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22

  ..续本文上一页此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其它的宗派主张不同,是先把欲界四谛当中的所应断部分全部断干净之后,再来断上二界的。

  问题三:第二剎那是解脱道,格西拉解说:解脱道,什么都不用做。应马上去断烦恼,是不是因为有住的关系,所以还会停留在解脱道?

  回答:毗婆沙宗没办法去解释,微细的剎那剎那坏灭的这些道理,他们基本主张是生住灭。第一剎那无间道时,本身就圆具生住灭这三点,解脱道也是一样圆具生住灭。不是无间道是生,然后解脱道是住,另外一个是灭,不是如此。刚说一个一个,十六个剎那,我们说的这种剎那,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时间很瞬间,很短的剎那,不是那个意思。

  问题四:毗婆沙宗说有漏是具有烦恼,无漏是没有烦恼的意思,见道位之前,从世第一法进入到见道位时,世第一法完全在缘四谛十六相,并没有在缘取烦恼的部分,只是在要证得解脱道的行相,为什么不是属无漏,而是属有漏的部分?

  回答:在世第一法时,他还在加行道的关系,所以是属于有漏道,不是无漏道,只有见道才是无漏道。为什么?因为有漏和无漏观,看 51页有讲到资粮和加行的二道是所应断,因为他们是有漏道。还有讲到所谓无漏道的定义,举了一个例子道谛,道谛只有见道以上,才会有真正道谛。资粮和加行还没有达到道谛的关系,所以资粮和加行是有漏道、所应断。不是有没有沾染烦恼,烦恼反正通通都有。

  问题五:无漏的意思是一定要证得无我的部分,才算是无漏吗?

  回答:不一定。资粮和加行二道是属于有漏道,见道是无漏道,所谓「漏」是指烦恼而言。会增长烦恼的称有漏道,不增长的就称无漏道。为什么在见道时称无漏道。因为在见道时,根本没机会让烦恼增长故。在资粮道、加行道,甚至到世第一时,还是在加行道的阶段,虽然所缘的对境是四谛十六行相,可是相应的心还是会随着他的烦恼增长,所以立他为有漏道。加行道还是会有烦恼增长的时候,因为就他的所缘是缘于四谛十六相,可是与他相应的,还是会有烦恼生起,因此立加行道是有漏。见道是无漏,是烦恼的正对治,所以不会增长烦恼。格西拉举例:我们湿湿的脚踩在石头上,虽有一个足迹,可是足迹不会扩散出去,会越来越缩小不见,所以见道是不会使烦恼增长。无漏道是不是一定要证得无我?不一定。譬如圣者的心相续当中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有出离心,这些心不见得就是无我的心。圣者已经有证得道谛,因心相续中有道谛,故称无漏。

  问题六:因为初学关系,请格西拉解说,什么是忍智?什么是类智?道类

  宗义宝鬘讲解第 79页

  智的名相。

  回答:藏文音「解」是类,忍是指无间道,智是指解脱道,各有八个。无间道是直接在对治烦恼的,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是很辛苦,所以要忍耐一点。藏文音「虽」是忍,是无间道。用无间道来断除所应断的烦恼,很辛苦所以要去忍。忍就是直接对治烦恼的无间道,在对治烦恼的过程有一个能知道这件事的就是解脱道。格西举例:作战在对付很多敌人时,光是一个人要去把整团的敌人消灭掉是很困难的,可是若知道敌人的将领,只要抓住他就可以将他消灭掉。无间道和忍是同义,主要是断除所应断,有八忍。为什么说忍?意即在断除所应断的过程是很辛苦,所以要忍耐。

  无间道藏文是「爬切美」-没有障碍。由于古来即翻为无间道,应为无碍道(藏文比较正确)。为什么?将所应断的障碍去除掉,即没有障碍。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若能生起无间道,我们要断除烦恼,是轻而易举。将烦恼完全断除,没有一点障碍,就是无间道,得到无碍道。

  在欲界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若上二界称为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类」是指后面断的,欲界四个法忍与上二界四个类忍合为八忍。八智是欲界的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上二界称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所以一共有八忍、八智,合称忍智十六剎那。

  问题七: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想请问十六剎那跟十五剎那是什么?到底基础要看那里才会知道。否则听下去,我们完全听不懂。

  回答:我们现在就不要看毗婆沙宗怎样讲,就一般的其它宗派所承许的观点来说,这十六个剎那是怎么来区分的。这十六剎那主要是依照在见道时断除所应断来区别的,这十六个是配合四谛来做解说的,第一个剎那是缘于苦谛,断除苦谛的见道所应断的对治法生起时,是苦法忍,将「见道所应断」断除时得到苦法智。即第一个剎那是苦法忍,第二个剎那是苦法智,第三剎那是集谛的集法忍,第四个剎那是集谛的集法智,就这样类推,灭法忍,灭法智,道法忍,道法智,每一谛都有忍和智,将这十六个完全断除,等于断除欲界的所应断。

  问题八:这样只有八个,没有十六个?

  回答:这是欲界的,还有上二界的,也有八个。先讲欲界的八个,再讲上二界的八个。这个补特伽罗若是将欲界的八个所应断将他断除,接着乘着这股力量,继续会将上二界的八个所应断将他断除。

  问题九:这样讲起来,好像文字有一点点懂,但是为什么讲剎那剎那?

