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32

  ..續本文上一頁出佛初轉*輪所說的那些經典來作爲它的證據。

  爲什麼他們會安立一個自證現量呢?因爲我們的手腳會做很多事,一定要有一個能驅使手腳做事的驅使者。又比如我們眼睛會看到不同的色法(對境),一定有一個驅使者來驅使眼睛去看到色法。他們說:當眼睛面對對境時,會生起持色的眼識,而看見這個持色眼識的看見者就是自證現量。所以,他們說:當眼睛看到外境的色法時,有兩個識會同時生起來,一個是持色的眼識,另一個則是自證現量。

  接著講瑜伽現量,首先由比量慢慢加以實修,最後比量會變成瑜伽現量。

  請看文,「具色(眼等諸)根不能成爲量,因爲(不帶根識的具色根)沒有明了分,而且不能衡量自己的對境。」要生起眼識,則一定要有眼識的增上緣,它的增上緣就是眼根。所以,我們的五識必須要依于各自的增上緣(五根)才能分別生起。

  經部宗說有色根不能成爲量,因爲他說凡是量都是識,而有色根是色而不是識。因爲有色根不是識(心法),它是色法,所以,它沒辦法去衡量自己所面對的對境,因此就不稱有色根爲量。

  對我們而言,在現量和比量兩者當中,現量是比較容易了解的,不容

  宗義寶鬘講解第 115頁

  易了解的是比量。上二宗的應成派說凡是佛教徒都應該承許前後世、空性、叁寶、四谛、因果等等,雖然我們必須要承許,可是,我們卻無法現前了知,因此,我們就必須透過比量來了知,也就是必須透過思惟這些能夠成立起前後世、業果等等的理由之後,才能慢慢對這些有所了解。

  就好像瓶子,我們一定知道瓶子是無常的,要如何知道瓶子是無常的呢?就要去思惟瓶子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的這一個理由,才能去了解瓶子是無常的。就像我們的某一個東西,它從一做出來之後,就一直不斷剎那剎那在變化,這個東西一直在變舊。我們人也是如此,並不是最後死的時候才稱爲無常,而是從結生相續的開始就剎那剎那一直在老化,每一個剎那都一直在老化,而且,壽命是越來越短,而且是越來越接近來世。

  任何東西都是一樣的,當它新的時候,不會覺得它沒有用。可是,等過一陣子,它就變成沒有用了,問題就是新的東西是剎那剎那一直在變舊的,最後這個新的東西就變成沒有用了。如果用這樣的思惟方式,就可以肯定:不但人是無常的,連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無常的。如果能對這一點獲得肯定的了解,而且不要放棄所獲得的這個肯定解,持續的一直修下去。

  同樣的,修空性時也是如此,先要去了解「諸法是無自性」這一點,然後再透過種種的理由去成立起所要成立的「諸法無自性」這一點,首先可以去思惟「一切諸法都是依于其它的法」。

  就像成立起前後世的觀念,就要去思惟以前在這個世界從沒有小孩,後來小孩出生了,慢慢長大變成大人,在他死了後,持續到來世去。這就是從前世那個小孩的心識到這一世,一直到他死了之後的心識,這就是前後世。所以,一個老人的心識並不是沒有理由變老的,它是有理由變老的,他必須要有先前的心識,才會變成現在老人的心識。既然後面的心識是源自于先前的心識,所以,可以肯定剛出生的小孩的心識也是源自于前世的心識。了解心的續流,就要用這種推理的方式,推論出現在的心識是源自于先前的,這是從以前的相續持續過來的。如果對這些道理不斷加以思惟,就一定可以肯定有前後世,也可以肯定這一世死後必定會往後世去。如果透過這些理由加以思惟之後,生起很肯定的一分理解,這個心就稱爲比量的心。

  問題一:今天我們有新學員,請格西開示爲何要學習《宗義寶鬘》?

  回答:學習四部《宗義》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想要獲得解脫生死輪回,或者是想要證得佛的遍智,就一定要對中觀應成派的見解有所了解。雖然要了解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可是,中觀應成派的見解是非常微細的,爲了了解微細的應成派中觀見解,就必須要先作一些前行的工作,也就是要先去了解粗的見解。如果能對其他宗派粗品的見解有所了解的話,就會有助于了解中觀應成派微細的見解,這樣才有希望登上解脫果報或是獲得佛陀的遍智果報。如果你只是要求這輩子過得很好,那就不見得要去學中

  宗義寶鬘講解第 116頁

  觀應成派的見解了。只要遵守斷除十惡業的戒,好好的去行十善業,保證來生會獲得人天增上生的果報。如果這樣就滿足的話,根本不需要學習空性,也不需要去發菩提心,也不需要去了解中觀應成派的見解。

  我們現在既然已經獲得人身,而且聽聞、思惟到大乘的佛法,而且也把目標擺在將來能夠獲得解脫和遍智的果報,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實際去證得解脫和遍智的果報,可是,我們現在如果將這個能證得解脫和遍智果報這一條道的習氣先種在心裏面,對將來咈果的證得是有很大幫助的。這就是學《宗義》的目的。

  問題二:在經部當中的主張,識體本身就是自證分或自證分只是識體當中的一個作用而已?

