可以持續做好幾年,我們就說那是一個很穩的工作。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這樣,從我們出生到死亡都一直存在的。因爲凡夫心相續當中的阿賴耶識,從出生到死亡之間都一直是存在的,因此稱爲堅固的。
問題:這裏講的堅固只是指凡夫嗎?如果有菩薩在一世之間證到八地的話,還是堅固的嗎?
回答:如果是以一個身軀一世成佛的菩薩而言,他的心相續當中當然不會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只存在于我們這些凡夫的心相續,如果是可以一世成佛的菩薩,那就表示他們都已經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了,他們的心相續不可能有阿賴耶識。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0頁
問題:剛剛講到依他起虛假但是虛假不存在,依他起虛假是說他整個變現的過程是虛假,爲什麼後面會說虛假不存在呢?
回答:因爲它是世俗谛的法,所以說它是虛假,爲什麼說它是虛假但是虛假不存在,因爲它是谛實存在的關系,所謂虛假不存在就是谛實存在,依他起性是谛實存在的。谛實存在和虛假存在是完全不一樣的,依他起性是谛實存在,所以,它當然是虛假不存在。
問題:這是在講圓成實必須依于依他起而有,因此依他起必須是谛實存在的嗎?
回答:唯識宗爲什麼說依他起是谛實存在的呢?因爲如果谛實不存在的話,不可能依于其它的因緣而生起。應成派所講的跟唯識宗所講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應成派說如果是谛實存在就不需觀待因緣。唯識宗說如果谛實不存在的話,它就無法去依于其它的因緣。中觀宗主張無谛實存在,其最究竟的理由就是緣起,也就是一切都是依因緣而生起的,所以,緣起可以說是中觀宗所說的谛實不存在的最好的理由,但緣起卻是唯識宗所說諸法谛實存在的最究竟的理由。中觀宗以緣起來斷除執實,而唯識宗卻拿來生起執實的理由。《緣起贊》,就會講到這一些。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1頁
宗義寶鬘 第十七講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06/23
請看第八十叁頁,「甲二、道的主張。(一)、道之所緣。」所謂道就是指能夠正式使我們獲得解脫及遍智的主體,道之所緣就是指這整個道主要所要緣念的對境。其中的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是道之所緣之一,另外,空掉常、一、自在的我,安立爲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也是道之所緣之一。另外,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也就是空掉能獨立實體之補特伽羅,安立爲細品的補特伽羅,這也是道之所緣。
主張補特伽羅常、一、自在、我空是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而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作這樣主張的宗派,毗婆沙宗除了犢子部不在這個行列之外,其它的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和中觀自續派都是作這樣的主張。犢子部則不承許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另外,唯識宗也主張有法無我,同時也將法無我分爲粗品和細品,這些也都是道的所緣。而毗婆沙宗和經部宗則不承許法無我。
唯識宗所主張的細品法無我,就是「色與持色之量是異體空」,也就是他們主張我們所執的色(對境)和能執色的眼識,兩者的體性是質一,也就是他們不承許這兩者是質異的。因此,唯識宗主張外境是無的,原因就在于此,因爲他們認爲外境色和執色的眼識是質一的、非質異的,因此是異體空的。
唯識宗主張外境是無的,就是「色與持色之量是異體空」,他們之所以說異體空或是說空掉質異,因爲外境的色如果是在持色的量之外另外有的話,那才是這裏說的異體(質異),可是,外境色和執色的眼識是質一的、非質異的,因此是異體空的。這裏說的「色與持色之量異體空」,跟不承許有外境,意思是一樣的。
另外他們還說「色——持色分別心所執境之自相空」,唯識宗說色是自相存在的,因爲他們主張凡是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全部都是自相存在的。可是,他們卻說持色分別心的所執境是自相空的。也就是唯識宗說色是自相存在的,雖然是自相存在,可是,執色的分別心的所執境卻是自相空的。
比如,當我們講到「色」時,講出「色」的這個聲音有它所執取之處,或是說所執的對境,色本身是自相存在的,可是,說「色」的聲音所執的對境是自相空的。
唯識宗主要根據的經典是《解深密經》,一般我們說到佛所轉的最後一個*輪時,特別就是指《解深密經》當中的一品〈聖者品〉,有一位聖位菩薩向世尊請問,世尊就回答他的問題,所回答的內容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最後一個*輪。在這一品當中,世尊很清楚明白地在言詞上直接講到「色—
宗義寶鬘講解第 152頁
—持色分別心的所執境之自相空」,可…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