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其它的宗派主張不同,是先把欲界四谛當中的所應斷部分全部斷幹淨之後,再來斷上二界的。
問題叁:第二剎那是解脫道,格西拉解說:解脫道,什麼都不用做。應馬上去斷煩惱,是不是因爲有住的關系,所以還會停留在解脫道?
回答:毗婆沙宗沒辦法去解釋,微細的剎那剎那壞滅的這些道理,他們基本主張是生住滅。第一剎那無間道時,本身就圓具生住滅這叁點,解脫道也是一樣圓具生住滅。不是無間道是生,然後解脫道是住,另外一個是滅,不是如此。剛說一個一個,十六個剎那,我們說的這種剎那,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時間很瞬間,很短的剎那,不是那個意思。
問題四:毗婆沙宗說有漏是具有煩惱,無漏是沒有煩惱的意思,見道位之前,從世第一法進入到見道位時,世第一法完全在緣四谛十六相,並沒有在緣取煩惱的部分,只是在要證得解脫道的行相,爲什麼不是屬無漏,而是屬有漏的部分?
回答:在世第一法時,他還在加行道的關系,所以是屬于有漏道,不是無漏道,只有見道才是無漏道。爲什麼?因爲有漏和無漏觀,看 51頁有講到資糧和加行的二道是所應斷,因爲他們是有漏道。還有講到所謂無漏道的定義,舉了一個例子道谛,道谛只有見道以上,才會有真正道谛。資糧和加行還沒有達到道谛的關系,所以資糧和加行是有漏道、所應斷。不是有沒有沾染煩惱,煩惱反正通通都有。
問題五:無漏的意思是一定要證得無我的部分,才算是無漏嗎?
回答:不一定。資糧和加行二道是屬于有漏道,見道是無漏道,所謂「漏」是指煩惱而言。會增長煩惱的稱有漏道,不增長的就稱無漏道。爲什麼在見道時稱無漏道。因爲在見道時,根本沒機會讓煩惱增長故。在資糧道、加行道,甚至到世第一時,還是在加行道的階段,雖然所緣的對境是四谛十六行相,可是相應的心還是會隨著他的煩惱增長,所以立他爲有漏道。加行道還是會有煩惱增長的時候,因爲就他的所緣是緣于四谛十六相,可是與他相應的,還是會有煩惱生起,因此立加行道是有漏。見道是無漏,是煩惱的正對治,所以不會增長煩惱。格西拉舉例:我們濕濕的腳踩在石頭上,雖有一個足迹,可是足迹不會擴散出去,會越來越縮小不見,所以見道是不會使煩惱增長。無漏道是不是一定要證得無我?不一定。譬如聖者的心相續當中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有出離心,這些心不見得就是無我的心。聖者已經有證得道谛,因心相續中有道谛,故稱無漏。
問題六:因爲初學關系,請格西拉解說,什麼是忍智?什麼是類智?道類
宗義寶鬘講解第 79頁
智的名相。
回答:藏文音「解」是類,忍是指無間道,智是指解脫道,各有八個。無間道是直接在對治煩惱的,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是很辛苦,所以要忍耐一點。藏文音「雖」是忍,是無間道。用無間道來斷除所應斷的煩惱,很辛苦所以要去忍。忍就是直接對治煩惱的無間道,在對治煩惱的過程有一個能知道這件事的就是解脫道。格西舉例:作戰在對付很多敵人時,光是一個人要去把整團的敵人消滅掉是很困難的,可是若知道敵人的將領,只要抓住他就可以將他消滅掉。無間道和忍是同義,主要是斷除所應斷,有八忍。爲什麼說忍?意即在斷除所應斷的過程是很辛苦,所以要忍耐。
無間道藏文是「爬切美」-沒有障礙。由于古來即翻爲無間道,應爲無礙道(藏文比較正確)。爲什麼?將所應斷的障礙去除掉,即沒有障礙。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若能生起無間道,我們要斷除煩惱,是輕而易舉。將煩惱完全斷除,沒有一點障礙,就是無間道,得到無礙道。
在欲界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若上二界稱爲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類」是指後面斷的,欲界四個法忍與上二界四個類忍合爲八忍。八智是欲界的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上二界稱爲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所以一共有八忍、八智,合稱忍智十六剎那。
問題七:因爲是第一次接觸,想請問十六剎那跟十五剎那是什麼?到底基礎要看那裏才會知道。否則聽下去,我們完全聽不懂。
回答:我們現在就不要看毗婆沙宗怎樣講,就一般的其它宗派所承許的觀點來說,這十六個剎那是怎麼來區分的。這十六剎那主要是依照在見道時斷除所應斷來區別的,這十六個是配合四谛來做解說的,第一個剎那是緣于苦谛,斷除苦谛的見道所應斷的對治法生起時,是苦法忍,將「見道所應斷」斷除時得到苦法智。即第一個剎那是苦法忍,第二個剎那是苦法智,第叁剎那是集谛的集法忍,第四個剎那是集谛的集法智,就這樣類推,滅法忍,滅法智,道法忍,道法智,每一谛都有忍和智,將這十六個完全斷除,等于斷除欲界的所應斷。
問題八:這樣只有八個,沒有十六個?
回答:這是欲界的,還有上二界的,也有八個。先講欲界的八個,再講上二界的八個。這個補特伽羅若是將欲界的八個所應斷將他斷除,接著乘著這股力量,繼續會將上二界的八個所應斷將他斷除。
問題九:這樣講起來,好像文字有一點點懂,但是爲什麼講剎那剎那?
