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34

  ..續本文上一頁惱發起而造善業,所造的善業只是投入輪回當中的善業而已。就我們而言,現在不論就所造的善業或不善業而言,幾乎都是輪回的業,找不到非輪回的業。如果是由煩惱發起而造作的善業,那就會得到人天的果報,如果是煩惱發起所造的不善業,就會投生到叁惡趣。因此,由煩惱發起的善業或不善業,都僅僅是輪回的業而已。

  因爲我們都是無法自主的隨著煩惱的發起而造種種的業,所造的不論是善業或惡業,我們的心中總是有一個「我」的思惟存在,這就是補特伽羅我執。因爲有這個我執,我們就會去造善惡業。煩惱及我們心中的我執就是集谛,我們因爲煩惱和我執而造了種種的業,不管所造的是善業或惡業,死後都會再次入于輪回當中,就會在六趣當中遊走,也就是所造的業都是有漏的業,在輪回當中再次投生,就會得到一個五蘊。因此,因是集谛,果是苦谛。你造了善業,在輪回當中得到人天果報的近取五蘊,這個近取五蘊本身就是苦蘊。即使你造了不善業,在輪回當中得到叁惡趣的果報,你所獲得的蘊也是苦蘊。

  而要脫離輪回或斷除輪回,也必須要有它的因和果,輪回最究竟的因就是染汙的補特伽羅我執,既然輪回的根本是染汙的補特伽羅我執,我們

  宗義寶鬘講解第 123頁

  就應該用對治的方式,也就是要去串習補特伽羅無我,要去思惟補特伽羅無我的意義,去了知補特伽羅無我的真實義,然後慢慢加以串習之後,總有一天就會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一旦現證了補特伽羅無我,也就是在心相續當中生起了道谛,道谛就是能脫離輪回的主要因,這樣的人所現證的補特伽羅無我和染汙的補特伽羅我執兩個在他的心相續當中還混雜在一起。

  就像一個國家戰亂的時候,敵人和非敵人都混合在一起。貪瞋癡等等的不善品背後最大的靠山就是補特伽羅我執,另外,我們所造的大小善品背後的靠山就是補特伽羅無我。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這個心是真實的、是正的,而補特伽羅我執則是虛假的、顛倒的,就看誰比較正確,他就可以得到那個王國。

  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去讓這個補特伽羅無我的心輾轉增長的話,虛假、顛倒的補特伽羅我執的心勢力就會越來越消滅。一旦你不斷這樣去加以串習,這個正確的補特伽羅無我的心就會達到最究竟,就像學校念完就畢業了。到了那個時候,補特伽羅我執就連一點力量都沒有,連它的味道都被斷盡了,此時就可以稱爲已經解脫輪回了,這就稱爲四谛當中的滅谛。

  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這個心,如果在心相續當中生起來,那就是生起道谛,它是因,然後修到最究竟脫離生死輪回,這就是滅谛。所以,道谛是因,滅谛是果。在四谛當中,苦谛和集谛是能生輪回的因和果,道谛和滅谛則是能脫輪回的因和果。苦谛和集谛是屬于染汙的因和果,道谛和滅谛則是屬于清淨的因和果。我們既然要入道來修持,就應該要知道整個道的建立,也要知道修道當中的所緣是什麼,這個所緣品就是四谛的無常等十六行相。

  我們知道補特伽羅我執是輪回的根本,所以,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如何能將補特伽羅我執斷除掉,斷除之後就可以說已經斷除輪回的根本了。因爲四谛各有四個特色,就稱爲十六行相。苦谛的四個行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裏所說的無我是屬于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集谛的四個特色就是因、集、生、緣,道谛的四個特色就是道、如、行、出,滅谛的四個特色就是滅、靜、妙、離。以上所說的所緣品,是從毗婆沙宗到最上面的中觀宗等四個宗派所共同安立的道的所緣。世尊在藏曆六月四日于鹿野苑初轉*輪時,就講了這些四谛*輪。

  請看第七十一頁,「細品無我與細品補特伽羅無我是同義詞」,這一宗不主張有法無我。上一堂講《中觀寶鬘論》時講到:「不論任何一個法都是無自性的,補特伽羅是無自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安立補特伽羅是無我的,蘊等諸法是無自性的,所以是法無我。」如果是就經部宗而言,就不能說諸法的自性是不成立或不存在的,因爲經部宗不承許這一點,尤其不承許法無我這一回事。所以,在跟他們講無我時,你只能就很粗的跟他們講,而不能跟他們講很細的無我。

  宗義寶鬘講解第 124頁

  請看文,並張『特伽羅,是粗品補特伽

  「且主:補常、一、自主之我空』羅無我。」對于補特伽羅無我的這一個主張,除了毗婆沙宗當中的犢子部有不同的主張之外,毗婆沙宗的其它分支及經部宗的主張都是一樣的。

  這裏說「補特伽羅常、一、自主之我空」,就是說沒有常的補特伽羅我。如果不觀待于五蘊而能夠獨立存在的話,這就是補特伽羅一之我,如果必須要觀待于蘊的話,那就是補特伽羅一之我空。如果必須要觀待于因緣的話,那就是補特伽羅自主之我空,如果不需要去觀待于其它因緣的話,那就是補特伽羅自主之我。簡而言之,補特伽羅不是常的,也不是一的,也不是自主的,補特伽羅是沒有常、一、自主之我,這個補特伽羅常、一、自主之我空就是粗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請看文,「『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這個補特伽羅好像是不需要去觀待而可以自在存在的實體,這個就是補特伽羅能存在之實體,如果將這個空掉的話,就是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這就是細品的無我。

