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是色界比無色界低,在證得的方面,這上二界都一樣嗎?還是他證得八忍八智的體性、層次有不同?
回答:當然色界和無色界是有這樣的差別,不過爲什麼說只有八個-四忍四智,因爲同樣用一個苦忍智,就可以將所應斷斷除。所以用那個對治法就可以將色界、無色界的所應斷斷除,因此他們才立八個。當然你要詳細的去區分色界和無色界,還是有一點差別。不過所用的對治法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只立八個。
問題十六:毗婆沙宗的道之所斷,有染汙無知和非染汙無知二種,非染汙無知是會障礙成佛的部份,這個意思是不是說,以毗婆沙宗來講,毗婆沙宗的行者他也要斷非染汙無知,可以成就佛果。
回答:小乘的行者是無法將非染汙無知斷除,染汙無知可以斷除,(換卷少一段)當然是沒辦法將非染汙無知斷除,可是他們同樣有承許聲聞乘、獨覺乘以及菩薩乘,非染汙無知他們沒辦法斷除,可是他們說這個是菩薩乘所
宗義寶鬘講解第 82頁
應斷。爲什麼放在毗婆沙宗的宗義裏?因爲在這個宗義裏,毗婆沙宗承許有這叁乘,這邊是總體來講道的所應斷,所以當然會把連菩薩乘的所應斷也放在這裏。
問題十七:障礙一切智證的部分,非染汙無知時有提到極遠時。譬如說像地獄、餓鬼,我們是沒辦法了知的。如果以阿羅漢來講,會知道有地獄、餓鬼這些地方的存在,這裏最主要不是在對照阿羅漢與佛當中的不同嗎?爲什麼從我們的角度去做思考呢?格西拉舉例時是以我們凡夫衆生的角度不知道去說?爲什麼做這樣子的解釋?
回答:染汙無知會攪亂我們的心,非染汙無知不會攪亂我們的心,可能有這樣子,讓我們了解到什麼叫做會攪亂我們的心的這些無知,還有不會攪亂我們的心的無知。不會攪亂我們的心的無知,就舉了無知的四個因。
意思並不是說阿羅漢不知道有地獄、餓鬼、畜生,而是因爲他們心相續當中還有無知的關系,所以這個無知會障礙他們一五一十的、完全看到、了解到地獄的情形。我們當然不用說了,不可能知道。佛已經斷除所有非染汙無知,所以地獄、餓鬼、畜生,完全一五一十的都知道。如果是阿羅漢,他沒辦法斷除非染汙無知,所以他沒辦法完全知道。我們心相續當中還有無知之因的緣故,譬如桌上的這個玻璃碗,我們一定知道。因爲我們眼睛現前就可以看得到,可是如果講到地獄、餓鬼、或前世、後世等等,因爲還有這些無知的因在,所以無法如實去了解他真正的情形在那邊。
宗義寶鬘講解第 83頁
宗義寶鬘 第十講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05/05
我們若要好好了解宗義的建立,也一定得多少了解一些地道的建立。周六講中觀寶鬘論時,講到斷十惡業的十六個基礎,這十六法就是如何證得增上生的基本十六法,如果這位補特伽羅希望在叁或四世當中,能獨自脫離整個生死輪回,就必須依止上師、阿阇黎的口訣去修持,因爲生起這種意樂的關系,就是入了聲聞道的修行。
若這位補特伽羅也同樣以獲得增上生十六法做爲修行的基礎,並生起堅定的決定要在百劫中脫離整個生死輪回、且不需要依阿阇黎口訣去修行的人,就是入了獨覺道。這兩位補特伽羅在修持得到增上生十六法及斷除補特伽羅我執這點是相同的,這兩類聲聞、獨覺補特伽羅都有相同的意願希望獨自解脫生死輪回,其差別在于聲聞乘補特伽羅希望在很短的叁、四世當中,依著上師的口訣而獲得解脫;而獨覺乘補特伽羅就沒有把時間設得那麼短,而是設定在百劫之內不觀待阿阇黎的口訣而獲得解脫。
因如此的差別可看出獨覺乘補特伽羅的心量比較寬廣、聲聞乘的心量比較狹隘。因爲聲聞乘心量比較狹隘、小之故,當在積集資糧時就會積集比較小品的資糧來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獨覺乘補特伽羅在修補無我時會積集中品的資糧,這兩類補特伽羅都不會想到他人的解脫,只想到自我的解脫而已。因此這兩類補特伽羅所修之道被稱爲劣乘道;這兩類補特伽羅則被稱爲劣乘的補特伽羅。
另有一類補特伽羅一樣以獲得增上生十六法爲基礎的修持,然後去修持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及無常等十六行相,但出發點是爲一切有情的緣故而求證佛果。而這類的補特伽羅所入之道就稱爲大乘道,但就宗派而言這不稱是入大乘道,而是稱爲入菩薩乘道。但不論是入任何一道,都必須具備先前所說獲得增上生的十六種法,而這十六種法主要是來斷除十惡業的十六種法。所以當我們學習中觀寶鬘論時也可配合宗義寶鬘來做了解,當然這邊也可以配合那邊來做了解。
上次所說得到增上生的十六種法,事實上在社會上而言,依著這十六種法就可以過得很舒適了,不論你所入的是聲聞、獨覺或菩薩道,剛開始是入該乘的資糧道;資糧道又可分小品、中品、大品,而這叁乘當中的資糧道均各又分爲小、中、大叁品。當行者證得大品資糧道後就往上晉升到加行道。這位已得大品資糧道的行者,若想往上晉升到加行道就必須證得緣念于空性的毘缽舍那才可。
