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40

  ..续本文上一页此处又可以分为随教行的行者和随理行的行者。随教行的行者主要是依循《解深密经》和无著菩萨的《五地论》,《解深密经》是佛在第三*轮所讲的,佛的最后一个*轮主要就是转动《解深密经》这一个*轮。弥勒菩萨根据最后一个*轮,写了三部论,就是《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和《经庄严论》。其中《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两部主要是诠说唯识宗的见解部分,《经庄严论》主要是诠释见解和行持两个方面。无著菩萨追随弥勒菩萨,也写了《五地论》,比如《菩萨地》、《声闻地》等等。世亲菩萨也追随着无著菩萨,甚至更解释了弥勒菩萨所解释的《辨中边论》及《经庄严论》,所以,他写了《辨中边论论释》和《经庄严论论释》。依循着这个传承而行的行者,就称为随教行的行者。

  另外,陈那论师也写了很多相关的《量论》,这些《量论》主要是来诠释第三*轮的一些量论。陈那论师的弟子法称论师也是追随着第三个*轮而作解说,写了七部《量论》。他们最主要是追随着正理、逻辑而行的,所以,这一派就称为随理行,这些行者就称为随理行的唯识宗。

  随教行的行者承许有阿赖耶识,而随理行的行者则不承许阿赖耶识。

  宗义宝鬘讲解第 145页

  如此看来,真相唯识派可以说就是随教行的,假相唯识派就可以称为随理行。虽然刚才说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在写那么多《量论》时,主要是诠释第三*轮的意义,可是,他们也有配合起第一个*轮来作解释。在诠释第一个*轮的时候,他们就是如同第一个*轮所要诠说的意义如理如法的去解说。虽然他们所诠释的这些量的道理也可以诠释到第二*轮的,可是,如果是就佛真正在第二*轮所要阐释的意义而言,他们所写的《量论》的意义和第二个*轮就不是很配合,因此,把他们所写的这些《量论》归类到第三个*轮。追随着这些量论的行者,就只有随理行的唯识宗和随理行的经部宗的行者。

  接着看,「(二)、有境。」因为他们承许阿赖耶识。一般而言,我们都主张有六识,随教行主张八识,也就是主张在六识之上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我们一般说的识和心王是同义词,所有宗派都说烦恼是心所而不是心王,可是,真相唯识派却说烦恼也是心王,这里的心王所指的就是末那识。末那识又称为烦恼识,它所缘念的对境是阿赖耶识,又会去执阿赖耶识是实有的或自我存在的。就像我们会生起持瓶的眼识,这个眼识所缘取的是瓶子,而且会去执这个瓶子为谛实存在的。这样执持的一个补特伽罗,他的心是颠倒的。请看文,「因为随教行者主张八识,所以他们认为:阿赖耶识就是补特伽罗的事例;然而随理行者却主张:意识是补特伽罗的事例。」

  请看文,「随教行者主张:阿赖耶识缘识内的种子,但不辨其行相,其质记

  性是无的。」格西说阿赖耶识有五个特色:

  第一、它的所缘是缘于内在的习气,这里说「阿赖耶识缘识内的种子」,也就是它是缘于五根和五尘的习气,能够成熟的那个习气。真正阿赖耶识是缘于五根和五尘,五根和五尘之所以会被缘念到,主要是因为识内的习气苏醒过来的关系。这一部论说「阿赖耶识缘识内的种子」,其它论著在写到唯识宗的主张时,都会说阿赖耶识真正主要所缘取的是五根和五尘。

  第二、阿赖耶识无法分辨它所缘念的,就像我们所说的现而不定识,阿赖耶识虽然缘于五根和五尘,可是,它无法去分辨它所缘念的,因此,阿赖耶识无法去分辨、了知它的对境。因为阿赖耶识主要的工作就是储存前世的习气而已,而且又让这个习气能够在来世成熟。阿赖耶识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都有,佛没有阿赖耶识,因为佛可以了知所有一切对境,而我们没办法了知所有一切对境,所以,我们有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没有办法去了知对境,而佛可以,所以,佛的心相续当中没有阿赖耶识。严格而言,八地以上的菩萨心相续当中都没有阿赖耶识,应该阿罗汉也没有阿赖耶识,我们可以肯定印度学者所写的论著当中都说声闻、独觉阿罗汉的心相续中没有阿赖耶识。可是,西藏有一些学者经过一番考察或观察之后,他们说声闻独觉、阿罗汉的心相续当中也应该有阿赖耶识。世亲菩萨等以前的印度学者、论师,他们都说声闻、独觉罗汉心相续没有阿赖耶识。可是,我们如果很仔细去考察的话,声闻、独觉罗汉的心相续当中应该还有

  宗义宝鬘讲解第 146页

  阿赖耶识。因为他们在安立阿赖耶识的时候,就说阿赖耶识主要的工作就是贮存善恶业的习气,声闻、独觉阿罗汉的心相续当中还有习气,如果用这种逻辑去推敲的话,他们应该也还有阿赖耶识。当佛去观照各种不同对境时,他之所以能了知这些对境,完全是串习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力量的关系。可是,声闻独觉众应该不是,应该是他们的心相续当中还有习气存在,因为习气醒觉的关系,所以,他们可以看得到外境。

