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前九个是菩萨行,后三个才是成佛之后的佛行。
宗义宝鬘讲解第 89页
问题一:刚讲的毗婆沙宗承许菩萨有顿得者,此顿得者是指见道?还是修道也可以。
回答:问得很好,但要讲起来也会很复杂,因为要先了解毗婆沙宗有十八部。但此处的主张主要的见解是以迦湿弥罗毗婆沙宗的见解。迦湿弥罗毗婆沙宗主要根据的论著是俱舍论,所以若要了解你说的问题,就先要了解俱舍论。若根据迦湿弥罗毗婆沙宗的主张:菩萨、声闻、独觉并非三者都有顿得者。若以日下毗婆沙宗说:菩萨有顿得者,声闻独觉并无顿得者。就大乘宗派——唯识、中观派的见解而言,只有顿得者并没有渐得者。在迦湿弥罗毗婆沙宗就不承许有顿得者,而日下则有。
再说见道的所应断中有根据苦、集、灭、道分为欲界的及上二界的,一共八种见道的所应断。一般而言这八者都是同时顿断的。若将这见道的八个所应断断除时,就会同时生起八智,入解脱道。于见道位是这样来计算的,入修道后也是这样继续算下去。那会越来越麻烦。他们说在见道时要断除八十一品烦恼,意即要证得八十一品无间道。也就是必须断除八十一品烦恼、证得八十一品无间道。
见道时必须如此;修道时也是如此。在声闻乘见道位有八品要断除、修道位有八十一品要断除,加起来共九十一品。无间道时有八十九品、解脱道同样有八十九品。在见道时的无间道有八品,解脱道也有八品,依着四谛生起这八品;修道也一样无间道八十一品、解脱道也是八十一品。格西说三界有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天(藏文指什么都没有),一共是三界九地。
先说欲界有九品烦恼:大中小三个各有大中小,其它色界无色界也各有九品,所以共有八十一品。八十一品烦恼的正对治是无间道,所以无间道也有八十一个。以八十一品无间道断除这八十一品烦恼后,同时证得八十一个解脱道。最后的解脱道就是证得罗汉果了。若是渐断者的话,就必须从欲界天一个个的断上去。若是顿断者的话,则先从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的大大品同时断,大中品同时断,大小品同时断。到最后将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小小品的共九个烦恼同时间断除。在见道时色界与无色界是烦恼一起断除的;修道时色界和无色界是分别断除的。见道时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比较容易断,修道位的烦恼比较困难,所以色界和无色界是分开断的。
问题二:刚才讲的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障,这里的「得」是指相续业果不相应行的「得」吗?那这些「得」要全部断除吗?
回答:这个「得」属不相应行,毗婆沙宗说我们造业后会得下种子习气
就称为「得」,又像债券一样,所以取名为「得」。若对治法不够的话,只能将烦恼现行压抑住,烦恼的力量还在迟早会再现。到了阿罗汉时就能连
宗义宝鬘讲解第 90页
烦恼的能量完全断除,也就将「得」完全断除。格西举例烦恼的能量就如在碗中装油,将油倒出来后还会有油残留,就像这样。
先前讲过修粗静相道,这种断除烦恼的方式只是压抑住烦恼的现行而已。要在何时才能将烦恼遗留的能量完全断除呢?就是在金刚喻定的时候,才能完全断除。等你用金刚喻定三摩地断除烦恼时,就能将烦恼遗留的染垢断得干净。就像吃东西后将碗盘洗干净,若只是用水冲一冲,还是会残留一些食物和味道油脂,就像用粗静相道来断烦恼。但若用洗洁精洗过后连一点残留味道都没有了,就像用金刚喻定将烦恼洗得干干净净。
问题三:如此听来「得」好像属于俱生执的部分?因为要到金刚喻定才能断除,「得」不是我们造业后的不相应行法吗?如何听起来会像在断俱生执呢?
回答:「得」可分为「遍计之得」和「俱生之得」,在见道位时断的「得」是以修持补特伽罗无我三摩地断除的「得」称为「遍计之得」;在修道时以金刚喻定断除的「得」称为「俱生之得」。
问题四:「得」是否也分善和恶?如何知道是否应断?
回答:对,「得」可分善业和恶业的「得」。当我们造善、恶业时,在补特伽罗的心相续中会有个所谓实质的「得」。这个实质的「得」就好像马绳系着一只马,马绳绑在柱子上,马就只能不由自主地在这里绕来绕去。所以当我们造了善恶业后,在心相续中就会有个实质的「得」。
问题五:这里讲断除「得」,并没有提善恶,是否「得」是个「境」,要全部断吗?还是分开断?分开的话要如何断?
回答:声闻乘行者主要是断除染污的烦恼、染污的得,在见道时断除遍计的染污的得,在修道金刚喻定时要断除染污的俱生得。毗婆沙宗说声闻乘要断除贪瞋痴等不善的染垢要将之全部断除。
问题六:为何阿罗汉有退法阿罗汉?证得阿罗汉不是已断除烦恼了吗?
