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相续中的智。
「僧宝是指:有学圣者(无漏五蕴)相续中的「道谛」」。
一般而言,「法宝」指圣者心相续中的道谛和灭谛。但毗婆沙宗将圣者心相续中的道谛安立为「僧宝」。
「「「法宝」亦然,佛与声闻、独觉二种圣者相续中之「涅槃」和「灭谛」即是法宝。」。
毗婆沙宗认为佛与声闻、独觉二种圣者相续中之「涅槃」和「灭谛」才是法宝。
「结赞:以我研究之金瓶,自婆沙宗香水海,汲得善说甘露筵,聪慧学众请宴飨。」
作者贡却亟美汪波自喻为金瓶,将毗婆沙宗之宗义喻为香水海,「汲得善说甘露筵」意指作者于此论中撰述的种种毗婆沙宗宗义的建立,如同用他的心所化现金瓶,在香水海当中,舀起甘露。作者贡却亟美汪波希望以其研究之金瓶自毗婆沙宗的香水海所舀出的甘露法筵,能宴飨诸多有志于学习毗婆沙宗义的聪慧学众。
问题一:毗婆沙宗所认为的「法宝」是否为「证*轮」?
回答:非也!「法宝」为常法而非*轮。毗婆沙宗认为法宝属灭谛,故不可能是*轮。
问题二:「证*轮」只有见道十五剎那,修道位以上是否无证*轮?
回答:婆沙宗认为唯见道是证*轮,修道位并无证*轮。理由见于方才所述之五贤徒见道及转轮王之喻。
问题三:证*轮皆为无常法吗?
回答:是的。
问题四:方才提到一切相智指有境见到境心中不显现相,一切相智指有境见到对境时心中不显现相的这一分吗?一切遍智有显现相吗?
回答:所谓一切相智与一切智的差别在于是否显现出形相。一切智指能能了解一切所知,一切相智指能了解一切所知和一切相。因婆沙宗主张:「不但根识可以在不带相的情况下,赤裸裸地量出对境」(p53)。不带相指无行相,故毗婆沙宗承许一切智,不承许有行相的一切相智。毗婆沙宗认为有境面对对境时,只有了知对境而已,而不显现对境的行相,故不承许一切相智,智指了知。
问题五:金刚喻定与一般的定有何不同?
宗义宝鬘讲解第 97页
回答:金刚喻定出现于成佛之前的最后一剎那,三摩地的定却可出现于凡夫。为什么凡夫能现三摩地定?其实,当凡夫专注于某事或专注于看书时会出现定,但此定却易涣散,乃因此定安住之住分极短暂。因为凡夫执实之故,而现我执之三摩地,故所现之定为颠倒三摩地。当凡夫心专注于颠倒之外境时,其心本身不称为三摩地,而是随从心的心所称为三摩地。金刚喻定缘念于极微细的对境(空性)上,乃行者心缘念于补特伽罗无我或法无我上面所生起之三摩地,此三摩地确定可以获得阿罗汉果,这二种三摩地之差别极大。金刚喻定力大无穷,能于极迅速的时间内断除所有的违逆品(如:贪瞋痴),行者于第一剎那断除违逆品后,于第二剎那即获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包含声闻、独觉和大乘佛果。金刚喻定如国王之下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第二号人物,随时能接掌王位。金刚喻定威势大得足以消除所有的违逆品,如同帝释天手上的宝杵,随时一指,是处随即化为灰烬。
问题六:行者如何能自己知道已经能修成阿罗汉果并生起金刚喻定?
回答:因婆沙宗主张「佛宝」指佛陀无漏五蕴心相续中之尽无生智。当杀贼(阿罗汉)将怨敌(补特伽罗我执、烦恼障)杀尽(断尽)之当下,同时生起尽无生智,此智行者可自知,他肯定自己可将所有怨敌(烦恼)杀尽,并同时生起智,因有此智之故,故可使用金刚喻定。毗婆沙宗认为生起的尽无生智,分为尽智和无生智二种,「尽」指断尽所有烦恼,「无生」指烦恼不再生起,婆沙宗主张断尽烦恼后,尽智可当下生起,无生智乃断烦恼之后才生起,非同时生起。
问题七:独觉可分为独自往来的行者和大众中的行者,独自往来的行者是否经过师长的印证?声闻、独觉其修行次第,有的依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渐次而修,有的不是,那他们如何自己界定自己的修学次第,是自己决定的吗?
