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24

  ..续本文上一页痴、烦恼;而俱生也是指俱生的我执、贪、瞋、痴、烦恼等。见道之所应断即称为遍计所应断,而修道的所应断即称为俱生所应断。

  所谓的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一出母胎生出就跟着来的,比如贪、瞋等烦恼,不须特别学习与生俱来就会的,所以称为俱生。遍计即不是自己本身与生俱来的,而是透过他人的教导而生起的。比如跟着外道师长或论著来学习,自然会到学会声是常,若生起声是常的了解就是遍计。又若跟着邪师或邪的宗派来学习,跟着他们的理论学到最后会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且信以为真。

  又比如外道的数论派说世界为他们的神——大自在天所创造的。还有一派外道说世间所有的受用及一切事物,并非由大自在天所创,而是一位叫做总主的所创造的。如果随着数论派或外道宗派而走的人,可能会信以为真,以为世界真的是由大自在天所创,所有苦乐、受用都是总主所创的。所有的这些都是颠倒、都是邪的不正的,也称之为遍计的。

  在众多的这些遍计或颠倒的主张中,其实彼此都是相违的。为何说他们彼此之间有很多相违、相反及瑕疵呢?因为他们有些认为所有的一切都

  宗义宝鬘讲解第 86页

  是上帝所创造;也主张在轮回中世间的一切苦都是他们的上帝所创造的;苦也是祂创造的;乐也由祂创造的,那岂不是相违吗?如果获得了断除遍计的对治法,表示此行者入了见道。若获得了断除俱生的所应断就进入修道。若断除俱生的我执等就可获得阿罗汉果。所以声闻独觉乘一开始先修持无常等十六行相,渐次的断除遍计的一切执着等障碍,得到见道位,再断除俱生的执着等,最后以金刚喻定证得阿罗汉果。

  毗婆沙宗说「最后,依止声闻修道位的金刚喻定,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而现证阿罗汉果。」,这里所说最后以断除「得」的方式,一般不会用这样的解释方法或名词,这属于毗婆沙宗不共的诠说方法。毗婆沙宗的讲法有时很奇怪,他们不会说以对治的方式来断除,会说断除了对境就是断除了有境,或说断除了近取蕴(对境)就断除了缘以近取蕴的有境,总之他们主张以断得的方式来证得阿罗汉。

  再讲到「麟之诸喻独觉」,可看到独觉被分为两类,一类如犀牛般独来独往离群索居,另一类会在众人中。若此行者喜欢独自一人独来独往就被称为麟喻独觉,另一类会跟他人一起会与他人共进出的,就称为群聚独觉。有些论著中说麟喻独觉是麟角喻独觉。因为大部分的动物有角的都会是一对,只有犀牛的角是单只的,所以那种独来独往的行者会被喻为独角犀牛。对于麟喻独觉可再考察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独觉,但独角犀牛是肯定有的。声闻乘行者有两类,一类先于声闻乘修行后入独觉乘。若此行者先入声闻乘再入独觉乘则被称为群聚的独觉,而若一开始就入独觉乘就会被称为麟喻独觉。像麟喻独觉就是指一开始就入独觉乘修行不跟其它人往来的。

  「之资粮道以后,特伽能立之实

  再看诸麟喻独觉在上品将了悟"补罗独体空"(也就是会了悟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见劫数(积聚)

  之解,配合百劫或更长的福德资粮一并修习。」前面所证细品补无我属智慧资粮,再配合百劫积聚的福德资粮一起并修。这位麟喻独觉当他在修持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再配合起百劫积聚福德资粮一起修习时,就是在下、中、上品资粮道时,所经过的时间会有百劫之长。

  「最后于一坐之间,现证加行道之暖位乃至无学道。」也就是在大品资粮道之后就会晋升到加行道;从加行道至无学道的时间是于一坐之间完成。在此一坐之间依次生起无常等十六行相和忍智十六剎那。入菩萨乘行者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聚资粮才能证得佛果,声闻乘的行者就不是,一开始是修习十六行相然后依次生起忍智十六剎那,再经过三世来积聚资粮就会成就阿罗汉果。

  声闻乘行者积聚的资粮是属于小品资粮。而独觉乘行者所修的也和声闻乘一样,也要修无常等十六行相、再具足忍智十六剎那,也要证得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也就是补能独立之实体空),经过百劫来集聚中品资粮。入菩萨乘的行者该修的也和声闻独觉乘相同,但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大

  宗义宝鬘讲解第 87页

  品资粮。独觉乘的麟喻独觉当完成小、中、大品资粮道后进入加行道,到证得罗汉果之间是在一坐之间完成的,当他还在修持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及配合百劫的福德资粮的阶段,就是在小、中、大品资粮道时修的。

  入菩萨乘行者也要修声闻独觉所要修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及悟得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再配合三大阿僧祇劫积聚大品资粮才能往上证得佛果,在修这些的期间都属资粮道。菩萨当他还在修上面所说的阶段加上三大阿僧祇劫在资粮道来修持,之后进入加行道的暖位,暖位到证得佛果是在一坐之间。为何?因为那时他没有时间积聚福德资粮,所以必须利用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福德资粮,这是菩萨乘。以上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

