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35

  ..續本文上一頁,依隨理行譬喻師,教理密句撰此說諸」以上就是經部宗。

  文,理人請歡飨。

  宗義寶鬘講解第 126頁

  接著講唯識宗,唯識宗也可以稱爲唯心宗,唯識宗和毗婆沙宗、經部宗有什麼共通之處呢?在承認外境這一點,跟經部宗、毗婆沙宗是共通的。至于自證分的部分,唯識宗、經部宗主張有自證分,可是,毗婆沙宗就不主張有自證分。

  經部宗和毗婆沙宗所承許的外境,我們所依的色聲香味觸等等是屬于外境,依于外境會生起識,比如依于色會生起持色的眼識、依于聲會生起持聲的耳識,所以,這些外境都是我們生起根識的因。毗婆沙宗和經部宗等承許外境的宗派說:依于瓶子會生起持瓶的識,所以,瓶子是因。經部宗和毗婆沙宗說:依于色聲香味觸等五個對境會生起有境,也就是會生起眼耳鼻舌身識等五識,對境和有境兩者的體性是異的。毗婆沙宗和經部宗所主張的外境,就是在內識之外所承許的外在的五個對境。

  唯識宗和毗婆沙宗、經部宗的主張不一樣,他們說外境的色聲香味觸跟內在的有境體性是一的,而且有因果的關系在。唯識宗說:于我們的內識之外,不會有體性異的對境。因爲唯識宗主張所有一切外在的法都是唯心所造的,是用我們的心去成立的,所以,這一宗又被稱爲唯心宗,中文則是翻爲唯識宗。

  主張外境都是唯心所造的,就只有唯識宗和瑜伽行的中觀自續派,應成派所主張的外境則是和經部宗一樣的。比如我們要去成立「瓶子存在」這件事,就必須要具足近取的因和俱作的緣兩者。比如我們要用金子打造一個瓶子,最後所用的金子就會變成瓶子,這些金子可以說就是將來所將做成的金瓶的「近取因」,工匠及工具則稱爲「俱作緣」。如果這個因將來可以成爲果的話,我們就稱它爲近取因,如果這個緣有助于這個果的存在,那就稱爲俱作緣。比如苗芽的的近取因就是種子,水、陽光等等則是苗芽的俱作緣。

  唯識宗除了剛剛所說的承許之外,他還說做成金瓶的近取因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內在的心識。爲什麼唯識宗這樣說呢?因爲能見到瓶子的這個補特伽羅,他在往昔已經造下了見到這個瓶子的業,在他的心相續當中有種下瓶子的習氣。後來我們這個補特伽羅之所以會見到這個瓶子,那是因爲往昔業的習氣蘇醒過來了,或是說它的能量現在顯現出來了,因此才能見到。這個能量或習氣又可以分爲兩分,一分是我們的眼識等六識,另一個就是顯現出瓶子形象的這一分。他們說眼識是瓶子的近取因,因此,在眼識當中會現起瓶子。

  剛剛說習氣可以分爲兩分,一個是眼識,另一個是瓶子的形象。所以,持瓶的眼識和瓶子的形象兩者是近取因,持瓶的眼識和瓶子的形象兩者是以前所種的習氣,這個習氣是由同一個力量讓它蘇醒過來的,因爲讓它蘇醒過來的關系,就會看到現在所看到的瓶子,所以,他們才主張體性是一的。

  宗義寶鬘講解第 127頁

  因爲唯識宗不主張有外境,所以,他們說持瓶的眼識和所看到的瓶子體性是一的,這是唯識宗和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兩者不共的主張。

  唯識宗認爲,如果你有種下殺父、殺母等無間罪習氣的話,就會墮到地獄當中。地獄有分爲熱地獄和冷地獄,他們說所投生的熱地獄或冷地獄並不是真正有那樣的地方,那麼,冷熱地獄是怎麼來的呢?他們所說的習氣分爲兩個,一個是你心中去感受痛苦的那一分,另一個則是去成立起使得你所要投生的那個地方變成存在的。

  唯識宗也可以分爲四大部分,就是定義、分派、釋名、主張等四個。請看文,「一、定義。『主張依他起真實存在,而不承認外境』的宣說佛教宗義者,就是唯識宗的定義。」這一宗不承許外境,剛剛所作的解說就是他不承認外境的理由。另外,他們也主張「依他起真實存在」,依他起就是事物的意思。

  請看文,「二、分派。唯識宗分兩派:真相唯識派和假相唯識派。」一般而言,我們都說有六識,就是五根識再加上意識。真相唯識派主張有八識,就是在六識之上再加兩識,也就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真相唯識派還主張有究竟叁乘。假相唯識派主張有六識,以及主張究竟一乘。

  請看文,「這兩派有下述的差別:在持青眼識中,青色現出青色的映相;這個映相究竟是真或假,就是真相唯識和假相唯識兩派爭論的焦點。真相唯識派主張:在持青眼識中,青色就像所映現的青色一般地存在。假相唯識派

  張青識青並現青」真相派說:主:在持眼中,色不像所映的色一般地存在。持青色的眼識中會現出青色的影像出來,就如眼識當中所現出來的青色是真的。假相派則說現出來的是假的。

  格西說一般他們在學習到宗義的唯識宗時,他們不會說「如持青色眼識當中所顯現的那般一模一樣的存在」,也不會說「如持青色眼識當中所顯現的那般不是一模一樣的存在」,這種講說的方式可能是這一部論(本書)不共的特點吧!

