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21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何時死不定,這一點他們會去思惟。死後一定會再去投生,死後不會像在空中消失掉一樣,他們不承許這樣。那到底死後投生到那裏去?就看自己所造的業。你所造的業,如果是善業,力量很大,就投生到善趣。若惡業力量很大,就投生到惡趣。還要思惟若投生到叁惡趣,可能會在地獄裏感受冷熱苦,在餓鬼當中感受饑餓苦,在畜生當中去感受愚鈍、互相吞噬的苦。

  如果已經肯定自己必將會死的話,又加以思惟惡趣的種種痛苦,就會生起出離心。思惟惡趣的痛苦之後,就會生起害怕的心,害怕的心生起之後,我們就會想辦法如何來脫離痛苦。譬如一個人如果會被捉去關在牢獄

  宗義寶鬘講解第 75頁

  裏,或是有喪失生命的可能性時,他一定會想盡辦法,看看能不能解決這些危機。他們去思惟:如果造惡業會感生惡果,墮入叁惡趣當中,感受叁惡趣種種的痛苦,思惟後生起害怕的心,因而尋找如何能夠脫離這些痛苦的方法,同時了知需要一個能夠救度的依靠處,然後才生起投靠叁寶的心,這就是皈依叁寶的心。

  思惟叁惡趣的痛苦後,想要脫離叁惡趣的痛苦。思惟後肯定只有叁寶可以救度這些痛苦。皈依叁寶的意思即投奔叁寶之意,以這個國家爲例,這國王很壞,對百姓非常壞,製定嚴苛的法律,百姓不喜歡,看到另一國的國王、法律都很好,就想辦法要去投奔自由。我們也是一樣,叁惡趣的痛苦不想要,只有叁寶可以救度,因此到叁寶處投奔自由。

  一旦投奔叁寶的話,即應遵照叁寶所有的學處和規定去做,投奔之後又不照人家的規定做,那是很壞的。法寶的學處是什麼?斷除傷害他人。去投奔了之後,要遵守法寶的規定,承許斷除傷害他人。若承許法寶的這個學處,就應做到斷除傷害他人的行爲。若斷除了傷害他人,自然就是在行善。若自自然然的斷除傷害他人,自自然然的行善,不用說來世一定到善趣。所以皈依叁寶就是如此的皈依法。

  譬如有人從商,他有很多的財富,怕小偷或強盜來偷取,他們可以向叁寶祈求,叁寶還是可以保護他們的。又出去開車怕發生什麼意外,你向叁寶祈求,叁寶還是會保護你的。這樣的保護不值得稱許,這是小的,不是究竟的保護。因爲這樣的保護,即使是外道的神祇也可以保護,世間的神祇也都可以保護,即使是凡人,也會給予保護。譬如遇到敵人或不喜歡的人,去找黑道(脾氣很不好者)暫時來保護,這樣的保護,連凡夫也可以,這樣的保護不是叁寶不共的功德。不共的功德是保護我們將來不會墮入到叁惡道,不受輪回的苦。一旦投奔叁寶,就要乖乖聽叁寶的規定,遵照著去做,所有的規定當中,最重要的是法寶的學處-不可造作傷害他人的行爲,還有生起信心。若能這樣做,保證下輩子不會墮到叁惡趣。

  一個病得很嚴重的病人,一定要去投靠醫生,投靠之後就要乖乖的聽醫生的話去做,醫生說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照著醫生所開的藥,及遵照醫生的要求去做,病人一定可以脫離這些病苦。一旦脫離病苦,等于是受了醫生的保護。猶如病人要從病情當中痊愈,不但要吃醫生給他的藥之外,還要聽醫生的話,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病才能夠好起來。

  同樣的投靠叁寶之後,就要乖乖的聽叁寶的學處,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這樣才能夠得到叁寶的救護。投靠叁寶之後,遵照叁寶的交待,不可做傷害他人的行爲,要做利益他人的行爲,乖乖的做了之後,保證來世不會墮入到叁惡趣。雖然沒有墮到叁惡趣,得到的是善趣人天的果報,是不是人天的果報就穩紮穩打,永遠不會改變?不會,還是會改變

  宗義寶鬘講解第 76頁

  的。一旦這些善業結束以後,還是有可能再墮入叁惡趣,意即還是沒辦法脫離整個生死輪回。即使得到人身,人身當中還是有苦,因爲沒有脫離輪回。所以要再更進一步的思惟:我要如何完完全全的斷除整個生死輪回。

  我們生爲人,本來就有生老病死這些苦,除了這些苦之外,又加上遇到怨敵的怨憎會苦,及與親人相分離的愛別離苦,還有想得到又得不到的求不得苦,還有失去的苦。我們都在這些苦當中,也都可以忍耐的下來,因此我們就一直這樣活下去。一直活下去活到我們死,死之後是不是就可以脫離這些苦?不知道。

  這樣思惟之後,會生起一股完全不要再入輪回,想要脫離輪回的心就會生起來。雖然自己想要脫離整個生死輪回,可是也要有方法。沒有方法,光想是沒有用的。這種想要自己脫離整個生死輪回的心生起之後,又去尋找要脫離的方法,最後知道他應該要怎麼去做,就是道的所緣。緣于四谛十六行相的這些所緣品,不斷的去思惟,一心想要自己脫離整個生死輪回。如果生起這樣心的人,不是入聲聞乘,就是入獨覺乘。生起我要緣于四谛十六行相而獲得解脫,我要在一百劫之內獲得解脫的話,這個人可能就入了獨覺乘。如果想說這一百劫太遠了,我要在很短的叁、四世之內,一定要脫離的話,可能就入了聲聞乘。