  一般而言入菩萨乘行者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是利用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积聚资粮,之后进入见道就是证得初地,从初地到七地是利用第二个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而八、九、十地称为三清净地,在这三地之间利用第三个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真正积聚资粮时是如此的。

  又说「最后于一坐之间,现证加行道之暖位乃至无学道。」此时这位补特伽罗肯定可得到解脱且永不退转。一般而言是永不退转,但毗婆沙宗却说「劣根阿罗汉可能会从自己的断、证功德退失下来而成为预流果。」毗婆沙宗说声闻独觉罗汉已经在心相续中获得断德、证德了,可是仍有可能会退转,退转后可能再入三有轮回中。入声闻道修持的行者在证得阿罗汉果之间必先证得三个果,也就是先证得预流、一来、不还果,之后才能证得罗汉果。毗婆沙宗说即使证得阿罗汉果的行者也可能会生起三有烦恼,因为退堕回预流果之故。

  所以「此宗主张,劣根阿罗汉可能会从自己的断、证功德退失下来而成为预流果。」,对于声闻乘所主张的预流、一来、不还果若要仔细来说我们可能会搞得很胡涂,因为这三个果要详细区分的话可分为两万九千品。格西说若要将这两万九千品做解释的话,可能需要日以继夜的讲上六个月,所谓日以继夜是指从一早讲到半夜十二点。也就是在『二十僧』当中就涵盖了两万九千品之多。

  「因此,此宗赞成有「退法」等阿罗汉。另外,他们主张:声闻众中有「二十僧众」和「八向住」的果位建立。」若有学<现观庄严论>的人就会在第一事中学到「二十僧」。讲到「八向住」的主张就会说到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这四个果位。这四个果位中有四向、四住。四向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罗汉向。四住即四果住——预流果住、一来果住、不还果住、罗汉果住。刚才说的「二十僧」即五种预流、三个一来、十个不还、罗汉一、麟角喻佛一。

  「八向住中,任何一位都是圣者;但是不承认「顿得者」。」顿得者即同

  宗义宝鬘讲解第 88页

  时获得的意思,有人主张同时获得八忍与八智的就是顿得者,而毗婆沙宗不承许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声闻众没有顿得者只有渐得者,就如羊过桥一样。但他们承许菩萨有所谓的顿得者。同时毗婆沙宗也主张「八向住中,任何一位行者都是圣者」,但这样的主张只有毗婆沙宗,一般而言八向住中的行者也有凡夫。

  又说「菩在粮道,于三大阿僧祇劫圆满资粮,此后百劫修成相

  诸萨资时好之因。在最后一生,坐菩提树下,初夜降天子魔;午夜入三摩呬多,现证加行、见、修三道。最后,约于黎明鱼肚白未现之时,现证无学道。」也就是他们主张菩萨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资粮,而积聚资粮的阶段是属资粮道的阶段,之后再利用百劫来积聚修成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在他最后的一生称为最后有的阶段。声闻独觉众若在他这一生中必定会获得罗汉果的话,就称他那一生为最后有的阶段。

  再说世尊在二十九岁之前尚未出家。二十九岁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时已经三十五岁。三十五岁的世尊就到菩提迦耶金刚座的一棵菩提树下,坐在由草及叶子所铺的垫上。如果将夜晚分三等分,第三等分就是黎明。三等分中的第二等分就称为午夜。第一等分称为初夜,第二等分为午夜,第三等分就是黎明时分。在初夜时天子魔示现了很多的变化去伤害世尊,世尊则以大慈三摩地将祂降服。

  一般人若要调伏敌人一定会用刀剑去降服,世尊则不需要,而是用大慈大悲去降服。在赞颂世尊的偈颂中就说到有关调伏天子魔的情形,说世尊不用一刀一枪甚至盔甲去调伏,完全是以他的"意"——慈悲去调伏。可知这是只有佛才有的特色,他人没有这种特色。即使是世间的帝释天或大自在天要去调伏敌人也需靠要神变的力量,变出刀枪盔甲来调伏敌人,能以大悲心来调伏敌人的只有佛。初夜降服魔害之后,于午夜入三摩地,到了黎明证悟成佛。即午夜入加行道后到黎明之间入无学道,且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所以这边才说在最后一生(最后有三有的那一生),坐菩提树下,初夜降天子魔,午夜入三摩地,黎明时现证加行、见、修三道。

  讲到魔可分为四种:天子魔、烦恼魔、死魔和五蕴魔。天子魔是佛在初夜时将祂消灭的,其它的烦恼魔、死魔及五蕴魔是在成佛时才将祂们消灭的。因此我们称世尊为胜者释迦牟尼佛,其原因就是因为战胜了四魔。因此此宗说初夜降魔以前的世尊是凡夫位,因为他还在资粮道的阶段。而菩萨的加行、见、修三道仅是三摩呬多--是在根本定当中没有后得位。这里清楚的讲到毗婆沙宗承许菩萨的加行、见、修道仅是根本定而已,讲这么清楚的只有在宗义宝鬘这么说,其它的论著中从没见过有讲得那么肯定的。可是当其它论著讲到毗宗的果的建立中,可知这本论讲的是正确的。毗婆沙宗也主张佛的十二种行迹…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