回答:独觉未到达最后有(最后一生)的阶段时,必须依于上师的口诀修行,仍须由师长印证其证量,待其最后一生时,才出生于无佛之时,此时可不依于师长口诀而修。声闻修学次第非一定是依着资粮道至无学道,他们存在着许多变量,声闻众有可能在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忽转入独觉道,同样地,独觉众也是不定,也有可能在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转为大乘,但绝不会回堕声闻乘,故此二乘行者修学次第并非固定不变。
独觉众在未入道前皆发三大愿,并在接近入道前达成此三愿:1.愿我最后生时,出生于无佛无声闻众之世:因为若出生于有佛及声闻众之世时,一定会依止他们。2.愿我不依止阿阇黎之教法,能依修行无我而达圣道。3.愿我未来不以音声为众说法,而以威仪、神通示现说法。因发此三愿之故,故能圆满成就。也因此之故,独觉众之最后生将出世于释迦牟尼佛教法灭
宗义宝鬘讲解第 98页
而弥勒佛未降世前之时代。
声闻、独觉其修行次第也会依其上师的教导而有所不同。如同一些菩萨一开始先修持下士道,但尔后逐转为中士道,由中士道再转为上士道。在修学大乘道期间,大乘菩萨可能遇小乘之能言善道师长告知:「若欲于大乘道修成佛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积聚资粮,并须经长劫,才能有所成就,未成佛果前,需经千辛万苦积聚资粮,此乃难行道矣。」,有的菩萨会因小乘师长之劝诫,而舍菩提心,退堕为小乘。能说善道者之小乘师长能将小乘推荐为最好的修行道。如婆沙宗之能说善道师长,也同样地将婆沙宗推为最殊胜之宗派。另一方面,也有声闻独觉众会回小向大,虽一开始本身先入小乘修持,但因后来接触到大乘佛法,知其利益后,便转为大乘行者。如世亲菩萨,本为说小乘宗义者,后因了解大乘宗义后,便舍小乘入大乘。然而,若为已证得阿罗汉果之声闻独觉众,若要回小向大,机会非常渺茫,因这些阿罗汉众早已断尽轮回的痛苦,其心处于一片寂乐之中,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因其可亲眼见到佛陀,佛便会规劝他们:「汝等虽入阿罗汉果,寂乐至极,但犹有更胜于此寂乐者,若欲获此无上安乐,需入大乘。」以此劝其入大乘。
宗义宝鬘讲解第 99页
宗义宝鬘 第十二讲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5/19
佛教的四个宗派当中,第一个毗婆沙宗已经讲完,今天从经部宗开始讲。
经部宗的宗义建立可以分为四个大科判,第一个是定义,就是讲到经部宗的体性意义;第二个是经部宗所区分下来的派别;第三个释名,就是它为何被称为经部宗的主要理由;第四个是主张,讲到对境的主张、有境的主张及经部宗不共的一些主张。
首先讲经部宗的定义,上次讲到毗婆沙宗的定义时,就清楚讲到它并不主张自证分。而在经部宗的定义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宗是主张有自证分的,而且,它还主张自证分和外境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
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就是它们两者都是属于小乘的宗派,它们两者都共同主张外境是真实存在的。而它们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是否承许自证分,毗婆沙宗不承许有自证分,而却承许外境是真实存在的,而经部宗则承许自证分和外境,它认为这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
所谓宗义或说宗义者,就是他自己本身相信他自己这个宗派的宗师所说的道理,除了自己去修持外,还对别人宣说,这样的人就称为说宗义者。外道的说宗义者也是同样的意思,外道的行者相信自己派别的宗师所说的道理,除了对这些道理加以闻思修,而且还对别人宣说,这就称为外道的说宗义者。内道的说宗义者则是自己本身相信佛陀所宣说的道理之外,还更进一步加以实修,也对别人来宣说,这样的行者就称为内道的说宗义者。
在佛陀所宣说的佛法当中,有一些说「有法我」,有一些说「没有法我」。佛陀之所以这样宣说,是否全凭祂自己的喜好来宣说的呢?并不是,佛陀是根据所化机不同的根器而作不同的解说。当祂看到暂时对这些所化机讲「有法我」有利益的话,祂就会讲「有法我」。
有一些补特伽罗相信佛陀所宣说「有法我」的观点,依着佛所说的这些道理,自己相信而修持,甚至引了很多经教、正理来成立起佛所说「有法我」的观点,之后向他人宣说,这一类补特伽罗就称为小乘的说宗义者。另有一些补特伽罗相信佛所说「无法我」的观点,就如同佛所宣说的去加以相信、修持,而且又引了很多经教、正理来作它的根据,之后又为他人来宣说,这一类补特伽罗就称为大乘的说宗义者。承许「有法我」的宣说宗义者称为小乘的说宗义者,而承许「法无我」的说宗义者则称为大乘的说宗义者。
接着解释外境,色法就称为对境,持色的眼识则称为有境。以我们所缘念的色为因,依于这个因而生起眼识,有人说色和眼识的体性是相异,
宗义宝鬘讲解第 100页
作这样承许的说宗义者就是承许有外境的说宗义者。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两者就是作这样的主张的,它们认为依于色这个因会生起眼识,而这两者的体性相异。除了这两宗作这样的承许之外,中观应成派也是这样承许的,自续派当中的随经部行的自续派,尤其是以清辩论师为主的随经部行的中观自续派,它们也是这样承许的。
依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为因,而生起眼、耳、鼻、舌、身等五个根识,作这样承许的人就是承许外境是存在的。就事实而言,我们也应该要承许有外境。可是,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当中的随瑜伽行的行者就不承许有外境。唯识宗比较著称的祖师有世亲、法称、陈那。静命论师、莲华戒、圣解脱军、解脱军尊者,这些都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这些祖师都不承许有外境。其中的狮子贤论师是非常著称的,他可以说是诠释…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