回答:因为除毗婆沙宗之外的其它宗派说,当罗汉证得罗汉果时是将所有的烦恼以金刚喻定的方式来断除的,断除时连种子都断光的,所以罗汉就不会退转。但毗婆沙宗就不这么说,此宗说在得罗汉果时虽然同样以金刚喻定来证得,可是断烦恼时是以断「得」的方式,所以罗汉并没有将种子完全断除,只有断除烦恼的「得」,所以会退转。如果真的照他们的主张来看,就无所谓真的阿罗汉可言。当日后进入其它宗派时就可了解他们的意义。
宗义宝鬘讲解第 91页
宗义宝鬘 第十一讲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5/12
佛陀在世时,曾示现十二行迹,毗婆沙宗主张十二行迹中的前九个是菩萨行,后三个(成佛、转*轮、入涅槃)行迹才是佛行,此与大乘宗派主张不同。佛未降世前,住于弥勒菩萨目前所住之兜率天净土,为兜率天众广演诸法,那时,佛尚不被称为释迦牟尼佛,而被天众尊称为:圣者白幢,当佛示现于人间之时机已成熟时,便将他于兜率天的宣说佛法的任务赋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便成为佛陀的绍继者,成为「绍继法王」。
世尊降生娑婆世间后,依次示现十二行迹,依次为:(一)从兜率天降凡。(注:另一说为:前世事迹)(二)入母胎:由佛母摩耶夫人怀胎,住于母胎十月。因其父为净饭王,故世尊被称为:「净饭子」。(三)出生:世尊诞生方式殊于凡夫,乃从佛母右胁安详而生。顿时,种种瑞兆出现,出生后太子即立于地,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行时有七宝莲花出现。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四)习艺:世尊于年少时,习学诸技艺,无论骑马、射箭…等等,皆高超精湛,无人能出其右。(五)成婚、出游:世尊与耶输陀罗成婚,生下一子,名罗睺罗;后于十九岁出游厌欲。(六)出家:世尊二十九岁出家。(七)苦行:世尊经历六年苦行。(八)坐菩提树下,初夜降魔:世尊历经六年苦行,年已三十五,行经菩提迦耶菩提树下之金刚座, ,座上敷铺青绿柔净天草,于草座上发大誓言:「不成佛道,不起此坐。」,世尊菩提树下初夜入定,大地震动。(九)入根本定:中夜时,世尊入根本定,降服魔王。(注:一说为:(八)坐菩提树下(九)初夜降魔成佛;一说为:(八)坐菩提树下,初夜降魔(九)入根本定)(十)成佛:世尊降魔后,以一念金刚慧断尽无明,智慧光明全体显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成为释迦牟尼佛。(十一)初转*轮:世尊成佛后,入定四十九天,默然无语,并未说法,直至六月初七,才初转*轮,说法济众。(十二)入涅槃:在佛陀八十岁那年的四月十五日,示道入涅槃。
四月十五日有三项重大事迹:1.四月十五日入母胎((二)入母胎)。
2.于四月十五日成佛((十)成佛)3.于四月十五日入涅槃((十二)入涅槃)。故若吾人能于四月十五日修持各种善行,其所获之善根福德资粮更甚于平日修持之千百亿倍。反之,若于此日,造作恶行,所积之罪业,甚于平日之千百亿倍。故藏人习于此殊胜日,聚集至寺院,修持供养三宝、礼佛…等等善行,累积福德资粮,如果那天没早点出门的话,可能会挤不进寺院内。 佛的十二种行迹,毗婆沙宗与大乘宗派认定不同。大乘宗派认为世尊从久远劫以来修行,早在兜率天时,就已是佛了!我们所处的这一劫会有千佛出现,故名贤劫。从贤劫初至贤劫灭,有一千菩萨于是贤劫中皆当得
宗义宝鬘讲解第 92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此劫中得成佛,目前已有四尊佛出现,第一尊:拘留孙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叶佛,第四尊:释迦牟尼佛。
大乘主张导师释迦牟尼佛成佛于迦叶佛时。世尊于迦叶佛时之随从眷属,尔后示现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但不展现任何神通。当释迦牟尼佛教法灭尽时,弥勒菩萨将降世转动*轮,世尊的弟子也将于弥勒菩萨座下继续学习教法,届时,弥勒菩萨也将成为弥勒佛!如同世尊于兜率天时,并不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而被尊称为:圣者白幢,殆入娑婆成佛后,才被称为释迦牟尼佛,也因此大乘主张世尊早在非常非常久远以前已证悟成佛。
毗婆沙宗主张十二行迹中的前九个是菩萨行,后三个(成佛、转*轮、入涅槃)于四月十五日示现的行迹才是佛行。
一般皆认同佛所转*轮可分为:一、教*轮,二、证*轮。教*轮指佛所广演之诸法,包含佛语、佛典。依佛语及佛典而修行之所化机(或称:弟子),其心相续所生之声闻道、独觉道或菩萨道称为:「证*轮」。一般说佛陀所传之法(或*轮)可分为:一、教法(教*轮),二、证法(证*轮)。但毗婆沙宗却不如此认为。
毗婆沙宗认为佛所宣演之佛语、佛典,并非*轮,须行者完成了资粮道与加行道,尔后至见道位才能被称为*轮。前次教授提及忍、智等十六剎那的前十五剎那是见道,第十六剎那-道类智…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