  請看文,「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這兩派雖然都一致同意:在持青眼識中,(1)現出;)青色立體的物象;青

  青色青色(的映相)(2現爲(3)色現爲外境。」這是他們共同的主張。「不過,真識張青識

  相唯派主:在持眼中,青現爲外境已受無明染汙青青現爲立體物象並未受

  色;然而色出色,以及現無明染汙。」這一點跟格西他們在寺院裏講的是一樣的。「假相唯識派主張:不但青色現爲外境已受無明染汙,連青色現出青色,以及現爲立體物象,也同樣受無明染汙。」這裏講到青色現爲青色的主張則跟格西他們在寺院講的方式不會很一樣,至于下面兩派的定義倒是一樣的。裏面講到有沒有受到無明染汙這一點,問題可能蠻複雜的,這一堂課可能沒辦法講,下一堂再解釋。

  宗義寶鬘講解第 128頁

  問題一:剛剛格西說經部宗非染汙無知有四種,內容是什麼呢?

  回答:毗婆沙宗已經很詳細講過這四點了。

  問題二:剛剛講到苦谛當中的無我是細品之無我,可是,在見道時只有斷粗品而沒有斷細品,那麼,這裏所講的無我是指已經成就阿羅漢之後的無我嗎?

  回答:在見道無間道和解脫道的八忍八智,是直接去證得細品無我的。見道無間道的八忍當中,有一個是苦法忍,當中就有證得細品補特伽羅無我。所以,可以說所有的細品補特伽羅無我都是在八忍和八智之下所證得的。

  問題叁:在八忍和八智之下證得細品的補特伽羅,但是,有沒有斷掉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呢?

  回答:補特伽羅我執是在見道所應斷和修道所應斷的時候斷除的,見道位的所應斷是斷除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而在修道位的所應斷則是斷除俱生的補特伽羅我執。就遍計補特伽羅我執來說,就是你去隨著其它宗派去學習他們宗派的道理,或是跟隨著外道的師長來學習,他們都會說有所謂的我,而且會說我是如何如何的。經過一番熏習之後,你心中就會認爲有所謂的我,所生起來的這個執著就稱爲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俱生補特伽羅我執就是不需要他們來教導我們,而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個對于我的執著,這就是俱生補特伽羅我執。凡是遍計的我執都可以在見道位斷除所應斷時將它斷除,這些遍計的我執,如貪瞋等等煩惱,可以分爲八類,而在見道的八忍時是直接來對治遍計我執,而在八智時就將它斷除,用八忍來對治,而用八智將它斷除。

  問題四:遍計我執是不是煩惱呢?

  回答:圍繞在遍計我執的周遭會有很多貪瞋等煩惱,我們將它分爲八種,用八忍對治,再用八智將它斷除。依著四谛又可以分爲欲界的所應斷及上二界的所應斷,又可以分爲欲界苦谛部分的所應斷、集谛部分所應斷、滅谛部分所應斷、道谛部分所應斷,然後又可以上二界的色界和無色界依次的分下去。經部宗和毗婆沙宗是說依次將它斷除,唯識宗有一類是主張依次斷除的,另一類是主張同時(俱時)斷除的,依次斷除的就稱爲漸斷者,到唯識宗才有頓斷和漸斷的差別,毗婆沙宗只有漸斷而已,只有漸次的斷除。

  問題五:以毗婆沙宗和經部宗來講,他們的見道位和修道位所要斷的煩惱都一樣嗎?比如見道位欲界有十個煩惱要斷,經部宗也都一樣嗎?

  回答:一樣的。

  問題六:剛剛講到見道位時是斷遍計我執,這不是應該屬于粗品的人我執嗎?爲什麼這裏必須要證得細品的無我來斷除粗品的遍計我執呢?

  宗義寶鬘講解第 129頁

  回答:也有細的補特伽羅我執,這裏說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的我就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這裏面也有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

  問題七:在見道位和修道位的遍計和俱生當中,遍計有分成常一自主的我執和獨立實體的我執,那麼,俱生當中也有這樣分嗎?

  回答: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比較容易斷,所以在見道時就可以斷除了,俱生則不容易斷,所以是在修道的時候斷。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有涵蓋粗品的補特伽羅我執和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俱生的也有涵蓋粗品和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

  遍計我執的生起就是因爲你遇到一個壞的師長,那個師長將沒有講成有、有講成沒有、好的講成壞的、壞的講成好的,而你會去相信他,在你的相信之後,所生的我執就歸類到遍計我執。有一些人生下來,在還沒有接受任何宗派熏陶之前,他也會認爲沒有前後世,這就不能稱爲遍計,但是,一旦他跟隨某個宗派去學習,有人跟他說真的沒有前後世,而他也去相信了,這就是遍計。

  凡是受他人影響所生起來的,就稱爲遍計,不受他人影響而生起來的,那就稱爲俱生。被他人影響的錯誤比較容易斷除,不受他人影響而是自己本來就具足的錯誤則比較難以斷除。因爲遍計比較容易斷,所以,一定要在見道位將它斷除,俱生比較難斷,所以要等到修道才能將它斷除。

  問題八:遍計和俱生的粗品補特伽羅我執是哪一些呢?

  回答:執補特伽羅爲常的執著就是粗的補特伽羅我執,這個執著可能是你與生帶來的,…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