雖一般而言是如此說,但毗婆沙宗並不如此承許。毗婆沙宗認爲先要獲得緣念于無我來獲得奢摩他,之後再緣念無我來證得毘缽舍那。加行道又可分爲四個階位——暖、頂、忍、世第一法,詳細講這四階位又各分爲
宗義寶鬘講解第 84頁
小、中、大叁品。剛才講的是就大乘來安立加行道的四階位;就聲聞及獨覺乘來說加行位的世第一法並不分爲叁品,只有暖、頂、忍才分爲叁品。因爲聲聞及獨覺乘認爲加行道的世第一法的階段是屬于十邊際剎那。所謂十邊際剎那指一位碩壯的人一彈指間的剎那而言,此剎那又可分爲六十個微細的小剎那。也因爲有此主張,聲聞及獨覺乘認爲加行位之世第一法是不分小、中、大品的。
佛教的論著中提到,最微細的色法即無方分極微塵,然後七個聚合之後就像之前講過的兔、牛…等微塵,聲中最微細的是文字、再來是名、詞、句頌等,而時間最微細的是十邊際剎那。一百個十邊際剎那的聚合就成爲一個彼之剎那。六十個彼之剎那就是「ㄊㄤ」(音譯),六十個「ㄊㄤ」就是一個須臾。叁十個須臾即一晝夜,叁十個晝夜是一個月,十二個月即一年。以上就是聲聞獨覺乘所說加行道的世第一法屬時邊際故不能區分,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後就要晉升到見道。
一旦入見道後就成爲一位聖者,先前的資糧、加行道的行者雖也是入道,但還是凡夫的身分,只要一入見道後,不管是入的是聲聞、獨覺、菩薩道,都被稱爲聖者。一旦入見道成爲聖者後就是我們所說叁寶中的僧寶。這位補特伽羅已成爲聖者——僧寶的話,他心相續中的道就是法寶。
這位補特伽羅入見道後會在心相續中依次生起忍智十六個剎那,不論是入獨覺、聲聞、菩薩乘都好,其心相續中均會生起此十六剎那。已入見道的聲聞、獨覺乘一致承許這位補特伽羅會生起這十六個剎那,且四個宗派均認可此。
補特伽羅剛入見道時首先生起忍-無間道(此爲對治法),斷掉所應斷後生起的是智,此時即入解脫道。八忍八智是配合四谛于欲界有的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滅法忍、滅法智、道法忍、道法智,上二界的苦類忍,苦類智,集類忍,集類智,滅類忍,滅類智,道類忍,道類智。
若就大乘而言八忍是一起生起的、八智也是一起生起的。若說八忍和八智一起生起的話,有一個名詞叫俱時斷;若如聲聞、獨覺乘所說穿插斷除的話稱爲依次斷。聖道又稱爲道谛,無間道和解脫道都屬道谛。真正的法寶即道谛和滅谛,除此之外無法寶。至于道谛在毗婆沙宗的主張中和其它宗派有些不同。
毗婆沙宗之外的其它宗派說道谛是「識」——心法。毗婆沙宗則說道谛中也有色法。因爲毗婆沙宗于一開始就說不會增長漏的法即無漏法,又說道谛是爲有爲法所攝,也有屬于無漏的色法,毗婆沙宗說道谛既是有爲法也是無漏法。這即是爲何毗婆沙宗說道谛是色法的緣故。不論任何宗派均共同主張所謂道谛及滅谛就是法寶。若已證得道谛及滅谛的補特伽羅就稱爲僧寶,也被稱爲聖者。聖者與僧寶是同義詞。所謂佛寶即已斷一切過失、具足一切功德者。
宗義寶鬘講解第 85頁
接著看 55頁,「此宗主張道谛並非全是認知」,也就是並非全是「識」,也就是心法的意思。「因爲他們認爲無漏五蘊都是道谛」的緣故。從此主張說無漏五蘊都是道谛,也可了解他們主張的是無漏是道谛。亦指他們主張道谛即無漏法。
接著看甲叁、果的建立。「諸聲聞種性者,于叁世或更長的期間內,修習「非常」(也就是無常)等十六行相。最後,依止聲聞修道位的金剛喻定,以斷「得」的方式斷除煩惱而現證阿羅漢果。」是聲聞種性者在修持時是以無常等十六行相爲修持的對境,期間則約爲叁世。修到最後就會進入聲聞乘修道位的金剛喻定的階段。
所謂金剛喻的禅定就是專注以補特伽羅無我的禅定。也就是說聲聞種性者入金剛喻定的禅定中非常專注的修持微細的補特伽羅無我,以此微細的補特伽羅無我來斷除煩惱障,可說微細的補特伽羅無我是煩惱的正對治。爲何稱聲聞乘的修道位的金剛喻定?比喻如同金剛的禅定?爲何用這樣的比喻呢?因爲外道的主宰——帝釋天有一只杵,那只杵所指之處的一切違逆品、不順障礙等都會被摧破,因此用此做爲比喻,若入此禅定可將所有煩惱障完全淨化,因此才稱爲金剛喻定。
金剛喻定不論在聲聞、獨覺、菩薩乘都有這種禅定。聲聞獨覺乘說若入金剛喻定的禅定則很快就可現證阿羅漢果。所以見道階段中有其所應斷、修道階段中也有其所應斷。剛才所說的忍智十六個剎那的所應斷是屬見道階位中的所應斷,而在修道位的所應斷即是以金剛喻定的禅定來斷除煩惱障。于見道位的所應斷稱爲遍計所應斷,于修道之所應斷稱爲俱生所應斷。遍計的什麼?指遍計的我執、貪、瞋、…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