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P34

  ..续本文上一页恼发起而造善业,所造的善业只是投入轮回当中的善业而已。就我们而言,现在不论就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而言,几乎都是轮回的业,找不到非轮回的业。如果是由烦恼发起而造作的善业,那就会得到人天的果报,如果是烦恼发起所造的不善业,就会投生到三恶趣。因此,由烦恼发起的善业或不善业,都仅仅是轮回的业而已。

  因为我们都是无法自主的随着烦恼的发起而造种种的业,所造的不论是善业或恶业,我们的心中总是有一个「我」的思惟存在,这就是补特伽罗我执。因为有这个我执,我们就会去造善恶业。烦恼及我们心中的我执就是集谛,我们因为烦恼和我执而造了种种的业,不管所造的是善业或恶业,死后都会再次入于轮回当中,就会在六趣当中游走,也就是所造的业都是有漏的业,在轮回当中再次投生,就会得到一个五蕴。因此,因是集谛,果是苦谛。你造了善业,在轮回当中得到人天果报的近取五蕴,这个近取五蕴本身就是苦蕴。即使你造了不善业,在轮回当中得到三恶趣的果报,你所获得的蕴也是苦蕴。

  而要脱离轮回或断除轮回,也必须要有它的因和果,轮回最究竟的因就是染污的补特伽罗我执,既然轮回的根本是染污的补特伽罗我执,我们

  宗义宝鬘讲解第 123页

  就应该用对治的方式,也就是要去串习补特伽罗无我,要去思惟补特伽罗无我的意义,去了知补特伽罗无我的真实义,然后慢慢加以串习之后,总有一天就会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一旦现证了补特伽罗无我,也就是在心相续当中生起了道谛,道谛就是能脱离轮回的主要因,这样的人所现证的补特伽罗无我和染污的补特伽罗我执两个在他的心相续当中还混杂在一起。

  就像一个国家战乱的时候,敌人和非敌人都混合在一起。贪瞋痴等等的不善品背后最大的靠山就是补特伽罗我执,另外,我们所造的大小善品背后的靠山就是补特伽罗无我。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这个心是真实的、是正的,而补特伽罗我执则是虚假的、颠倒的,就看谁比较正确,他就可以得到那个王国。

  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去让这个补特伽罗无我的心辗转增长的话,虚假、颠倒的补特伽罗我执的心势力就会越来越消灭。一旦你不断这样去加以串习,这个正确的补特伽罗无我的心就会达到最究竟,就像学校念完就毕业了。到了那个时候,补特伽罗我执就连一点力量都没有,连它的味道都被断尽了,此时就可以称为已经解脱轮回了,这就称为四谛当中的灭谛。

  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这个心,如果在心相续当中生起来,那就是生起道谛,它是因,然后修到最究竟脱离生死轮回,这就是灭谛。所以,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在四谛当中,苦谛和集谛是能生轮回的因和果,道谛和灭谛则是能脱轮回的因和果。苦谛和集谛是属于染污的因和果,道谛和灭谛则是属于清净的因和果。我们既然要入道来修持,就应该要知道整个道的建立,也要知道修道当中的所缘是什么,这个所缘品就是四谛的无常等十六行相。

  我们知道补特伽罗我执是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也应该要知道如何能将补特伽罗我执断除掉,断除之后就可以说已经断除轮回的根本了。因为四谛各有四个特色,就称为十六行相。苦谛的四个行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里所说的无我是属于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集谛的四个特色就是因、集、生、缘,道谛的四个特色就是道、如、行、出,灭谛的四个特色就是灭、静、妙、离。以上所说的所缘品,是从毗婆沙宗到最上面的中观宗等四个宗派所共同安立的道的所缘。世尊在藏历六月四日于鹿野苑初转*轮时,就讲了这些四谛*轮。

  请看第七十一页,「细品无我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是同义词」,这一宗不主张有法无我。上一堂讲《中观宝鬘论》时讲到:「不论任何一个法都是无自性的,补特伽罗是无自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安立补特伽罗是无我的,蕴等诸法是无自性的,所以是法无我。」如果是就经部宗而言,就不能说诸法的自性是不成立或不存在的,因为经部宗不承许这一点,尤其不承许法无我这一回事。所以,在跟他们讲无我时,你只能就很粗的跟他们讲,而不能跟他们讲很细的无我。

  宗义宝鬘讲解第 124页

  请看文,并张『特伽罗,是粗品补特伽

  「且主:补常、一、自主之我空』罗无我。」对于补特伽罗无我的这一个主张,除了毗婆沙宗当中的犊子部有不同的主张之外,毗婆沙宗的其它分支及经部宗的主张都是一样的。

  这里说「补特伽罗常、一、自主之我空」,就是说没有常的补特伽罗我。如果不观待于五蕴而能够独立存在的话,这就是补特伽罗一之我,如果必须要观待于蕴的话,那就是补特伽罗一之我空。如果必须要观待于因缘的话,那就是补特伽罗自主之我空,如果不需要去观待于其它因缘的话,那就是补特伽罗自主之我。简而言之,补特伽罗不是常的,也不是一的,也不是自主的,补特伽罗是没有常、一、自主之我,这个补特伽罗常、一、自主之我空就是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请看文,「『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这个补特伽罗好像是不需要去观待而可以自在存在的实体,这个就是补特伽罗能存在之实体,如果将这个空掉的话,就是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这就是细品的无我。