  如果要用一百劫來獲得解脫,表示他將必須要去積聚中等的福德資糧,如果要在叁、四世當中獲得解脫的話,表示他會積聚比較小的資糧,他們的所緣都一樣-緣于四谛十六行相。也有另外一類,他並不是想要自己獨自一人解脫,他雖然也害怕輪回的痛苦,也害怕叁惡趣的痛苦,可是他想要承擔起其它有情的苦,這一類的人會生起大悲心、大慈心,因而進入到菩薩乘。所以這叁類的行者,要入那一道?就完全看最初之時,是不是有生起害怕叁惡趣的痛苦,畏懼輪回的痛苦?有沒有去思惟業果的建立?這是最基本的。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這樣。沒有這個的話,上面所說的,都談不上。所以入這叁乘,最初進入的方法是怎麼樣,就是剛才所解說的這些。

  「忍、智等十六剎那的前十五剎那是見道,第十六剎那-道類智是修道」。他們這一宗說:見道完全是無漏道,完全都在根本定的狀態當中,而且時間非常的短,一瞬間而已,馬上從見道登上修道,在見道的階段不會有所謂的入定、出定、根本定、後得位的輪替,直接就只有在根本定而已,而且時間非常的短,一瞬間就到修道。

  見道位的行者,一直處在根本定狀態當中,而且時間是非常短,一下就登上修道位。在根本定狀態當中,可以分爲十六個剎那,十六個剎那分別生起道類智、道忍智,前十五個屬于見道的階段,第十六個剎那(道類智)時屬于修道的階段。所謂忍智和類智,二個是輪替的,輪番一直一直現起,很快很快的。在修類智和忍智時,主要是緣于四谛來修——苦集滅道四谛,

  宗義寶鬘講解第 77頁

  苦谛有見斷,在見道的所應斷指愚蒙于苦谛的這一點。集谛也有見斷,滅谛也有,道谛也有。每一個都有見斷,亦即每一個見斷是指愚蒙于苦,愚蒙于集,愚蒙于滅,愚蒙于道。

  在欲界有四個,是苦谛見斷、集谛見斷、滅谛見斷、道谛見斷。上二界也有四個,也是苦谛見斷、集谛見斷、滅谛見斷、道谛見斷。愚蒙是顛倒執持的意思,苦是無常,可是卻執苦是常,此即顛倒執持,愚蒙于苦是真相,這是見斷(應該要將他斷除的)。見斷是見道的所應斷。到修道時,也有修道的所應斷,剛才是配合四谛十六行相說的,分別有類智和忍智,前十五個類智、忍智是屬于見道的部份,第十六個剎那是屬于修道的部份。屬于欲界的見道所應斷有四個,上二界的見道所應斷也有四個,一共有八個。可以來對治這八個所應斷是什麼?無間道可以來對治這八個所應斷。所以無間道也有八個,八個無間道可以來對治八個所應斷,這八個所應斷可以稱他爲八忍。用八忍來斷除八個所應斷之後,就會得到八個解脫道。

  無間道和解脫道,這二者是穿插在一起的,都是在同一個根本定當中成就。無間道是實際去打仗、去殺敵,這八個所應斷就是我們要消滅的敵人。實際去作戰是八個無間道,被消滅的是這八個所應斷的敵人,八個解脫道就像是國王最舒服,都不用去打仗。去打仗時真正派兵去打,把敵人消滅掉,所得到國土是屬于國王的。國王根本不需要去打仗,舒舒服服的坐在那享受兵打來得到的成果。同樣的意思,無間道就直接對付八個所應斷,將他斷除之後,就是屬于八個解脫道,所以解脫道是最快樂的。無間道有八忍,解脫道有八智,忍智一共有十六個。在見道的行者,心相續當中八忍、八智穿插在一起,在同一個根本定當中一直進行,到最後的那個剎那(最後的道類智)時登上修道,此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

  至于所謂的八忍、八智,不是毗婆沙宗不共的主張,是大家共通的主張。可是說第十六剎那已登上修道是毗婆沙宗不共的主張,「第十六剎那— —類此十六剎那如山羊一般,只能挨次生起」。亦即像山

  道智是修道,過橋羊過橋一樣,排隊一個一個過,也就是這十六剎那的類忍智是一個一個穿插生起的,不能同時生起。這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其它的宗派說,八類智是一起生起,八忍智是一起生起。到此有無疑問。

  問題一:請問格西拉,八忍智是不是屬于欲界所應斷的無間道加解脫道的部分,八類智是屬于上二界的無間道跟解脫道,合起來才是十六個。因爲講的都是智,智是都屬于解脫,還是有包含無間道的部分?

  回答:欲界有四忍和四智,上二界也有四忍和四智,所以一共加起來有八忍和八智。

  問題二:斷的順序是第一剎那是欲界的苦谛上所應斷的無間道,第二心是得到欲界的解脫道(苦谛所應得),第叁心是上二界的苦谛所應斷,第四心才是上二界苦谛所得,所以是這樣穿插穿插的嗎?

  宗義寶鬘講解第 78頁

  回答:毗婆沙宗是如此主張,首先斷除欲界的見道所應斷,以無間道將他(見道所應斷)斷除,之後得到解脫道,之後去斷上二界的苦谛見道所應斷,再得到上二界的解脫道,再回來欲界斷集谛的,如此欲界、上二界輪流,…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