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21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何时死不定,这一点他们会去思惟。死后一定会再去投生,死后不会像在空中消失掉一样,他们不承许这样。那到底死后投生到那里去?就看自己所造的业。你所造的业,如果是善业,力量很大,就投生到善趣。若恶业力量很大,就投生到恶趣。还要思惟若投生到三恶趣,可能会在地狱里感受冷热苦,在饿鬼当中感受饥饿苦,在畜生当中去感受愚钝、互相吞噬的苦。

  如果已经肯定自己必将会死的话,又加以思惟恶趣的种种痛苦,就会生起出离心。思惟恶趣的痛苦之后,就会生起害怕的心,害怕的心生起之后,我们就会想办法如何来脱离痛苦。譬如一个人如果会被捉去关在牢狱

  宗义宝鬘讲解第 75页

  里,或是有丧失生命的可能性时,他一定会想尽办法,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危机。他们去思惟:如果造恶业会感生恶果,堕入三恶趣当中,感受三恶趣种种的痛苦,思惟后生起害怕的心,因而寻找如何能够脱离这些痛苦的方法,同时了知需要一个能够救度的依靠处,然后才生起投靠三宝的心,这就是皈依三宝的心。

  思惟三恶趣的痛苦后,想要脱离三恶趣的痛苦。思惟后肯定只有三宝可以救度这些痛苦。皈依三宝的意思即投奔三宝之意,以这个国家为例,这国王很坏,对百姓非常坏,制定严苛的法律,百姓不喜欢,看到另一国的国王、法律都很好,就想办法要去投奔自由。我们也是一样,三恶趣的痛苦不想要,只有三宝可以救度,因此到三宝处投奔自由。

  一旦投奔三宝的话,即应遵照三宝所有的学处和规定去做,投奔之后又不照人家的规定做,那是很坏的。法宝的学处是什么?断除伤害他人。去投奔了之后,要遵守法宝的规定,承许断除伤害他人。若承许法宝的这个学处,就应做到断除伤害他人的行为。若断除了伤害他人,自然就是在行善。若自自然然的断除伤害他人,自自然然的行善,不用说来世一定到善趣。所以皈依三宝就是如此的皈依法。

  譬如有人从商,他有很多的财富,怕小偷或强盗来偷取,他们可以向三宝祈求,三宝还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又出去开车怕发生什么意外,你向三宝祈求,三宝还是会保护你的。这样的保护不值得称许,这是小的,不是究竟的保护。因为这样的保护,即使是外道的神祇也可以保护,世间的神祇也都可以保护,即使是凡人,也会给予保护。譬如遇到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去找黑道(脾气很不好者)暂时来保护,这样的保护,连凡夫也可以,这样的保护不是三宝不共的功德。不共的功德是保护我们将来不会堕入到三恶道,不受轮回的苦。一旦投奔三宝,就要乖乖听三宝的规定,遵照着去做,所有的规定当中,最重要的是法宝的学处-不可造作伤害他人的行为,还有生起信心。若能这样做,保证下辈子不会堕到三恶趣。

  一个病得很严重的病人,一定要去投靠医生,投靠之后就要乖乖的听医生的话去做,医生说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照着医生所开的药,及遵照医生的要求去做,病人一定可以脱离这些病苦。一旦脱离病苦,等于是受了医生的保护。犹如病人要从病情当中痊愈,不但要吃医生给他的药之外,还要听医生的话,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病才能够好起来。

  同样的投靠三宝之后,就要乖乖的听三宝的学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这样才能够得到三宝的救护。投靠三宝之后,遵照三宝的交待,不可做伤害他人的行为,要做利益他人的行为,乖乖的做了之后,保证来世不会堕入到三恶趣。虽然没有堕到三恶趣,得到的是善趣人天的果报,是不是人天的果报就稳扎稳打,永远不会改变?不会,还是会改变

  宗义宝鬘讲解第 76页

  的。一旦这些善业结束以后,还是有可能再堕入三恶趣,意即还是没办法脱离整个生死轮回。即使得到人身,人身当中还是有苦,因为没有脱离轮回。所以要再更进一步的思惟:我要如何完完全全的断除整个生死轮回。

  我们生为人,本来就有生老病死这些苦,除了这些苦之外,又加上遇到怨敌的怨憎会苦,及与亲人相分离的爱别离苦,还有想得到又得不到的求不得苦,还有失去的苦。我们都在这些苦当中,也都可以忍耐的下来,因此我们就一直这样活下去。一直活下去活到我们死,死之后是不是就可以脱离这些苦?不知道。

  这样思惟之后,会生起一股完全不要再入轮回,想要脱离轮回的心就会生起来。虽然自己想要脱离整个生死轮回,可是也要有方法。没有方法,光想是没有用的。这种想要自己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心生起之后,又去寻找要脱离的方法,最后知道他应该要怎么去做,就是道的所缘。缘于四谛十六行相的这些所缘品,不断的去思惟,一心想要自己脱离整个生死轮回。如果生起这样心的人,不是入声闻乘,就是入独觉乘。生起我要缘于四谛十六行相而获得解脱,我要在一百劫之内获得解脱的话,这个人可能就入了独觉乘。如果想说这一百劫太远了,我要在很短的三、四世之内,一定要脱离的话,可能就入了声闻乘。