  请看文,「(二)、道之所断。此宗主张:除了补特伽罗我执与染、非染无知等名称外,不承认法我执和所知障等(名称)。这些主张和毗婆沙宗是相同的。」在其它宗里面,都承许道的所断包括法我执、所知障等等,可是,经部宗和毗婆沙宗一样不承许这两个。

  请看文,「此宗(也)设有三乘、五道的建立」,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五道就是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并张

  「且主,忍、智十六剎那是见道(与主张前十五剎那是见道的毗婆沙宗不同)」,经部宗主张这十六个剎那都是见道,在唯识宗自续、应成也都是一样的主张,毗婆沙宗的主张就不一样了,他们主张前十五个剎那是属于见道而第十六个剎那是属于修道。

  请看文,「又,因为此宗主张,现量所见之境相必须是自相,所以不赞成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共相)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的领受境。」自相就是事物的意思。这一宗主张不赞成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共相)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的领受境,因为他们认为声闻乘的见道无间道是属于现前的,十六剎那有八忍和八智,这里的见道无间道就是属于八忍。因为他们说:如果细品补特伽罗无我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的领受境,那么,这个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就会变成声闻见道无见道这个行者的显现境,如果是它的显现境的话,那就表示它可以现前见到了,如果是它的显现境的话,那它就必须是自相。可是,因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并不是自相,所以,他们主张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不是声闻见道无间道者的领受境。

  既然补特伽罗无我不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的领受境,那么,我们要如何去了知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呢?请看文,「因为此宗主张:见道无间道先直接现观『远离补特伽罗我的行法』,然后间接通达细品补特伽罗无我。」

  宗义宝鬘讲解第 125页

  请看文,「甲三、果的主张。」这一宗主张「无退法阿罗汉」,也就是主张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就不会再退堕了,所以没有退堕的阿罗汉。前面的毗婆沙宗主张得到阿罗汉果之后还会有退堕的情形,也就是会有退法的阿罗汉,可是,经部宗以上的诸宗都主张没有退法阿罗汉。另外,经部宗还主张「佛的色蕴是佛」,前面的毗婆沙宗主张「佛的色蕴不是佛」。除了这些主张之外,「其它有关三乘证果方式等都与毗婆沙宗相同」。

  请看文,「婆沙和经部二宗不承认『大乘经藏是佛说』」,他们说大乘经藏并不是佛亲口宣说的,而是后世的龙树菩萨及追随龙树菩萨的后来祖师们所说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主张呢?因为大乘经典讲到很多诸法无实有等等的事,或是讲到法无我,因为讲得非常深细,而毗婆沙宗和经部宗的心没有办法达到那样的程度,就没有办法容纳这些东西,因此,他们就认为这些不是佛说的。他们认为里面所说的这些内容跟他们所承许的经藏的内容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他们就说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

  因为佛在世时所说的法大部分都是针对小乘的所化机来宣说的,对于那些极利根的所化机的宣说倒是很少,尤其是佛陀在传密咒的法时,是极秘密的在进行,能够受密法的所化机的根器必须要是极为锐利的,而且他的心相续必须是已经成熟者,这样的人才能接受。因为密咒和大乘的法可以说是非常深细、广泛的,可说是整个佛所宣说佛法的精华所在,而且是能够让我们离佛果非常近的一种法。

  要能够完全了解大乘或密咒乘,之前一定要很深入去了解下士道和中士道当中所说的法。如果没有先修学下士道和中士道的法,而直接就去讲密咒的法,因为这些所化机的根器利钝差别非常大,就会导致所有不管利、钝的所化机都会挤到大乘和密乘的法去修,如此一来,要让他们得到悉地和果报是很困难的,不但没办法获得该证的悉地和果报,反而会导致这些所化机因根器不相符合而生起很多邪见,对这些所化机一点益处都没有。因为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佛陀在世时也不会说:「你们来听我说大乘法!你们来听我说密乘法!」也因为这个缘故,在佛圆寂之后,大乘法和密咒法就因此衰退了。

  在佛圆寂后四百年左右,龙树菩萨出世,九百年之后,无著菩萨出世,在他们两位出世之后,就将佛所传的大乘法如实的再次阐扬。因为毗婆沙宗和经部宗之前从来没有听过大乘的法,现在听到的大乘法又跟他们自己的主张不相符合,因此,他们才说大乘的这些法不是佛说的,而是龙树菩萨和后来的祖师们所说的。请看文,「不过,据说后世(的毗婆沙和经部)诸师(也)主张『大乘经是佛说』。」

  请看下面的结赞,「我以善习量论力…

《宗义宝鬘讲记(雪歌仁波切、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何谓「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