回答:使用剎那的名詞,不是我們所想象中-時間很短的剎那。每一個剎那都有生住滅。
宗義寶鬘講解第 80頁
問題十:剛剛翻十六剎那時,講到苦忍智,苦類智,集忍智,集類智,忍智不是欲界的嗎?類智是上二界的嗎?合起來是八個而已,都是智。
回答:一般的說,第一剎那所生起的苦法忍。第二剎那生起來的苦法智,這都是在欲界裏,第叁個剎那生起集法忍、集法智,這也都是在欲界裏,這是一般而言。如果是毗婆沙宗,他們不共的主張,就不是如此,第一個剎那和第二個剎那都是在欲界,第叁個剎那是上二界的苦類忍,第四剎那是苦類智,欲界和上二界是穿插在斷的,此爲毗婆沙宗。一般的是第一剎那到第八個剎那,都是在欲界斷的。
問題十一:一般的第九剎那到第十六剎那的名稱爲何?
回答:毗婆沙宗主張欲界和上二界是穿插在斷的,但一般其它宗派不是如此,先把欲界斷幹淨之後,再去斷上二界的所應斷,因此第九剎那到第十六剎那的名稱爲苦類忍,苦類智,集類忍,集類智,滅類忍,滅類智,道類忍,道類智。
問題十二:提到解脫道有八個,請問是那八個?
回答:用八忍去斷所應斷,斷了的同時也得到八個解脫道,若沒有斷除所應斷,是不可能生起解脫道。因爲斷除無間道的八個所應斷的同時,就生起八個解脫道。這八個是配合四谛所獲得的八個解脫道。
一位補特伽羅已經得到這十六個剎那的話,在他的心相續裏是不是有全部這十六個?當然沒有。只有一個剎那而已,爲什麼?因爲前一剎那體性轉變爲後一剎那,所以體性就這樣一直一直變,到最後時證得十六剎那的行者,心相續當中就只有第十六剎那這一個剎那而已。
同樣加行道有四位,暖、頂、忍、世第一,之後就進入見道,這位證得見道的補特伽羅,他心相續當中,是不是還有暖、頂、忍、世第一?沒有。因爲前一個體性轉變爲後一個,轉變到最後入見道位時已經轉爲見道。
問題十叁:格西有說到修道位裏有無間道和解脫道,無間道裏又有有漏和無漏,剛有解釋到八忍八智,想了解在無間道的有漏是指那幾智?無漏、有漏又是那些?
回答:在見道時都是屬無漏道,即在根本定當中。在見道時這十六個剎那全部都是在根本定當中來斷除這些所應斷,所以才稱爲無漏道。在修道時有分爲有漏和無漏。所謂的無漏,也就是在根本定當中修四谛十六行相斷除所應斷,若在根本定當中,就是無漏道。另外不是修四谛十六行相,他是緣于粗靜相道來修,屬有漏道。見道的時間是非常的短,修道的時間就很長,因爲行者會有根本定和出定的階段。在出定的階定,行者會去觀上界的利益,觀下界的過患,所以會在後得位的階段,修粗靜相道,他所修的粗靜相道,是屬有漏道,亦可稱世間道。所以粗靜相道可以稱爲有漏道,
宗義寶鬘講解第 81頁
世間道或有漏的世間道。從這邊看來,可以透過四谛十六行相的修持來斷除煩惱,也可以透過禅修粗靜相道來斷除煩惱。若以透過十六行相的修持來斷除煩惱,會比較好。修粗靜相道的這種方法,是比較不好。
以粗靜相道來斷除煩惱,只是暫時用簡單的方式將他斷除而已,可是並不能夠完全、或永久的將煩惱斷掉,所以稱用粗靜相道來斷煩惱的工作稱爲鈍根者的工作。
問題十四:請問格西拉,有一些是已證聲聞,再回去修獨覺的資糧道、加行道,或者已經修證成獨覺,之後再回頭修菩薩道的資糧道、加行道。像這些行者的話,要怎麼去稱呼呢?
回答:有一類的補特伽羅入了聲聞道,一路就修到底,這類的補特伽羅稱爲聲聞乘的決定種性者。另外也有一類,一開始入了聲聞乘,還沒有修到見道之前,就轉到獨覺乘去修,這類的補特伽羅稱爲聲聞乘的不定種性者。在聲聞乘,也有一些修到見道,在聲聞道上已經證得一些證悟,之後進入獨覺乘來修學,這一類的補特伽羅可稱爲已得聲聞證悟的獨覺道行者。在聲聞乘的補特伽羅有在加行道的時候,轉到獨覺乘。也有在加行道時轉入,也有在見道時轉入,也有在修道時轉入,可是沒有在阿羅漢的時候再轉入獨覺乘的。他如果得到聲聞乘的阿羅漢果時,他就不會再轉入。也有一些補特伽羅,已經先在聲聞乘得到阿羅漢果,在獨覺乘得到阿羅漢果,之後又轉入菩薩乘來修持的,這類的補特伽羅就稱爲已證聲獨羅漢果的菩薩道行者。也有一些補特伽羅,一開始沒有入獨覺,或聲聞乘來修學,一開始就入菩薩乘來學,他的心量是非常的廣,可是學了之後,就退墮到聲聞、獨覺去學,也有這一類的。
問題十五:先前提到八忍八智,欲界各有四忍四智,上二界也有四忍四智,那上二界的概…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