  第三、它的体性是无阻碍的、无记的。无记也就是它既不善也不恶,而无阻碍是指体性不是障碍。

  第四、只有五个心所伴随着它,也就是阿赖耶识只有伴随五遍行,也就是受、想、思、触、作意。

  第五、阿赖耶识就像意识一样,是非常稳固的。以意识来说,当我们遇到敌人时,瞋恚会现行,而在没有遇到敌人时,虽然有瞋恚存在,可是,它不现行。阿赖耶识也是一样,当遇到因缘时,它就会醒觉过来,否则就不会醒觉过来。所以,它和意识一样非常稳固、坚定。

  请看文,「又,在有覆与无覆二者之中,阿赖耶识属于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并不是善法,请看文,「因为断善根者的生命之流中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不是善法;上界的生命体也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也不是不善法。」

  接着讲到染污意(即末那识),它所缘念的是阿赖耶识。请看第八十三

  「染意于所——

  页,污缘缘阿赖耶,其行相是『认阿赖耶为我』的行相,其质记

  性是有覆无。」补特伽罗我执也可以称为执补特伽罗为能独立实有的我,这边也是一样,末那识去执阿赖耶识为能独立实有的我。因此,也可以说染污意(末那识)是补特伽罗我执,它是属于烦恼障,它是一种障碍,而阿赖耶识则是无障的。末那识是有覆无记,覆的意思就是障碍、遮蔽、阻碍,也就是他可以阻碍我们获得解脱、遍智,而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因此,它不会障碍我们获得解脱或遍智。末那识在断善根者和上二界的有情心相续当中都有,因此,末那识是既不善也不恶的,因此是无记的。

  请看文,「其余六识的安立方式,和一般的说法一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的安立方法,跟一般所说六识安立的方法相同。

  接着讲到量,请看文,「唯识宗主张:量分现、比二量。」现量又可以分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等四种。请看文,「现量有四种,而且其中的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都是没有错误的认知。」

  请看文,「真相唯识派主张:在凡夫生命之流的持青眼识中,青色现为青色映相这一分是没有错误的认知。假相唯识派主张:凡夫生命之流的根现量都是错觉,而意现量则有错觉与非错觉两部分。」不管是真相派中的能取所取等数派、半卵对开派或掺杂无二派,其中任何一派都主张凡夫生命之流的心相续当中,持青色的眼识里面所现起来的青色这一分都是没有错误

  宗义宝鬘讲解第 147页

  的。

  因为我们眼睛所看、耳朵所闻及舌头所尝的这些外境,都是现为真实存在的,而事实上这些外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真实存在却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以无为有,是因为受无明习气的沾染,受无明影响的关系。因此,就唯识宗而言,所有根识当中所现起来的全部都是错乱的。

  说到「意现量则有错觉与非错觉两部分」,这里应该把意现量改为意现前,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藏文是意现前。因为当凡夫见到色的时候,他所生起来的意现前都是错乱的,凡夫却可以透过意现前去成就止、观或初禅天(色界根本定)以上,或是成就他心通。所成就的这些神通都是无错乱的,这些神通是意现前所成就的,所以,他的意现前是无错乱的,这就是这里说「意现前则有错觉与非错觉两部分」的原因。

  问题:刚刚在随理行时,我们讲了很多随教行的阿赖耶识和末那识,而随理行是不主张末那识跟阿赖耶识的,他只主张意识,请问他们否认随教行的阿赖耶识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回答:唯识宗的任何一派最主要根据的都是第三个*轮,诠释第三*轮的依次有弥勒、无着、世亲等祖师,他们所写的论著,如《五部地论》等等,在这些论著当中,都清楚明白地谈到阿赖耶识,尤其是世亲菩萨所写的《唯识三十颂》,里面就特别清楚明白地讲到阿赖耶识,尤其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讲得非常清楚,无著菩萨的《五地论》,也都很清楚地提到阿赖耶识。由于他们作这样的承许,所以,真相派、随教行就随着这些论师而行。另外诠释第三*轮的,还有陈那、法称论师等等祖师,可是,在陈那和法称论师的论著当中,却没有提到阿赖耶识,随着陈那和法称论师而行的行者,就是假相派和随理行派,当然也就不会去承许阿赖耶识了。佛陀在第三*轮讲到的是《解深密经》,《解深密经》里面也有提到阿赖耶识的意思,可是,在《解深密经》当中却没有清楚明白讲出阿赖耶识这个名相。佛陀在《解深密经》讲到投生之识是既深且细的,我们所造的共业或不共业、善业或恶业的一切种子,像流水一样不断延续下来。如果随意的开示的话,我们可能会有「执为我」的危险性。所以,佛陀只有对唯识宗开示阿赖耶识,没有对所有人开示阿赖耶识。《解深密经》里面就有一个偈颂,「取识深且细,种子如水流」,《解深密经》里面只有这一个偈颂提到相关于阿赖耶识的意思的词句而已。(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