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32

  ..续本文上一页出佛初转*轮所说的那些经典来作为它的证据。

  为什么他们会安立一个自证现量呢?因为我们的手脚会做很多事,一定要有一个能驱使手脚做事的驱使者。又比如我们眼睛会看到不同的色法(对境),一定有一个驱使者来驱使眼睛去看到色法。他们说:当眼睛面对对境时,会生起持色的眼识,而看见这个持色眼识的看见者就是自证现量。所以,他们说:当眼睛看到外境的色法时,有两个识会同时生起来,一个是持色的眼识,另一个则是自证现量。

  接着讲瑜伽现量,首先由比量慢慢加以实修,最后比量会变成瑜伽现量。

  请看文,「具色(眼等诸)根不能成为量,因为(不带根识的具色根)没有明了分,而且不能衡量自己的对境。」要生起眼识,则一定要有眼识的增上缘,它的增上缘就是眼根。所以,我们的五识必须要依于各自的增上缘(五根)才能分别生起。

  经部宗说有色根不能成为量,因为他说凡是量都是识,而有色根是色而不是识。因为有色根不是识(心法),它是色法,所以,它没办法去衡量自己所面对的对境,因此就不称有色根为量。

  对我们而言,在现量和比量两者当中,现量是比较容易了解的,不容

  宗义宝鬘讲解第 115页

  易了解的是比量。上二宗的应成派说凡是佛教徒都应该承许前后世、空性、三宝、四谛、因果等等,虽然我们必须要承许,可是,我们却无法现前了知,因此,我们就必须透过比量来了知,也就是必须透过思惟这些能够成立起前后世、业果等等的理由之后,才能慢慢对这些有所了解。

  就好像瓶子,我们一定知道瓶子是无常的,要如何知道瓶子是无常的呢?就要去思惟瓶子是剎那剎那在变化的这一个理由,才能去了解瓶子是无常的。就像我们的某一个东西,它从一做出来之后,就一直不断剎那剎那在变化,这个东西一直在变旧。我们人也是如此,并不是最后死的时候才称为无常,而是从结生相续的开始就剎那剎那一直在老化,每一个剎那都一直在老化,而且,寿命是越来越短,而且是越来越接近来世。

  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当它新的时候,不会觉得它没有用。可是,等过一阵子,它就变成没有用了,问题就是新的东西是剎那剎那一直在变旧的,最后这个新的东西就变成没有用了。如果用这样的思惟方式,就可以肯定:不但人是无常的,连所有使用的东西都是无常的。如果能对这一点获得肯定的了解,而且不要放弃所获得的这个肯定解,持续的一直修下去。

  同样的,修空性时也是如此,先要去了解「诸法是无自性」这一点,然后再透过种种的理由去成立起所要成立的「诸法无自性」这一点,首先可以去思惟「一切诸法都是依于其它的法」。

  就像成立起前后世的观念,就要去思惟以前在这个世界从没有小孩,后来小孩出生了,慢慢长大变成大人,在他死了后,持续到来世去。这就是从前世那个小孩的心识到这一世,一直到他死了之后的心识,这就是前后世。所以,一个老人的心识并不是没有理由变老的,它是有理由变老的,他必须要有先前的心识,才会变成现在老人的心识。既然后面的心识是源自于先前的心识,所以,可以肯定刚出生的小孩的心识也是源自于前世的心识。了解心的续流,就要用这种推理的方式,推论出现在的心识是源自于先前的,这是从以前的相续持续过来的。如果对这些道理不断加以思惟,就一定可以肯定有前后世,也可以肯定这一世死后必定会往后世去。如果透过这些理由加以思惟之后,生起很肯定的一分理解,这个心就称为比量的心。

  问题一:今天我们有新学员,请格西开示为何要学习《宗义宝鬘》?

  回答:学习四部《宗义》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解脱生死轮回,或者是想要证得佛的遍智,就一定要对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有所了解。虽然要了解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可是,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是非常微细的,为了了解微细的应成派中观见解,就必须要先作一些前行的工作,也就是要先去了解粗的见解。如果能对其他宗派粗品的见解有所了解的话,就会有助于了解中观应成派微细的见解,这样才有希望登上解脱果报或是获得佛陀的遍智果报。如果你只是要求这辈子过得很好,那就不见得要去学中

  宗义宝鬘讲解第 116页

  观应成派的见解了。只要遵守断除十恶业的戒,好好的去行十善业,保证来生会获得人天增上生的果报。如果这样就满足的话,根本不需要学习空性,也不需要去发菩提心,也不需要去了解中观应成派的见解。

  我们现在既然已经获得人身,而且听闻、思惟到大乘的佛法,而且也把目标摆在将来能够获得解脱和遍智的果报,虽然现在还没有办法实际去证得解脱和遍智的果报,可是,我们现在如果将这个能证得解脱和遍智果报这一条道的习气先种在心里面,对将来咈果的证得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就是学《宗义》的目的。

  问题二:在经部当中的主张,识体本身就是自证分或自证分只是识体当中的一个作用而已?