  回答:使用剎那的名词,不是我们所想象中-时间很短的剎那。每一个剎那都有生住灭。

  宗义宝鬘讲解第 80页

  问题十:刚刚翻十六剎那时,讲到苦忍智,苦类智,集忍智,集类智,忍智不是欲界的吗?类智是上二界的吗?合起来是八个而已,都是智。

  回答:一般的说,第一剎那所生起的苦法忍。第二剎那生起来的苦法智,这都是在欲界里,第三个剎那生起集法忍、集法智,这也都是在欲界里,这是一般而言。如果是毗婆沙宗,他们不共的主张,就不是如此,第一个剎那和第二个剎那都是在欲界,第三个剎那是上二界的苦类忍,第四剎那是苦类智,欲界和上二界是穿插在断的,此为毗婆沙宗。一般的是第一剎那到第八个剎那,都是在欲界断的。

  问题十一:一般的第九剎那到第十六剎那的名称为何?

  回答:毗婆沙宗主张欲界和上二界是穿插在断的,但一般其它宗派不是如此,先把欲界断干净之后,再去断上二界的所应断,因此第九剎那到第十六剎那的名称为苦类忍,苦类智,集类忍,集类智,灭类忍,灭类智,道类忍,道类智。

  问题十二:提到解脱道有八个,请问是那八个?

  回答:用八忍去断所应断,断了的同时也得到八个解脱道,若没有断除所应断,是不可能生起解脱道。因为断除无间道的八个所应断的同时,就生起八个解脱道。这八个是配合四谛所获得的八个解脱道。

  一位补特伽罗已经得到这十六个剎那的话,在他的心相续里是不是有全部这十六个?当然没有。只有一个剎那而已,为什么?因为前一剎那体性转变为后一剎那,所以体性就这样一直一直变,到最后时证得十六剎那的行者,心相续当中就只有第十六剎那这一个剎那而已。

  同样加行道有四位,暖、顶、忍、世第一,之后就进入见道,这位证得见道的补特伽罗,他心相续当中,是不是还有暖、顶、忍、世第一?没有。因为前一个体性转变为后一个,转变到最后入见道位时已经转为见道。

  问题十三:格西有说到修道位里有无间道和解脱道,无间道里又有有漏和无漏,刚有解释到八忍八智,想了解在无间道的有漏是指那几智?无漏、有漏又是那些?

  回答:在见道时都是属无漏道,即在根本定当中。在见道时这十六个剎那全部都是在根本定当中来断除这些所应断,所以才称为无漏道。在修道时有分为有漏和无漏。所谓的无漏,也就是在根本定当中修四谛十六行相断除所应断,若在根本定当中,就是无漏道。另外不是修四谛十六行相,他是缘于粗静相道来修,属有漏道。见道的时间是非常的短,修道的时间就很长,因为行者会有根本定和出定的阶段。在出定的阶定,行者会去观上界的利益,观下界的过患,所以会在后得位的阶段,修粗静相道,他所修的粗静相道,是属有漏道,亦可称世间道。所以粗静相道可以称为有漏道,

  宗义宝鬘讲解第 81页

  世间道或有漏的世间道。从这边看来,可以透过四谛十六行相的修持来断除烦恼,也可以透过禅修粗静相道来断除烦恼。若以透过十六行相的修持来断除烦恼,会比较好。修粗静相道的这种方法,是比较不好。

  以粗静相道来断除烦恼,只是暂时用简单的方式将他断除而已,可是并不能够完全、或永久的将烦恼断掉,所以称用粗静相道来断烦恼的工作称为钝根者的工作。

  问题十四:请问格西拉,有一些是已证声闻,再回去修独觉的资粮道、加行道,或者已经修证成独觉,之后再回头修菩萨道的资粮道、加行道。像这些行者的话,要怎么去称呼呢?

  回答:有一类的补特伽罗入了声闻道,一路就修到底,这类的补特伽罗称为声闻乘的决定种性者。另外也有一类,一开始入了声闻乘,还没有修到见道之前,就转到独觉乘去修,这类的补特伽罗称为声闻乘的不定种性者。在声闻乘,也有一些修到见道,在声闻道上已经证得一些证悟,之后进入独觉乘来修学,这一类的补特伽罗可称为已得声闻证悟的独觉道行者。在声闻乘的补特伽罗有在加行道的时候,转到独觉乘。也有在加行道时转入,也有在见道时转入,也有在修道时转入,可是没有在阿罗汉的时候再转入独觉乘的。他如果得到声闻乘的阿罗汉果时,他就不会再转入。也有一些补特伽罗,已经先在声闻乘得到阿罗汉果,在独觉乘得到阿罗汉果,之后又转入菩萨乘来修持的,这类的补特伽罗就称为已证声独罗汉果的菩萨道行者。也有一些补特伽罗,一开始没有入独觉,或声闻乘来修学,一开始就入菩萨乘来学,他的心量是非常的广,可是学了之后,就退堕到声闻、独觉去学,也有这一类的。

  问题十五:先前提到八忍八智,欲界各有四忍四智,上二界也有四忍四智,那上二界的概…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