  回答:識本身不是自證分,自證分是了知識的一個了知者,可是,自證分無法去了知外境的瓶子、柱子等等事物,如果是他證分的話,就可以了知外境的所有事物,而自證分只有了知內識而已,只能了知它自己相應的識。比如持瓶的眼識,有一個能夠了知持瓶眼識者,那就是自證分。

  自證分和識的體性是一的,而且是同質的,可以說能夠去了知持瓶眼識的自證分是持瓶眼識的支分,自證分是識的支分,自證分主要是了知識。持瓶的眼識所對的對境是瓶子,而自證分所對的對境是持瓶的眼識,所以,持瓶眼識和自證分兩者的體性是一的,因也是一的,但所對的對境是不同的,它們兩者是同時生起來的。就像瓶子和瓶子的色法兩者是同時生,也是同時滅的。

  只有經部宗安立有自證現量,爲什麼他們要做這樣的安立呢?他們說:如果要做某一件事,心中一定會有一個想實際去做事的發起者。同樣的,當眼睛看到外色時,會有一分驅使眼識去看外色的驅使者。但若用另一個方式來說,自證分就像造作者一樣,持瓶的眼識則是造作者所作的業,持瓶的眼識的工作就是去緣念瓶子。如果這樣思惟,在眼識之外不應該有另外一個能了知者。將來我們學到應成派的時候,應成派就會破經部宗所說的自證分這一點,應成派會說:你們經部宗說自證分了知持色的眼識,那就像造作者和它所作的業,這叁者就變成一了。

  诠釋中觀觀點最好的論釋就是月稱菩薩所寫的《入中論》,裏面就有很多宗派互相辯來辯去,是非常精彩的。在那一部論當中,首先出場的就是應成派和自續派,在那一場辯論當中,應成派贏了。下一場辯論就是應成派和唯識宗,一樣也是應成派贏了。第叁場則是毗婆沙宗和應成派對上了,由應成派大贏毗婆沙宗。可是,在那一部論當中,經部宗和應成派沒有上場,因爲當應成派在跟其它叁個派別辯論時,就順便將經部宗打敗了。所以,诠釋中觀最究竟密意的論典就是《入中論》,裏面诠釋了最微細應成派的見解,可以說是最至高無上的見解。

  宗義寶鬘講解第 117頁

  經部宗承許自證分,唯識宗也隨著經部宗來承許自證分,在自證分這一點,應成派和唯識宗就辯得非常精彩。在《入中論》當中,應成派在破唯識宗的自證分時,順便就將經部宗的自證分破了,裏面就提到:如果你承許有自證分的話,等于造作者跟所作變成一體了。

  承許自證分的有叁個,一個是經部宗,一個是唯識宗,一個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就自證分這一點,佛並沒有親自宣說過,當他們在安立自證分的時候,他們會在持色的眼識上來安立,也就是把它安立爲持色眼識的支分。

  問題叁:剛剛說到意現量的時候說一開始都是比量,那麼,意現量沒有一開始本身就是現量的嗎?

  回答:沒錯,意現量最初的時候是比量,然後對比量的了解不斷的增長,一旦增長到最究竟的時候,就變成了意現量。

  問題四:剛剛在講意現量的時候,聽起來好像是比量一直修證到瑜伽現量的過程,是否意現量本身就是瑜伽現量呢?

  回答:不是,比量修到最後會成爲意現量和瑜伽現量,並不是意現量就是瑜伽現量。意現量是先緣于比較粗的對境,用比量的方式修,修到最後就成爲意現量。瑜伽現量的對境則是微細的對境,就像剛剛說的,緣念于補特伽羅無我或細品無常,然後一直修到最後就成爲瑜伽現量。所以,剛剛說比量一直修到最後就變成意現量或瑜伽現量。

  問題五:在隨教行和隨理行所主張的補特伽羅是否是存在的法,它是屬于常、無常或不相應行的哪一種呢?

  回答:補特伽羅是事物,不是常。隨教行中觀自續派是根據《俱舍論》而來的,一定也跟《俱舍論》的主張一樣,都是說蘊的相續叫作補特伽羅,這個補特伽羅不是常法,它是事物,是無常法。隨理行中觀自續派是根據《釋量論》的一派,《釋量論》說識蘊是補特伽羅,因此,隨理行中觀自續派當然也主張識蘊是補特伽羅。

  問題六:它們是無常當中的不相應行法嗎?

  回答:一般而言,補特伽羅是不相應行,可是,蘊並不是不相應行。我們說一和異是共相,可是,「一」不見得完全都是共相,同樣的意思。

  問題七:這裏講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這裏的意識跟我們講的意識心法是不一樣的嗎?

  回答:是一樣的。

  問題八:剛剛說補特伽羅是不相應行法,而意識是心法,怎麼會是補特伽羅的事例呢?

  回答:就一般而言,補特伽羅是不相應行,可是,並不是所有的補特伽羅

  宗義寶鬘講解第 118頁

  都是不相應行,比如隨理行說的意識。如果我們就共通而言,補特伽羅是不相應行,可是,並不是所有補特伽羅都是不相應行。就總的而言,補特伽羅是不相應行,而就別的而言,補特伽羅則不是不相應行,就比如意識。中觀自續派也承許意識是補特伽羅。唯識宗分爲假相派和真…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