  請看文,「(二)、道之所斷。此宗主張:除了補特伽羅我執與染、非染無知等名稱外,不承認法我執和所知障等(名稱)。這些主張和毗婆沙宗是相同的。」在其它宗裏面,都承許道的所斷包括法我執、所知障等等,可是,經部宗和毗婆沙宗一樣不承許這兩個。

  請看文,「此宗(也)設有叁乘、五道的建立」,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五道就是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無學道。並張

  「且主,忍、智十六剎那是見道(與主張前十五剎那是見道的毗婆沙宗不同)」,經部宗主張這十六個剎那都是見道,在唯識宗自續、應成也都是一樣的主張,毗婆沙宗的主張就不一樣了,他們主張前十五個剎那是屬于見道而第十六個剎那是屬于修道。

  請看文,「又,因爲此宗主張,現量所見之境相必須是自相,所以不贊成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共相)是聲聞見道無間道的領受境。」自相就是事物的意思。這一宗主張不贊成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共相)是聲聞見道無間道的領受境,因爲他們認爲聲聞乘的見道無間道是屬于現前的,十六剎那有八忍和八智,這裏的見道無間道就是屬于八忍。因爲他們說:如果細品補特伽羅無我是聲聞見道無間道的領受境,那麼,這個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就會變成聲聞見道無見道這個行者的顯現境,如果是它的顯現境的話,那就表示它可以現前見到了,如果是它的顯現境的話,那它就必須是自相。可是,因爲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並不是自相,所以,他們主張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不是聲聞見道無間道者的領受境。

  既然補特伽羅無我不是聲聞見道無間道的領受境,那麼,我們要如何去了知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呢?請看文,「因爲此宗主張:見道無間道先直接現觀『遠離補特伽羅我的行法』,然後間接通達細品補特伽羅無我。」

  宗義寶鬘講解第 125頁

  請看文,「甲叁、果的主張。」這一宗主張「無退法阿羅漢」,也就是主張證得阿羅漢果之後就不會再退墮了,所以沒有退墮的阿羅漢。前面的毗婆沙宗主張得到阿羅漢果之後還會有退墮的情形,也就是會有退法的阿羅漢,可是,經部宗以上的諸宗都主張沒有退法阿羅漢。另外,經部宗還主張「佛的色蘊是佛」,前面的毗婆沙宗主張「佛的色蘊不是佛」。除了這些主張之外,「其它有關叁乘證果方式等都與毗婆沙宗相同」。

  請看文,「婆沙和經部二宗不承認『大乘經藏是佛說』」,他們說大乘經藏並不是佛親口宣說的,而是後世的龍樹菩薩及追隨龍樹菩薩的後來祖師們所說的。爲什麼他們會這樣主張呢?因爲大乘經典講到很多諸法無實有等等的事,或是講到法無我,因爲講得非常深細,而毗婆沙宗和經部宗的心沒有辦法達到那樣的程度,就沒有辦法容納這些東西,因此,他們就認爲這些不是佛說的。他們認爲裏面所說的這些內容跟他們所承許的經藏的內容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他們就說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

  因爲佛在世時所說的法大部分都是針對小乘的所化機來宣說的,對于那些極利根的所化機的宣說倒是很少,尤其是佛陀在傳密咒的法時,是極秘密的在進行,能夠受密法的所化機的根器必須要是極爲銳利的,而且他的心相續必須是已經成熟者,這樣的人才能接受。因爲密咒和大乘的法可以說是非常深細、廣泛的,可說是整個佛所宣說佛法的精華所在,而且是能夠讓我們離佛果非常近的一種法。

  要能夠完全了解大乘或密咒乘,之前一定要很深入去了解下士道和中士道當中所說的法。如果沒有先修學下士道和中士道的法,而直接就去講密咒的法,因爲這些所化機的根器利鈍差別非常大,就會導致所有不管利、鈍的所化機都會擠到大乘和密乘的法去修,如此一來,要讓他們得到悉地和果報是很困難的,不但沒辦法獲得該證的悉地和果報,反而會導致這些所化機因根器不相符合而生起很多邪見,對這些所化機一點益處都沒有。因爲這樣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佛陀在世時也不會說:「你們來聽我說大乘法!你們來聽我說密乘法!」也因爲這個緣故,在佛圓寂之後,大乘法和密咒法就因此衰退了。

  在佛圓寂後四百年左右,龍樹菩薩出世,九百年之後,無著菩薩出世,在他們兩位出世之後,就將佛所傳的大乘法如實的再次闡揚。因爲毗婆沙宗和經部宗之前從來沒有聽過大乘的法,現在聽到的大乘法又跟他們自己的主張不相符合,因此,他們才說大乘的這些法不是佛說的,而是龍樹菩薩和後來的祖師們所說的。請看文,「不過,據說後世(的毗婆沙和經部)諸師(也)主張『大乘經是佛說』。」

  請看下面的結贊,「我以善習量論力…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