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前九個是菩薩行,後叁個才是成佛之後的佛行。
宗義寶鬘講解第 89頁
問題一:剛講的毗婆沙宗承許菩薩有頓得者,此頓得者是指見道?還是修道也可以。
回答:問得很好,但要講起來也會很複雜,因爲要先了解毗婆沙宗有十八部。但此處的主張主要的見解是以迦濕彌羅毗婆沙宗的見解。迦濕彌羅毗婆沙宗主要根據的論著是俱舍論,所以若要了解你說的問題,就先要了解俱舍論。若根據迦濕彌羅毗婆沙宗的主張:菩薩、聲聞、獨覺並非叁者都有頓得者。若以日下毗婆沙宗說:菩薩有頓得者,聲聞獨覺並無頓得者。就大乘宗派——唯識、中觀派的見解而言,只有頓得者並沒有漸得者。在迦濕彌羅毗婆沙宗就不承許有頓得者,而日下則有。
再說見道的所應斷中有根據苦、集、滅、道分爲欲界的及上二界的,一共八種見道的所應斷。一般而言這八者都是同時頓斷的。若將這見道的八個所應斷斷除時,就會同時生起八智,入解脫道。于見道位是這樣來計算的,入修道後也是這樣繼續算下去。那會越來越麻煩。他們說在見道時要斷除八十一品煩惱,意即要證得八十一品無間道。也就是必須斷除八十一品煩惱、證得八十一品無間道。
見道時必須如此;修道時也是如此。在聲聞乘見道位有八品要斷除、修道位有八十一品要斷除,加起來共九十一品。無間道時有八十九品、解脫道同樣有八十九品。在見道時的無間道有八品,解脫道也有八品,依著四谛生起這八品;修道也一樣無間道八十一品、解脫道也是八十一品。格西說叁界有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一禅、二禅、叁禅、四禅,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非想非非想天(藏文指什麼都沒有),一共是叁界九地。
先說欲界有九品煩惱:大中小叁個各有大中小,其它色界無色界也各有九品,所以共有八十一品。八十一品煩惱的正對治是無間道,所以無間道也有八十一個。以八十一品無間道斷除這八十一品煩惱後,同時證得八十一個解脫道。最後的解脫道就是證得羅漢果了。若是漸斷者的話,就必須從欲界天一個個的斷上去。若是頓斷者的話,則先從欲界、色界、無色界當中的大大品同時斷,大中品同時斷,大小品同時斷。到最後將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小小品的共九個煩惱同時間斷除。在見道時色界與無色界是煩惱一起斷除的;修道時色界和無色界是分別斷除的。見道時色界和無色界的煩惱比較容易斷,修道位的煩惱比較困難,所以色界和無色界是分開斷的。
問題二:剛才講的以斷「得」的方式斷除煩惱障,這裏的「得」是指相續業果不相應行的「得」嗎?那這些「得」要全部斷除嗎?
回答:這個「得」屬不相應行,毗婆沙宗說我們造業後會得下種子習氣
就稱爲「得」,又像債券一樣,所以取名爲「得」。若對治法不夠的話,只能將煩惱現行壓抑住,煩惱的力量還在遲早會再現。到了阿羅漢時就能連
宗義寶鬘講解第 90頁
煩惱的能量完全斷除,也就將「得」完全斷除。格西舉例煩惱的能量就如在碗中裝油,將油倒出來後還會有油殘留,就像這樣。
先前講過修粗靜相道,這種斷除煩惱的方式只是壓抑住煩惱的現行而已。要在何時才能將煩惱遺留的能量完全斷除呢?就是在金剛喻定的時候,才能完全斷除。等你用金剛喻定叁摩地斷除煩惱時,就能將煩惱遺留的染垢斷得幹淨。就像吃東西後將碗盤洗幹淨,若只是用水沖一沖,還是會殘留一些食物和味道油脂,就像用粗靜相道來斷煩惱。但若用洗潔精洗過後連一點殘留味道都沒有了,就像用金剛喻定將煩惱洗得幹幹淨淨。
問題叁:如此聽來「得」好像屬于俱生執的部分?因爲要到金剛喻定才能斷除,「得」不是我們造業後的不相應行法嗎?如何聽起來會像在斷俱生執呢?
回答:「得」可分爲「遍計之得」和「俱生之得」,在見道位時斷的「得」是以修持補特伽羅無我叁摩地斷除的「得」稱爲「遍計之得」;在修道時以金剛喻定斷除的「得」稱爲「俱生之得」。
問題四:「得」是否也分善和惡?如何知道是否應斷?
回答:對,「得」可分善業和惡業的「得」。當我們造善、惡業時,在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會有個所謂實質的「得」。這個實質的「得」就好像馬繩系著一只馬,馬繩綁在柱子上,馬就只能不由自主地在這裏繞來繞去。所以當我們造了善惡業後,在心相續中就會有個實質的「得」。
問題五:這裏講斷除「得」,並沒有提善惡,是否「得」是個「境」,要全部斷嗎?還是分開斷?分開的話要如何斷?
回答:聲聞乘行者主要是斷除染汙的煩惱、染汙的得,在見道時斷除遍計的染汙的得,在修道金剛喻定時要斷除染汙的俱生得。毗婆沙宗說聲聞乘要斷除貪瞋癡等不善的染垢要將之全部斷除。
問題六:爲何阿羅漢有退法阿羅漢?證得阿羅漢不是已斷除煩惱了嗎?