  如果要用一百劫来获得解脱,表示他将必须要去积聚中等的福德资粮,如果要在三、四世当中获得解脱的话,表示他会积聚比较小的资粮,他们的所缘都一样-缘于四谛十六行相。也有另外一类,他并不是想要自己独自一人解脱,他虽然也害怕轮回的痛苦,也害怕三恶趣的痛苦,可是他想要承担起其它有情的苦,这一类的人会生起大悲心、大慈心,因而进入到菩萨乘。所以这三类的行者,要入那一道?就完全看最初之时,是不是有生起害怕三恶趣的痛苦,畏惧轮回的痛苦?有没有去思惟业果的建立?这是最基本的。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这样。没有这个的话,上面所说的,都谈不上。所以入这三乘,最初进入的方法是怎么样,就是刚才所解说的这些。

  「忍、智等十六剎那的前十五剎那是见道,第十六剎那-道类智是修道」。他们这一宗说:见道完全是无漏道,完全都在根本定的状态当中,而且时间非常的短,一瞬间而已,马上从见道登上修道,在见道的阶段不会有所谓的入定、出定、根本定、后得位的轮替,直接就只有在根本定而已,而且时间非常的短,一瞬间就到修道。

  见道位的行者,一直处在根本定状态当中,而且时间是非常短,一下就登上修道位。在根本定状态当中,可以分为十六个剎那,十六个剎那分别生起道类智、道忍智,前十五个属于见道的阶段,第十六个剎那(道类智)时属于修道的阶段。所谓忍智和类智,二个是轮替的,轮番一直一直现起,很快很快的。在修类智和忍智时,主要是缘于四谛来修——苦集灭道四谛,

  宗义宝鬘讲解第 77页

  苦谛有见断,在见道的所应断指愚蒙于苦谛的这一点。集谛也有见断,灭谛也有,道谛也有。每一个都有见断,亦即每一个见断是指愚蒙于苦,愚蒙于集,愚蒙于灭,愚蒙于道。

  在欲界有四个,是苦谛见断、集谛见断、灭谛见断、道谛见断。上二界也有四个,也是苦谛见断、集谛见断、灭谛见断、道谛见断。愚蒙是颠倒执持的意思,苦是无常,可是却执苦是常,此即颠倒执持,愚蒙于苦是真相,这是见断(应该要将他断除的)。见断是见道的所应断。到修道时,也有修道的所应断,刚才是配合四谛十六行相说的,分别有类智和忍智,前十五个类智、忍智是属于见道的部份,第十六个剎那是属于修道的部份。属于欲界的见道所应断有四个,上二界的见道所应断也有四个,一共有八个。可以来对治这八个所应断是什么?无间道可以来对治这八个所应断。所以无间道也有八个,八个无间道可以来对治八个所应断,这八个所应断可以称他为八忍。用八忍来断除八个所应断之后,就会得到八个解脱道。

  无间道和解脱道,这二者是穿插在一起的,都是在同一个根本定当中成就。无间道是实际去打仗、去杀敌,这八个所应断就是我们要消灭的敌人。实际去作战是八个无间道,被消灭的是这八个所应断的敌人,八个解脱道就像是国王最舒服,都不用去打仗。去打仗时真正派兵去打,把敌人消灭掉,所得到国土是属于国王的。国王根本不需要去打仗,舒舒服服的坐在那享受兵打来得到的成果。同样的意思,无间道就直接对付八个所应断,将他断除之后,就是属于八个解脱道,所以解脱道是最快乐的。无间道有八忍,解脱道有八智,忍智一共有十六个。在见道的行者,心相续当中八忍、八智穿插在一起,在同一个根本定当中一直进行,到最后的那个剎那(最后的道类智)时登上修道,此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

  至于所谓的八忍、八智,不是毗婆沙宗不共的主张,是大家共通的主张。可是说第十六剎那已登上修道是毗婆沙宗不共的主张,「第十六剎那— —类此十六剎那如山羊一般,只能挨次生起」。亦即像山

  道智是修道,过桥羊过桥一样,排队一个一个过,也就是这十六剎那的类忍智是一个一个穿插生起的,不能同时生起。这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张。其它的宗派说,八类智是一起生起,八忍智是一起生起。到此有无疑问。

  问题一:请问格西拉,八忍智是不是属于欲界所应断的无间道加解脱道的部分,八类智是属于上二界的无间道跟解脱道,合起来才是十六个。因为讲的都是智,智是都属于解脱,还是有包含无间道的部分?

  回答:欲界有四忍和四智,上二界也有四忍和四智,所以一共加起来有八忍和八智。

  问题二:断的顺序是第一剎那是欲界的苦谛上所应断的无间道,第二心是得到欲界的解脱道(苦谛所应得),第三心是上二界的苦谛所应断,第四心才是上二界苦谛所得,所以是这样穿插穿插的吗?

  宗义宝鬘讲解第 78页

  回答:毗婆沙宗是如此主张,首先断除欲界的见道所应断,以无间道将他(见道所应断)断除,之后得到解脱道,之后去断上二界的苦谛见道所应断,再得到上二界的解脱道,再回来欲界断集谛的,如此欲界、上二界轮流,…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