  回答:识本身不是自证分,自证分是了知识的一个了知者,可是,自证分无法去了知外境的瓶子、柱子等等事物,如果是他证分的话,就可以了知外境的所有事物,而自证分只有了知内识而已,只能了知它自己相应的识。比如持瓶的眼识,有一个能够了知持瓶眼识者,那就是自证分。

  自证分和识的体性是一的,而且是同质的,可以说能够去了知持瓶眼识的自证分是持瓶眼识的支分,自证分是识的支分,自证分主要是了知识。持瓶的眼识所对的对境是瓶子,而自证分所对的对境是持瓶的眼识,所以,持瓶眼识和自证分两者的体性是一的,因也是一的,但所对的对境是不同的,它们两者是同时生起来的。就像瓶子和瓶子的色法两者是同时生,也是同时灭的。

  只有经部宗安立有自证现量,为什么他们要做这样的安立呢?他们说:如果要做某一件事,心中一定会有一个想实际去做事的发起者。同样的,当眼睛看到外色时,会有一分驱使眼识去看外色的驱使者。但若用另一个方式来说,自证分就像造作者一样,持瓶的眼识则是造作者所作的业,持瓶的眼识的工作就是去缘念瓶子。如果这样思惟,在眼识之外不应该有另外一个能了知者。将来我们学到应成派的时候,应成派就会破经部宗所说的自证分这一点,应成派会说:你们经部宗说自证分了知持色的眼识,那就像造作者和它所作的业,这三者就变成一了。

  诠释中观观点最好的论释就是月称菩萨所写的《入中论》,里面就有很多宗派互相辩来辩去,是非常精彩的。在那一部论当中,首先出场的就是应成派和自续派,在那一场辩论当中,应成派赢了。下一场辩论就是应成派和唯识宗,一样也是应成派赢了。第三场则是毗婆沙宗和应成派对上了,由应成派大赢毗婆沙宗。可是,在那一部论当中,经部宗和应成派没有上场,因为当应成派在跟其它三个派别辩论时,就顺便将经部宗打败了。所以,诠释中观最究竟密意的论典就是《入中论》,里面诠释了最微细应成派的见解,可以说是最至高无上的见解。

  宗义宝鬘讲解第 117页

  经部宗承许自证分,唯识宗也随着经部宗来承许自证分,在自证分这一点,应成派和唯识宗就辩得非常精彩。在《入中论》当中,应成派在破唯识宗的自证分时,顺便就将经部宗的自证分破了,里面就提到:如果你承许有自证分的话,等于造作者跟所作变成一体了。

  承许自证分的有三个,一个是经部宗,一个是唯识宗,一个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就自证分这一点,佛并没有亲自宣说过,当他们在安立自证分的时候,他们会在持色的眼识上来安立,也就是把它安立为持色眼识的支分。

  问题三:刚刚说到意现量的时候说一开始都是比量,那么,意现量没有一开始本身就是现量的吗?

  回答:没错,意现量最初的时候是比量,然后对比量的了解不断的增长,一旦增长到最究竟的时候,就变成了意现量。

  问题四:刚刚在讲意现量的时候,听起来好像是比量一直修证到瑜伽现量的过程,是否意现量本身就是瑜伽现量呢?

  回答:不是,比量修到最后会成为意现量和瑜伽现量,并不是意现量就是瑜伽现量。意现量是先缘于比较粗的对境,用比量的方式修,修到最后就成为意现量。瑜伽现量的对境则是微细的对境,就像刚刚说的,缘念于补特伽罗无我或细品无常,然后一直修到最后就成为瑜伽现量。所以,刚刚说比量一直修到最后就变成意现量或瑜伽现量。

  问题五:在随教行和随理行所主张的补特伽罗是否是存在的法,它是属于常、无常或不相应行的哪一种呢?

  回答:补特伽罗是事物,不是常。随教行中观自续派是根据《俱舍论》而来的,一定也跟《俱舍论》的主张一样,都是说蕴的相续叫作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不是常法,它是事物,是无常法。随理行中观自续派是根据《释量论》的一派,《释量论》说识蕴是补特伽罗,因此,随理行中观自续派当然也主张识蕴是补特伽罗。

  问题六:它们是无常当中的不相应行法吗?

  回答:一般而言,补特伽罗是不相应行,可是,蕴并不是不相应行。我们说一和异是共相,可是,「一」不见得完全都是共相,同样的意思。

  问题七:这里讲意识是补特伽罗的事例,这里的意识跟我们讲的意识心法是不一样的吗?

  回答:是一样的。

  问题八:刚刚说补特伽罗是不相应行法,而意识是心法,怎么会是补特伽罗的事例呢?

  回答:就一般而言,补特伽罗是不相应行,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补特伽罗

  宗义宝鬘讲解第 118页

  都是不相应行,比如随理行说的意识。如果我们就共通而言,补特伽罗是不相应行,可是,并不是所有补特伽罗都是不相应行。就总的而言,补特伽罗是不相应行,而就别的而言,补特伽罗则不是不相应行,就比如意识。中观自续派也承许意识是补特伽罗。唯识宗分为假相派和真…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