回答:因爲除毗婆沙宗之外的其它宗派說,當羅漢證得羅漢果時是將所有的煩惱以金剛喻定的方式來斷除的,斷除時連種子都斷光的,所以羅漢就不會退轉。但毗婆沙宗就不這麼說,此宗說在得羅漢果時雖然同樣以金剛喻定來證得,可是斷煩惱時是以斷「得」的方式,所以羅漢並沒有將種子完全斷除,只有斷除煩惱的「得」,所以會退轉。如果真的照他們的主張來看,就無所謂真的阿羅漢可言。當日後進入其它宗派時就可了解他們的意義。
宗義寶鬘講解第 91頁
宗義寶鬘 第十一講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5/12
佛陀在世時,曾示現十二行迹,毗婆沙宗主張十二行迹中的前九個是菩薩行,後叁個(成佛、轉*輪、入涅槃)行迹才是佛行,此與大乘宗派主張不同。佛未降世前,住于彌勒菩薩目前所住之兜率天淨土,爲兜率天衆廣演諸法,那時,佛尚不被稱爲釋迦牟尼佛,而被天衆尊稱爲:聖者白幢,當佛示現于人間之時機已成熟時,便將他于兜率天的宣說佛法的任務賦與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便成爲佛陀的紹繼者,成爲「紹繼法王」。
世尊降生娑婆世間後,依次示現十二行迹,依次爲:(一)從兜率天降凡。(注:另一說爲:前世事迹)(二)入母胎:由佛母摩耶夫人懷胎,住于母胎十月。因其父爲淨飯王,故世尊被稱爲:「淨飯子」。(叁)出生:世尊誕生方式殊于凡夫,乃從佛母右脅安詳而生。頓時,種種瑞兆出現,出生後太子即立于地,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行時有七寶蓮花出現。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四)習藝:世尊于年少時,習學諸技藝,無論騎馬、射箭…等等,皆高超精湛,無人能出其右。(五)成婚、出遊:世尊與耶輸陀羅成婚,生下一子,名羅睺羅;後于十九歲出遊厭欲。(六)出家:世尊二十九歲出家。(七)苦行:世尊經曆六年苦行。(八)坐菩提樹下,初夜降魔:世尊曆經六年苦行,年已叁十五,行經菩提迦耶菩提樹下之金剛座, ,座上敷鋪青綠柔淨天草,于草座上發大誓言:「不成佛道,不起此坐。」,世尊菩提樹下初夜入定,大地震動。(九)入根本定:中夜時,世尊入根本定,降服魔王。(注:一說爲:(八)坐菩提樹下(九)初夜降魔成佛;一說爲:(八)坐菩提樹下,初夜降魔(九)入根本定)(十)成佛:世尊降魔後,以一念金剛慧斷盡無明,智慧光明全體顯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解脫生死的涅槃之道,成爲釋迦牟尼佛。(十一)初轉*輪:世尊成佛後,入定四十九天,默然無語,並未說法,直至六月初七,才初轉*輪,說法濟衆。(十二)入涅槃:在佛陀八十歲那年的四月十五日,示道入涅槃。
四月十五日有叁項重大事迹:1.四月十五日入母胎((二)入母胎)。
2.于四月十五日成佛((十)成佛)3.于四月十五日入涅槃((十二)入涅槃)。故若吾人能于四月十五日修持各種善行,其所獲之善根福德資糧更甚于平日修持之千百億倍。反之,若于此日,造作惡行,所積之罪業,甚于平日之千百億倍。故藏人習于此殊勝日,聚集至寺院,修持供養叁寶、禮佛…等等善行,累積福德資糧,如果那天沒早點出門的話,可能會擠不進寺院內。 佛的十二種行迹,毗婆沙宗與大乘宗派認定不同。大乘宗派認爲世尊從久遠劫以來修行,早在兜率天時,就已是佛了!我們所處的這一劫會有千佛出現,故名賢劫。從賢劫初至賢劫滅,有一千菩薩于是賢劫中皆當得
宗義寶鬘講解第 92頁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此劫中得成佛,目前已有四尊佛出現,第一尊:拘留孫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叁尊:迦葉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
大乘主張導師釋迦牟尼佛成佛于迦葉佛時。世尊于迦葉佛時之隨從眷屬,爾後示現成爲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但不展現任何神通。當釋迦牟尼佛教法滅盡時,彌勒菩薩將降世轉動*輪,世尊的弟子也將于彌勒菩薩座下繼續學習教法,屆時,彌勒菩薩也將成爲彌勒佛!如同世尊于兜率天時,並不被尊稱爲釋迦牟尼佛,而被尊稱爲:聖者白幢,殆入娑婆成佛後,才被稱爲釋迦牟尼佛,也因此大乘主張世尊早在非常非常久遠以前已證悟成佛。
毗婆沙宗主張十二行迹中的前九個是菩薩行,後叁個(成佛、轉*輪、入涅槃)于四月十五日示現的行迹才是佛行。
一般皆認同佛所轉*輪可分爲:一、教*輪,二、證*輪。教*輪指佛所廣演之諸法,包含佛語、佛典。依佛語及佛典而修行之所化機(或稱:弟子),其心相續所生之聲聞道、獨覺道或菩薩道稱爲:「證*輪」。一般說佛陀所傳之法(或*輪)可分爲:一、教法(教*輪),二、證法(證*輪)。但毗婆沙宗卻不如此認爲。
毗婆沙宗認爲佛所宣演之佛語、佛典,並非*輪,須行者完成了資糧道與加行道,爾後至見道位才能被稱爲*輪。前次教授提及忍、智等十六剎那的前十五剎那是見道,第十六剎那-道類智…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